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讓中老年人群健康與長壽同步——21世紀共同關注的飲食與求壽話題(1 / 2)

根據權威部門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增至71.4歲,較世界第一長壽國日本僅相差6歲。不少人都已注意到許多相關的現象:老年人已不再像從前那麼容易早逝。以往平均每10個人中,僅有1人有機會活到65歲。但是,如今大部分的人都有機會安然地駛向70歲,隻要不受癌症和心腦血管病威脅,一般男女都有可能度過80歲、90歲的生日,人活百歲已不再是夢。

——題記

就世界範圍而言,60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六億,且正以每月100餘萬的速度增長。粗略預測,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20億,其中發展中國家老齡人口增幅更大。麵對增勢迅猛的老年人群,如何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讓他們活得更為健康、快樂,已成為當前諸多研究和關注的焦點。2007年3月,中國營養學會在重新為國人修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之際,明確表示:應強化老年人群內容比重。以切實對這一特殊人群進行科學、有效、可行的營養膳食指導。合理營養,平衡膳食,讓老年人群健康與長壽同步。

老年人曾為社會和家庭做過貢獻,當他們步入老年期後,理應得到社會和子女們的關心。

《中老年該怎麼吃》是一本普及吃的知識與提高人口素質的科普讀物。寫下了這個題目之後,想起了一件往事。

有一次我在訪問一位百歲老人時,問他:“你的養生之道是——?”

“不養生”,他應聲而答。

他的回答使我一驚,“不養生”這豈不是和養生保健唱反調嗎,仔細去琢磨他那“不養生”的話,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養生哲理:刻意養生的人,總處在一種懷疑自己健康的不安全感中。不養生,則是一種對自己生命力的高度信任。

自然生存,勝過雕琢生存。

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些人一生隨其自然,並不刻意養生,結果還活出了高壽。

91歲高齡去世的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生前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蔬菜、水果,也很少運動,無論冬夏都喝生水。他把自己的長壽之道稱之為“大水養魚法”,即無拘無束,順其自然。

素有“補白大王”之稱的作家鄭逸梅老人,平素不講究飯菜的營養,想吃什麼就吃什麼。1988年被評為“全國健康老人”。

把一生心血獻給敦煌藝術事業的常書鴻老人,他80歲以後,飲食仍順其自然,他沒有太多的禁忌,喜歡吃魚吃肉,也愛吃甜食。他說:“我能吃這些東西,說明身體需要”,“我沒有刻意去追求長壽,隻是順其自然而已”。

上述幾位長壽老人的飲食習慣與眾不同,初看似乎是不合情理,他們與社會上流傳的各種養生保健書推崇的“養生理念”是不合拍的,他們的飲食習慣是向健康長壽進行挑戰的。但是,細細品味卻不難發現:他們的飲食隨意,不依賴什麼補藥和營養保健品。他們的共同點是“我想吃,就證明身體需要”。深究話中的內涵,不難發現此話中的科學性與共同性。為此,我深思了很久很久,原因何在呢?我品味著這三位長壽老人所說的一個共同論點:“我想吃就是我愛吃,凡是愛吃的食物都會促使大腦興奮活躍,能分泌腦內嗎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