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讓中老年人群健康與長壽同步——21世紀共同關注的飲食與求壽話題(2 / 2)

我想:“生活宜忌”固然重要,這是我們從事營養與健康研究者最基本的認識之一。這些看似違背了“健康長壽的養生守則”的老人的飲食習慣,他們卻得到了長壽,這不是不可思議嗎?細細品味著其中之奧秘,心中頓覺一亮,“生活宜忌”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自然生存是隨遇而安,適者生存,能經常保持精神上的輕鬆和心理上的平衡。長壽老人俞平伯一生與人為善,內心無愧。麵對當年全國性對他大規模的批判,他泰然處之,臨危不懼,這正是他“大水養魚法”的精髓。全國健康老人鄭逸梅的長壽健康,全得益於“知足常樂”的心境和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文革”期間,暴徒們在他的公費醫療卡上填寫了“反動文人”字樣,使他無法看病,節日期間他雖然被放出“牛棚”,通知單上卻被注明“鄭犯逸梅”。麵對這些侮辱,他均能逆來順受,有人罵他“臭知識”,他索性來點幽默,自稱書齋為“秋芷室”(臭知識的諧音)。麵對荒沙40年的健康老人常書鴻老先生,也在“文革”中受到衝擊,白天挨批鬥,晚上倒頭便睡,他自感問心無愧。

俞平伯、鄭逸梅、常書鴻都是在逆境中過來的文化人士,他們的飲食習慣都是想吃就吃,愛吃啥就吃啥,一點“宜忌”都沒有,他們“不養生”卻獲得了高壽。然而,他們的飲食習慣中都有這樣一句話,就是“樣樣都吃、想吃就吃,但不能多吃”。對了,“不能多吃”即飲食有節,這是古代養生家的名句經典,“飲食有節”被後世人視為“老年養生”的經典名言,民間更有“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的民諺。

我想:每個人的生理、心理以及健康狀況各不相同,養生保健不能一概而論。俞平伯、鄭逸梅、常書鴻這三位高壽文人有些生活習慣,並非人人都能效仿。在《中老年人該怎麼吃》這本科普讀物中,隻是想告訴人們一個養生的真諦,那就是:自然生存勝於雕琢生存。因為,順其自然,適者生存,是對自己生命力的高度信任,是麵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但是中老年養生保健卻不能一概而論,應當因人而異,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作者

中老年欲求健康長壽新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