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因素——老年學研究專家最新公示報告(1 / 3)

老年人的健康長壽因素很多。不僅在重視飲食養生,要注重精神養生。

老年人講究養生修壽。也就是注意心理調節,保持精神愉快,這是健康長壽的活化劑。專家研究:約有80%的老年性疾病與各種精神因素的刺激有關。所以,你若是年過花甲的老者,學一點養生修壽中的“養心健身法”,有益於身心健康,能促進健康長壽。有位百歲壽星吟出《養心增壽歌訣》抄錄如下:

七情不可偏盛,欲望不可苛求。

注重隨遇而安,堅持老有所學。

講究心理調節,發揮自身餘熱。

多交青年朋友,擴大興趣愛好。

養生治心為上,正確對待疾病。

重視心理疲勞,維持樂觀心態。

開創第二青春,重視精神保養。

心胸豁達開朗,才能防病增壽。

老年人要健康長壽,就應自覺保持樂觀情緒,講究養心求壽,與疾病、衰老進行鬥爭。老年人一定要樹立長壽之誌,切實從各方麵加強科學的養生保健,為實現人類的自然壽命而奮鬥。

67.健康長壽新概念知道嗎?

人的生命從胎兒、嬰兒、兒童、青少年,人到中年,進入老年。曆經生長、發育、成熟和衰老等過程。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它反映了生物界的細胞和器官係統等隨著歲月而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稱為老化過程,每個正常生長的人,都要經曆這些過程。壽命的延長,是由生活環境,精神狀態,氣候條件和營養狀況等來決定的。

健康長壽是人之希望。

那麼,什麼是健康?

對“健康的理解”,人類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

在早期,人們把健康等同於生命。

後來,人們認為不生病就是健康。

進入現代社會,人們對健康的理解趨於多元化。

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健康是指在身體上、心理上、社會適應上都處於完好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又將“道德健康”納入健康的概念中。新的健康概念包含了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四方麵內容。那“四維”健康,隻有這四個方麵均達到完美狀態,才是現代意義上的健康人。

那麼,你健康嗎?

大家對健康的理解各不相同,以下是國際上較為認可的10條健康標準,對照看看,你都達到了嗎?

(1)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起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疲勞。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大事小事都樂於做,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抵抗各種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易發炎。

(8)牙齒清潔,無齲齒(俗稱蛀牙),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請注意,這裏不用“60分算及格”來衡量,如果你有任何一條尚未達標,就說明你的健康存在問題,需要加以關注和調理了。

老人要敢於長壽。

長壽,就應與中國傳統的人壽觀念徹底地決裂。迄今,我國流傳著種種誤區。

古人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

“七十不留客住宿,八十不留客吃飯。”

此類種種古訓給老人們造成一種長壽無望的消極心理。因此,必須加以澄清。

長壽,心為神主。古人養生重在治心,主張心平氣和,精神愉快為養生之上策。

68.老年養生為什麼要樹立信心才能長壽?

養生治心,心平氣和,人體陰陽才能調和平衡,才能與天地大自然相息、相通、相和,達到祛病、保健、抗老、延年、長壽之目的。

(1)老人要相信能夠長壽

長壽是有科學根據的。人的自然壽命應在110歲以上。這是專家根據三種計算方法研究得出的結論。

按生長期計算:人的自然壽命應是125~175歲。

按性成熟期計算:人的自然壽命應是110~150歲。

按細胞分裂次數和細胞分裂周期計算:人的自然壽命應是120歲。

其實,百歲高壽者,古今中外大有人在。

當然,欲得長壽,就應自覺保持樂觀的情緒,講究健康養生之道,重視吃的科學,與疾病、衰老進行鬥爭。老年人一定要樹立長壽之誌,切實從各個方麵加強科學的健康養生。堅持吃平衡膳食,合理攝入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吃是生存之本,吃是健身益壽之根本之根本,講究吃得科學,吃得健康,吃出健康,為實現人類自然壽命而奮鬥。

(2)人為什麼會衰老?怎樣延緩衰老?

人的衰老,有第一性原因和第二性原因。

第一性原因是人的遺傳基因。

第二性原因則是除了遺傳基因之外的一切外在原因。比方說:空氣、環境、汙染、放射性和情緒等等。而且,這些外在因素又是一環緊扣一環,相互有促進作用影響人的壽限。

例如:人的情緒會影響人的身體機能的變化,甚至影響人的生命年限。因為,情緒與人體內分泌係統分泌激素大有關係。激素又影響著人體的生理過程,即影響調節人體內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鹽等物質的代謝過程,以及與代謝有密切關係的生長、發育、生殖等基本代謝過程。

那麼,怎樣才能夠延緩人體的衰老呢?一般說來,要注意如下健康養生問題:

第一,要吃合理營養的膳食,多了不好少了更不好。應選擇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多的食物,避免食用高油脂和高糖食物,控製總熱量的攝入。具體地說,應遵照中國營養學會為中國居民製定的膳食綱領:“吃穀物為主,能量平衡,弱油少鹽的膳食,並應突出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重。”

第二,要多用腦,老年人可以猜猜字謎,或學一種外語,玩玩橋牌,使腦力保持良好的狀態。防止患老性癡呆。

第三,要降低膽固醇攝入量,飲食中要多吃蔬菜和魚類,多吃豆類及豆製品,燕麥、薯類食品,多吃幹果和新鮮水果。

第四,每天早、晚各做5~10分鍾伸展運動,可減少老年性腰背酸痛,每天堅持步行30分鍾,可增強體質。

第五,戒煙戒酒。

第六,保持健康體重,如果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20%,就應節製飲食,並要防止老年病纏身。

那麼,什麼是老年病呢?這是指進入老年期以後常見的一種多發病,然而,老年病卻又不是老年人所特有的疾病,所以,實際上老年病可以分為如下三類:

第一類是:僅發生在中老年人中的疾病,如前列腺肥大、絕經期綜合征、老年性白內障、老年性癡呆症等。

第二類是:老年期的多發病,如高血壓、慢性氣管炎、糖尿病、肥大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惡性腫瘤等。

第三類是:老年人與青年人同樣容易發生的疾病,如感冒、腹瀉、一般性外傷等。

(3)時令節氣對老年養生的影響

據專家研究,老年人容易發生退行性疾病,這是因為人到老年後,體內受長期生活不良刺激與時令節氣的影響,老年人器官功能減退、儲備能力降低的關係,在疾病的表現、病程和預防上,都與年輕人不同,構成了老年病的特點。尤其是時令節氣的影響對老年人健康養生關係極大。

一年之中,1月份最冷。此時的中風、心肌梗死、胃穿孔、肺炎的發病率達到高峰。

2~3月份,氣溫依然很冷,此時病毒開始活動。因此,病毒性感染疾病及咽炎的發病率比較高。

4~5月份,天氣轉暖,易發生流行病。

進入6月份,氣溫顯著升高,蒼蠅繁殖,蚊蟲也多,開始出現因衛生問題發生的時令病。

7月份,氣溫最高,且多雨潮濕,紅眼病流行,痢疾、腸炎等腸道傳染病驟然增多。

8月份,天氣尚熱,為腦中風凶險多發的月份,且多侵犯老年人。

9月份,氣溫逐漸轉涼,晝夜之間溫差較大,此時,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容易發生。

10~11月份,環境溫度降至10℃左右,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易發生或複發。

12月份,氣溫猛降,此時易發生凍瘡和呼吸係統疾病。緊跟著又進入下一個冬季,疾病譜的規律性變化依然如故。

那麼,老年人體弱多病,能否長壽?

事實上,體弱多病者因深知自己有病,因此,常能珍惜和保養自己多災多難的身體。他們常能堅持鍛煉,也沒有“本錢”去放縱,對脂、酒、煙、糖、鹽之類食品必斟再三,擇優選用。日複一日,調養得當,體弱者終能健康起來。

但是,體弱多病者的延年,健康養生,並非苟且殘生,其中常不乏樂觀、積極、奮發向上,同疾病作抗爭的頑強精神,他們每“拚搏”一次,都可能為自己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就普通的感冒而言,那些頻頻感冒的“病簍子”,比不常傷風的“壯漢子”往往少得癌症。專家研究認為:感冒能刺激人體免疫係統產生較多的幹擾素,這是一種防癌、抗癌的重要物質。體弱者在抗禦其他疾病時,也會產生這種效應,使之在突發疾病時,能應付自如,少出意外。

另一方麵,體弱者一般不爭強好勝,不做力不從心的事,生不起無聊小事的氣,生活得比較仔細。這樣,能量消耗相對緩慢,為長壽節約了可貴的能源。在吃的方麵,體弱者一般都十分注意營養的均衡,不會暴飲暴食,十分注重飲食宜忌,吃出來的凶險比較少,這些都為健康長壽創造了條件。

69.什麼是精神衰老?

所謂精神衰老。一是,思維遲緩,理解能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對外界反應的敏捷度顯著降低。二是,性格的變化,情感變為平淡,有的情緒不穩,會因小事而暴怒,有的固執保守、孤僻自私,又極易傷感。三是,記憶力障礙,特別是近記憶力障礙最為突出,例如:剛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情,就忘記了。四是,動作笨拙,緩慢而又不協調,步履不穩,手腳顫抖。

精神衰老是一個漸變過程,真正的急性精神衰老在醫學上是罕見的。

70.怎樣認識產生精神衰老的原因?

第一,生理上的因素。

人到老年,大腦皮層和皮層下各種神經細胞發生退行性變化,致使神經纖維的再生能力降低,腦血流量和腦的攝氧量減少,這些都會導致精神衰老。

第二,心理上的因素。

人到老年,主要是急劇的精神刺激以及長期的“老年性憂鬱”這些情況最傷人精神,催人衰老。

第三,生活上的因素。

人到中年至進入老年期,如果平時不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和適當身體活動,過於安逸。“用進廢退”,人的腦子長期不使用,就易發生精神衰老。加之生活上過食“肥甘”或營養不足,酗酒、縱欲等不良生活習慣可加速和加深人的精神衰老。

第四,疾病上的因素。

人到老年,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這兩種疾病,最易促使精神衰老。其他如糖尿病、冠心病等也是促使精神衰老的因素。

71.怎樣確定自己心理是否健康的方法?

認定心理是否健康可自己測定:

一是:認識自己。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如果隻看到的是自己的短處與缺點,就會喪失信心、缺乏朝氣;自己如果隻看到長處與優點,又會自以為是,自我欣賞。這種自卑與自驕,皆不利於自我健康。隻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二是:悅納自己。

自己對自己是喜歡?還是討厭,這是衡量心理健康與否的又一條標準。

三是:調適自己。

個人的行為總要受社會規範和環境的約束,然而,個人的需求又往往與規範和環境不相符合,並發生衝突。因此,個人必須經常調適自己,以促使個人與環境和諧的關係,如果能處理好了這種關係才算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保持心理健康就應防止心理疲勞。因為,心理疲勞如同體力疲勞一樣,本身是種阻遏性機製,迫使機體進入休息狀態,從而避免受到繼續傷害,對機體起著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如果此時人們未能正視這點,而任其一再發展下去過度的心理疲勞,便會威脅到機體的健康。成為心髒病、高血壓、腸胃病乃至癌症等疾病之致病因素。因此,對心理疲勞決不可忽視。

對於心理疲勞首先應找出導致心理壓力的原因,針對原因探求合理的解決方法,以放下思想包袱,減輕心理壓力。如果一時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也應采取回避的措施,盡可能先將那些惱人的事丟開,待心理狀態平複之後,再考慮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