第三十五章 欲借北柱擎華廈(3 / 3)

共君微醉無所慮,

青鬢梳洗又一年。

“雖有高雅芳潔的情懷、匡時救世的誌向和滿腹經綸的才學,卻隻能引經據史,行行酒令,舞舞寶劍,泄泄悲憤,虛擲時光,這不是仁人誌士的不幸嗎?”妙淑也感歎著。

“心態是人的意誌和情緒的控製塔,決定著行為的方向和質量。你掌握和控製了心態,你就主宰了自己的命運。偉大之人所以偉大,就在於他們的心態比常人更積極。”張之洞說。

“是啊,古人雲:‘景本無異,異的是心情。’對事物的變化,對別人的所思所行,我們都不必太在乎。人活在世上,不如意之事常是十之八九,怎麼辦?一蹶不振,自暴自棄,還是患得患失?解決問題的關鍵隻能而且必須是,要有一個正視現實,麵對現實的好心態。”張祉說。

一片淡灰的暮色,不聲不響地盡染著翠竹和鬆柏。

“邢大哥,今天是七月初幾?”栗國華一邊問,一邊走。

車夫想了想說:“不是七月初八,而是七月初七。”

栗國華望著天空,浮想聯翩,一邊走,一邊吟起了董元愷的《浪淘沙·七夕》一詞:“新月一弓彎,烏鵲橋環,雲霧縹緲度銀灣。天上恐無蓮漏滴,忘卻更殘。莫為見時難,錦淚潸潸。有人猶自獨憑欄。如果一年真一度,還勝人間。”

酒仙與蕭嬋娟從會仙府出來,沿著山路,也慢慢行走著。

“是誰如此念舊人?”酒仙聽了,不禁暗自思忖,“從口音上像是老熟悉人!”嬋娟走在後邊,也聽見有人低吟,便悄悄向低吟之處望了一眼。

月色之下,相貌看不清楚,但話音、身材有點兒熟,便吟了顧春的《早春怨》一詞:“楊柳風斜,黃昏人靜,睡穩棲鴉。短燭燒殘,長更坐盡,小篆添些。紅樓不閉窗紗,被一縷,春痕暗遮,淡淡輕煙,溶茫院落,月在莉花。”

此詞傳到栗國華耳裏,似乎有幾分著魔,匆匆向嬋娟這邊走來。

“難道真是國華?”嬋娟一陣驚喜,借著月光,仔細觀看。來者身穿石青雲紋對襟長袍,露出裏麵的繡邊馬蹄袖,足蹬藍色官靴。嬋娟看清了來者正是栗國華,心裏又一陣酸楚,停住了前趨的腳步。

栗國華也看清了嬋娟的麵容,多麼熟悉呀,禁不住一陣興奮,一邊跑,一邊喊:“嬋娟,我是國華!”

嬋娟淒愁哀傷,一汪淚水,回想府內巫山夢好、魚水歡濃。然而現在再不能互相偎依、親唇吻額,更增加了憂鬱和痛苦。

“我對不起你!”栗國華說著,慢慢靠近嬋娟,不知是什麼原因,連碰一碰嬋娟的手都不敢。

嬋娟含著淚,望著他,眼中交織著喜悅與憂傷、溫柔與怨恨、火熱與淒涼的複雜光芒。隻低聲問了一句:“你別來可好?我用千種情萬般意培養的愛情之花所結的果,怎麼會是這般苦啊!”哽咽、抽搐之聲不時從鼻端和喉頭傳了出來。

“你打我吧,心裏可能好受一些!”栗國華十分難為情,上前一步,歎著氣說。

書呆子看見久別的情人又相逢,觸景生情,吟了許讚曾的《鵲橋仙》一詞:“雲疏月淡,烏慵鵲倦,望裏雙星縹緲。人間夜夜共羅緯,隻可惜年華易老。經秋別恨,霎時又見會,應怯金雞催曉。算來若不隔銀河,怎見得,相逢更好!”

“哈哈,借用的好!”酒仙一邊笑,一邊說。

嬋娟似乎有幾分羞澀,一邊後退,一邊說:“阿彌陀佛!”

“我豈能不掛念你?這一次我又要去江南上任,臨走之時,為懸空寺上些布施。”栗國華說著,與車夫抬著一箱銀元,把布施上了。

望著這一切,嬋娟的胸脯劇烈地起伏,高興地說:“善哉,善哉!”聽見嬋娟讚歎,栗國華抬頭望了一眼嬋娟,又低聲吟道:

好花易衰,隻恨流光快,為續甜夢曾揮淚。衣袂舞,輕風伴著低哀。踏仕途,步步都涉苦海。問蒼天,命運如何主宰?保你平安到處拜!路窄窄,意艾艾,愁緒難甩,湖作鏡,紅顏已改。闖江湖,強樂還無味,能相逢一笑,以慰情懷!

“吟得好,也是一首《酒仙歌》,看來,為了國家的利益,你我心心相通,天意卻如此安排!”嬋娟說著,仰天大笑。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栗國華說了一聲,也仰天大笑了。一夥人都仰天大笑了。

人生的不幸、煩惱,忽然在這不同層麵的人群中間淡了、遠了,在笑聲中蘊含著喜怒和悲憤。

“走,到圓覺寺看看去!”嬋娟說了一聲,率先下山。

一夥人信步到了圓覺寺。

小天王穿著道家衣裳,圍著磚塔轉了三圈,不禁吟道:

一片閑雲掠過,

一股冷風吹過。

你亭亭玉立,

雙眉微揚。

你默默無語,

自慰柔腸。

一池清水,

鳧著幾隻鴛鴦。

永安寺裏的天將,

為你的容顏放歌。

不管明月,

還是斜陽。

北嶽的佳人呀,

你目送幾池秋波!

高天深邃,

大地蒼茫。

有七分福音,

有三分憂傷。

蕭嬋娟說:“當了恒山道人,仍然貪戀紅塵呀!”

一夥人看著小天王又笑了起來。

一輪明月從東邊冉冉上升,白色的銀暉給恒山披上了一層淡雅、柔和的色彩。

把握住今天,

把握好自我,

就會擁有燦爛的明天,

就會擁有人生的輝煌。

青春的風鈴吹開了心扉,

青春的彩笛吹動了夢想。

青春是一個美好的季節,

青春的音符伴你奔向希望。

從此的心是起伏不定啊,

把握好,

千萬別再悲傷。

無悔的青春是完美的答卷,

把握好,

帶著希望與夢想。

喜英小尼姑望著這一對亮男倩女,不禁高吟。

嬋娟說:“你看那山,高深博大誌存高遠;你看那水,靈動柔變隨波逐流。山就意味著正直,水則意味著機智。山的性格是聳立挺拔青雲直上,水的習慣是迂回曲折緩緩滲透。山是靜止的書,因此,讀山能懂得什麼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動的情,所以讀水會悟出什麼叫稍縱即逝。”

“不過,同樣的山,同樣的水,在不同人的眼中,便有了不同的風采。比如,同一條劍門山路,在李白是陰險:‘劍客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陸遊那裏,卻變得清秀可親:‘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到劍門。’又如,同一洞庭湖,在孟浩然看來是‘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氣勢逼人;在李白的眼中卻是‘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變得溫情可人。”妙淑也發著議論。

張宗禹說:“山水是宇宙自然間最生動、最完美的體現。那屹立萬年的大山,多像靜穆莊重的仁者;那歡快流動的江河,多像才華橫溢的智者。仁者在山的穩定、博大和豐富中,積蓄和錘煉自己的仁愛之心;智者則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機敏。這就是山水可以陶治人的情操的原因。寄情山水,品讀山水,你便可以領悟到世界的興衰變遷,人生的喜怒哀樂,故曆代文人墨客無不徜徉於名山大川以尋求靈感。‘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從中得到諸多啟示。”

書呆子接住說:“山水風光中蘊藏著許多哲學命題,孕育著無限的詩情畫意。進入其間,你會感到山水永恒、生命永恒,讓人心扉洞開,領悟到偉山麗水那特有的和諧與真誠。山水是大自然為人類專門創造的一部過濾帶或者清洗機,寄情山水,私心雜念可以得到過濾;品讀山水,心靈可以得到淨化。願我們走近山水,親近山水,去探索無盡的山水境界,從中得到更多的啟迪。”

一陣西風吹過,帶來清越的笛聲和深沉的簫聲。

張宗禹聽著感慨不已:

坐聽更音知夜深,

海天殘夢杳難尋。

北嶽巋峨風正暖,

燕京微茫月半陰。

戰友漸隨千劫去,

華廈何時能複興。

淒然不作零丁歎,

好風借力不了情。

“你聽,他對國家民族的危難多麼關心,又何等痛心呀!從這首詩裏,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境界,襟懷抱負,多麼高!多麼大!文天祥過零丁洋時隻能淒然長歎,隻能失敗主義地但求一死,可這位誌士比文天祥高多了,他不想一死了之,他還要堅強地活下去,為國家強盛繼續奮鬥。”蕭嬋娟評論著。

書呆子卻議論道:“笛聲清越,簫聲深沉,這些絲竹之音,吹之撫之,皆使人沉醉,卻都比不上書之聲。”

妙哉問:“此話怎講?”

書呆子說:“一本書,靜靜地躺在桌上,你聽見她的傾訴了嗎?書的聲音,需要用心才聽得到。泛黃的書頁,散發出古舊的味道,清晰的文字,是一個個生動的音符。人們手執一本書,凝神靜氣,或立於風中,或坐於夕陽裏,或靠著一棵樹,或獨坐窗前,這時,便可細細傾聽書中的動情訴說。書之聲悠遠,書之聲激昂,書之聲清脆,書之聲涵蓋了千古。書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憂慮;書有‘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繁華;書有‘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明蟬’的清幽;書有‘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淡泊。‘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是她感傷時如夢的囈語!打開一本書,靜靜地傾聽,無聲之中,你會領會萬千世界。書之聲如天籟,如仙樂,如蟬鳴,如鳥語,如風聲,如鶴唳,世間一切的呐喊、哭泣、歡呼都在其中。傾聽一本書,就是傾聽自己的心靈。傾聽一本書,你會發現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

“講得好!”一夥尼姑和仙姑稱讚著,與蕭嬋娟一起往前走。

挺秀的翠屏山像一個婷婷玉立的少女,揭開了青嵐般的麵紗,露出了秀靜的姿態。

一夥人爬上懸空寺,走進會客廳。

“聽說渾源州的黃芪、白酒、銅壺、砂鍋,遠近聞名,我們決定訂三十萬兩白銀的貨,想請貴寺代為辦理,不知樂意否?”江南商人問了一聲。

嬋娟滿口答應說:“當然樂意!”

“恒山有紫芝,有還魂草,這是稀世珍寶,能賣給我們大英帝國一些嗎?”英國商人也大聲詢問。

嬋娟微微一笑說:“可以!”

送走商人,栗國華與蕭嬋娟一起沿著棧道走。

“明月流空思,白雲迷故鄉。誰能借風便,一舉淩蒼蒼。”蕭嬋娟低吟唐代詩人盧照鄰的詩句,仰望明月,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思念,慢慢跪在大地上,一邊流著眼淚,一邊說:“媽媽,您可知道,這份思念是女兒今生永遠不會終止的情懷。在這如水的月夜,我低喚著您,如清風中飄舞的柳條,綿長而情深。在這遙迢的星空下,我低喚著您,如夏夜不倦的知了,執著而堅定。風起了,夜深了,多想為您披上一件衣衫,泡上一壺熱酒,唱上一首《故鄉謠》,僅作為一個女兒的孝心。”

“嬋娟,節哀吧!時間不能倒退。”栗國華從一邊走來,慢慢勸說。蕭嬋娟擦了一把眼淚,慢慢站了起來。

“你能陪我走一走嗎?”栗國華問了一句。

蕭嬋娟點了點頭。

栗國華似有所悟地說:“家,就是一條船,就是一座房。老倆口就是船上的乘客,或者是屋簷下的一對朋友,可以說天說地,可以互相攙扶著避避風雪。”

蕭嬋娟說:“生活上無可奈何,事業上溝溝坎坎,這是難免的,豈能全遂己願?而唯有愛才是連接兩個人的紅紐帶。這愛便是寬容、理解和互助。有緣份,才能成為夫妻;有愛,生活和事業才會有所樂趣。麵對兩個人的世界,寬容便是一條路,理解就是一座橋,而互助才是一輛滿載愛情的車。隻要有路有橋,必將永遠行駛在茫茫人生之旅上,直到天荒地老。”

栗國華心慌意亂,不知再如何向她表示愛,隻誠懇地說:“我們還是回到一起吧!”

“不可能嘍,我已為尼,隻能借北嶽之柱,來支青天喲!”蕭嬋娟似乎無可奈何地說。

一片陽光照射在北嶽大地上。

蕭嬋娟覺得渾身暖烘烘的,一張雙臂盡情地呼吸著山間的芳香。

小道上,張祉信步走來。

栗國華對張祉說:“多虧你爺爺給我們遷了栗家墳呀!”

張祉說:“栗家墳背靠翠屏,腳踩馬鞍山,左扶娘娘山,右托龍山,中間擺著橫山,如同一張八仙桌。渾河水自東向西緩緩流著,煞似金帶纏腰,若墳塋立成丁山向,立水來潮,子孫官至三品,必為國家棟梁。”

栗國華微微一笑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上山的小路上,風塵仆仆的翁同龢,頭戴草帽,身穿藍衫,牽著一頭小毛驢,向恒山走來。

“啊,停旨嶺快到了。”一個隨從背著包袱,緊緊跟在翁同龢身後,高興地說著,將手一指。

不遠處,有一隻脖頸長伸五爪叩地的龜馱著一通石碑,上書“停旨嶺”三個大字。

翕同龢走到碑前,取下了戴在頭上的草帽,又正了正衣襟,將長衫一撩,跪了下去,恭恭敬敬地叩了三個頭,然而輕輕站起來,深深地作了一個揖,便讀起皇帝的祭文。

“天極構高,人暉肇啟,幽明合歡,百神同悅,今龍旗鳴鑾,載還伊室。磅礴中國之北,參穹靈秀,生同天地,形勢巍然,古昔帝王登之,察地利以安生民,蒼蒼元氣,紀之而成像;茫茫後土,鎮五嶽以成形。衡岱啟東南之趾,嵩、華表西中之固。恒靈山之秀峙,亙朔野而標奇。獸嘯龍騰,風雲之所吐納;霓裳鶴蓋,神仙之所往還;疊嶂參差,凝煙含翠。重岡紛亂,照又分紅。絕壁千尋,孤峰萬仞,桂華侵月,鬆蘿掛雲。幽澗冬喧,飛泉夏涼,保符臨代邦之美,靈蛇表陳勢之奇。礫石七年無以誇其大,含波九載不能控其高。巋巋乎,與乾坤而永固。隱隱乎,橫古今而不絕。位近微垣,光華分列宿之精,支派接渾源之秀,神泉瑞草,環碧嶂以呈奇;甘雨和風,翊黃圖而庇佑。神之所以靈,人莫能測,特以北嶽恒山名其神,帝道資功,坤儀憑德,以牲薦於恒嶽之靈。”

翁同龢代替光緒皇帝祭拜完恒山,拾階而上。

一夥洋人手持槍走到洞口,正好捅到了馬蜂窩。數百隻馬蜂立即飛出,發出嗡嗡的聲音,直撲洋人的麵部。一夥人亂叫著被追得滿山亂跑,有的滾溝裏,有的掉在崖下。

西邊的天空上,殘留著一塊塊紫紅色和紅色的雲塊。一夥尼姑迎著彩霞,一邊散步,一邊交談。

妙哉說:“用兵打仗必須依靠詭詐多變來爭取成功,依據是否有利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按照分散或集中兵力的方式來變換戰術。所以,軍隊行動迅速時就像疾風驟起,行動舒緩時就像林木森然不亂,攻擊敵人時像烈火,實施防禦時像山嶽,隱蔽時如同濃雲日月,衝鋒時如迅雷不及掩耳。分遣兵眾,擄掠敵方的鄉邑;分兵扼守要地,擴展自己的領土;權衡利害關係,然後相機行動。懂得以迂為直方法的將帥就能取得勝利,這是爭奪製勝條件的原則。”

“孫子講,對於敵人的軍隊,可以使其士氣低落;對於敵軍的將帥,可以使其決心動搖。軍隊剛投入戰鬥時士氣飽滿;過了一段時間,士氣就逐漸懈怠,到了最後,士氣就完全衰竭了。所以慣於用兵的人,總是先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進而等到敵人士氣懈怠衰竭時再去打擊他,這是掌握運用軍隊士氣的方法。用自己的嚴整有序來對付敵人的混亂,用自己的鎮靜來對付敵人的輕躁,這是掌握將帥心理的手段。用自己部隊接近的戰場來對付遠道而來的敵人,用自己部隊的安逸休整來對付疲於奔命的敵人,用自己部隊的糧餉充足來對付饑餓不堪的敵人,這是把握軍隊戰鬥力的秘訣。不要去攔擊旗幟整齊的敵人,不要去進攻陣容雄壯的敵人,這是掌握靈活機變的原則。”張宗禹深思著說。

小天王說:“將帥有五種重大的險情:隻知道死拚蠻幹,就可能被誘殺;隻顧貪生活命,就可能被俘虜;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敵人輕侮的奸計;一味廉潔好名,就可能入敵人汙辱的圈套;不分情況‘愛民’,就可能導致煩勞而不得安寧。以上五點,是將帥的過錯,也是用兵的災難。使軍隊遭到覆滅,將帥被敵擒殺,都一定是由這五種危險引起的,這不可不予以充分的重視。”

書呆子說:“孔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蕭嬋娟對大家說:“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懸空寺的尼姑一定不負華廈!”

這一呐喊,在藍天白雲下久久回蕩。

蕭嬋娟還給大家講了些人生哲理:“蕩氣回腸的樂章,始於無聞,終於無聞;急於飛瀉的瀑布,始於寧靜,終於寧靜;聲勢顯赫的權勢,始於寂寞,終於寂寞;形形色色的人生,始於平淡,終於平淡。平淡才是人生的真正狀況。那掛在梢頭的樹葉,當初不過是一星鵝黃,繼而碧綠,甚或泛紅,化為泥土。這是自然規律,也是塵世間所有生命的軌跡。什麼酸甜苦辣?什麼榮辱得失?‘芭蕉葉上無愁雨,隻是聽時人斷腸’。人生的許多困擾和煩惱,往往是緣於自己。”

一些尼姑情不自禁地大聲說:“講得好!”

蕭嬋娟又接著說:“一些人無法忍受平淡,因為他們骨子裏藏著不安分的情緒。茫茫人海,不知有多少人在仕途上你擁我擠,在欲海裏隨波逐流,在名利場摸爬滾打,這確實有許多誘惑,亦真亦假亦幻,令人難以取舍。所有的飛揚,隻不過是驚鴻一瞥,曇花一現。芸芸眾生,又有幾人能真正知道其中滋味呢?做一個平淡的人,並不可悲,可悲的莫過於一枚普通的鵝卵石,硬把自己視為藍寶石;一株小草,硬要讓自己長成參天大樹。”

“蒼天在上,佛主在心,我們姐妹在此盟誓,一定不做侵略者的鷹犬,一定為中華民族複興出力!”數百名小尼姑站在恒山上發著誓言。

小天王說:“如今新疆吃緊,我願意拿出三萬兩白銀支持左宗棠收複新疆!”

“阿彌陀佛!”嬋娟高興地致謝。

栗國華說:“為了軍餉,左宗棠準備向洋人借款。”

“是呀,這次又委托胡雪岩向英商彙豐洋行去借,彙豐隻肯借英鎊,因為英鎊與中國的貨幣規元比價不定。左宗棠隻願借規元,因此又由德商泰來洋行出麵,認包英鎊和規元的比價,付給彙豐月息一分,貼還泰來月息二厘五毫,共借款五百萬兩,七年還清。”蕭嬋娟站在正殿的石階上講。

張祉關心地問:“左大人願意嗎?”

蕭嬋娟又鼓動說:“外債的利息這麼高,左宗棠不願借,又沒辦法。曾經歎息道,‘夫用兵而至借餉,借餉而議及洋款,仰鼻息於外人,其不兢人,其無恥也,臣之罪也。’大家說,這能是左宗棠大人的罪過嗎?”

“不能歸罪於左大人!”一些人不平地喊。

一看群情激奮,蕭嬋娟又激動地問:“我們該做些什麼?”

一夥人大聲喊:“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在此國家有難之際,我們必須站出來,撐起一片藍天。”

北嶽恒山的兒女們,紛紛解囊,不斷捐款。

和煦的春風吹拂著懸空寺的大旗。

妙嬋站在天峰嶺上,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春風

橫掃萬裏關山

像磅礴的交響曲

響徹在恒山的林海

北嶽的峰巔

長城的軀體

渾河的兩岸

春風

穿越曆史的時空

像激越的琴弦

回蕩在邊塞的烽堡

廣袤的田

古城的小巷

新拓的大街

伴隨著潤物細無聲的小雨

傳遞著

恒山兒女的質樸與和善

“妙嬋師父,眾居士弟子,今日特一謁。”一夥人說著,雙手合十,彎腰施禮。蕭嬋娟今天身著黃色袈裟,足蹬古銅色土鞋,和顏悅色,見一夥人跪下叩頭,謙讓地說:“大家一謁吧。”

居士弟子仍然實實在在地叩了三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