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裏,陳列著一座巨大的鐵錨,這座鐵錨足足有4噸重,他在博物館裏已經靜靜地躺了60多年了,每當人們看到它的時候,都會駐足很長的時間,因為在它身上,人們看到了中華民族苦難的印記。這座鐵錨有什麼來曆呢?在它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不能不談到甲午戰爭中的威海保衛戰。
在前麵我已經說到,就在日軍發起對旅順進攻的時候,丁汝昌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抉擇,放棄旅順基地,而退守威海基地,作最後的堅守。那麼,丁汝昌為什麼要果斷地選擇堅守威海基地呢?
這是因為他看準了威海基地的四大優點:
第一,地形好。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的東北端,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遙相呼應,像兩扇大門一樣,拱衛著渤海。威海城的前麵,有一個海灣,海灣中有劉公島,把海灣分為東西兩個海口,形成一個天然的良港。這個港口,水深,便於大型軍艦進出;安全,海灣內正麵有劉公島作為屏障,背後有高地護衛,便於防守。
第二,設施全。北洋海軍的威海基地,是從1887年開始建設的,到甲午戰爭爆發,一共苦心經營了7年的時間。建成的基地,規模宏大,設備齊全,具有兩大功能:一是艦隊駐泊,二是艦隊補給。基地的設施集中建在劉公島上,劉公島雖然麵積隻有3.15平方公裏,但在島上建有北洋海軍提督衙門和大批營房,還設有機器廠、彈藥庫、水師學堂、醫院等。由於威海衛基地是北洋海軍提督駐節的地方,李鴻章稱這個基地是北洋海軍“根本重地”。
第三,防禦強。威海衛基地的防禦體係是比較完備的,各種炮台形成了一個防禦網:海灣北岸設有北山嘴、黃泥溝、祭祀台3座海岸炮台,稱為北幫炮台;海灣南岸設有皂埠嘴、鹿角嘴、龍廟嘴3座海岸炮台,稱為南幫炮台。北幫後路和南幫後路都設有陸路炮台,共兩層炮台。劉公島上也設有多座炮台。整個防禦體係共設炮台25座,各種大炮160多門。另外,在東西兩口分別布設了水雷、木柵、鐵鏈等障礙物,使整個基地易守難攻。
第四,守軍多。李鴻章派駐威海基地部隊有三部分:一是道員戴宗騫統領4營1哨共2100人駐北幫,二是總兵劉超佩統領4營共2000人駐南幫,三是總兵張文宣統領2營共1000人駐劉公島。這三部分陸軍都歸北洋大臣李鴻章直接指揮。戰爭爆發後,李鴻章又派了2營加強防禦。這樣,在一個小小的威海基地,共駐有陸軍16營1哨共8000多人。另外,還有丁汝昌率領的北洋海軍大大小小的艦船30多艘,官兵3000多人。
客觀條件是獲取戰鬥勝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具體說,就是擔負防守威海衛任務的陸海軍官兵。
那麼,駐紮威海基地的海陸軍官兵的狀態是怎樣的呢?他們能充分利用有利的客觀條件,完成保衛威海基地的任務嗎?
在研究這場戰爭的時候我發現,在威海保衛戰打響之前,清軍中就已經存在著很多戰敗的隱患了。這些隱患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
第一,丁汝昌情緒低落。在遼東半島戰役中,由於北洋海軍沒有按照光緒皇帝的諭旨,出海與敵人拚戰,李鴻章受到了皇帝的嚴厲斥責,丁汝昌更是被皇帝下令撤職留用,戴罪立功。退守威海之後,朝廷上下對丁汝昌所作所為更是難以容忍了,撤換、嚴懲丁汝昌的呼聲再次響起。禦史安維峻等60餘名清流人士,聯名上奏皇帝,請求嚴厲懲治丁汝昌,他們的理由是:旅順失守,固然是陸軍作戰不力,但也緣於海軍不肯救援,導致了日軍水陸夾攻,清軍大敗的結局。新任山東巡撫李秉衡也奏請以貽誤軍機之罪,將丁汝昌明正典刑,以震懾將弁的畏葸之心,鼓舞他們的士氣。這些遠離戰場的官員們,並不知道中日戰局的演變其症結在什麼地方,更不理解丁汝昌的難處,大有懲治丁汝昌,戰局馬上可以扭轉之勢。
在安維峻、李秉衡等人的強烈要求下,光緒皇帝又一次下決心懲治丁汝昌,傳諭將丁汝昌拿交刑部之罪,其職讓劉步蟾暫代。可是,了解前線戰局的統將們如戴宗騫、張文宣、劉超佩、劉步蟾等,他們與朝廷中那些文人不一樣,對這場戰爭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深刻了解和同情丁汝昌的處境。他們紛紛致電李鴻章,要求皇帝收回成命。他們雖然不敢公開為丁汝昌開脫“罪責”,但可以從影響作戰的角度為丁汝昌說情。他們認為,當此威海防務吃緊的緊要關頭,懲治丁汝昌,不僅會造成海軍的動蕩,而且還會殃及陸軍,使海陸之間失去聯絡,造成軍民的失望情緒。李鴻章原本就站在丁汝昌一邊,接到統將們的電報,立即轉奏皇上,要求緩辦丁汝昌。光緒皇帝雖然堅持原先的決定,但同意丁汝昌將經手的事宜完成後,再行押解進京。光緒皇帝之所以態度有所轉變,不僅是因為李鴻章轉奏了前線統將的意見,而且還因為找不到合適接替的人選。就這樣,丁汝昌暫時躲過了一場災禍。
戰局的惡化和朝廷上下對他憤恨,沉重打擊了丁汝昌的情緒,他的精神狀態已經跌落到了低穀。他自己反複琢磨,朝廷要拿自己問罪,自己本來就是負罪之人,現在的處境更加艱難,如果固守威海,不出擊作戰,是自己的罪;如果離開基地,出擊作戰,造成艦艇損失,也是自己的罪。橫豎是罪,叫自己怎麼辦呢?丁汝昌最後下定決心,拋開個人的一切榮辱得失,全力以赴應付戰局。
第二,海陸軍不相統屬。盡管防守威海衛的海陸軍統歸李鴻章指揮,但海陸軍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在防務問題上經常會因為意見不統一而產生隔閡,有些問題隻有李鴻章出麵協調才能得到解決。然而防禦問題十分繁雜,大事小事都有,不能事事處處都由李鴻章出麵解決。即使李鴻章出麵解決了,也會在彼此心中留下陰影。丁汝昌和戴宗騫的隔閡就是典型的例子。
1894年11月,戴宗騫與丁汝昌商量,當日軍進攻威海後路時,他計劃派出部分兵力前往迎擊,希望海軍能幫助照料岸防,但丁汝昌未表讚同,他回複說,自己僅調動艦船作戰就已經十分吃力了,哪有精力顧及岸防。戴宗騫致電李鴻章希望得到支持,但李鴻章讚同丁汝昌的意見,令他顧全大局,固守台壘。這樣,戴宗騫就產生了對丁汝昌的不滿。這僅僅是矛盾的開始。不久,丁汝昌鑒於北幫炮台後路缺乏保護,致電李鴻章,建議在北幫炮台後路山上設置行營炮,由海軍負責指揮。這一建議得到李鴻章讚同,並很快得以實施。但戴宗騫卻表示反對,向李鴻章報告說,這些山頭上設置行營炮實際沒有大用,萬一日軍在山前設置大炮,這些行營炮並不能發揮作用,不如按原計劃與山東防軍聯合抗擊日軍後路進攻。但李鴻章依然支持丁汝昌的做法。此事過後,戴丁矛盾又一次加深。但事情依然沒有完結。一段時間後,丁汝昌又發現南幫三座炮台也存在問題,其中的龍廟嘴炮台設施與其他兩座炮台不一樣,它四周沒有長牆和地溝的保護,很容易被敵人從後路攻破。一旦這座炮台落入日軍之手,威海港內的中國軍艦就要受到嚴重威脅。丁汝昌一麵建議戴宗騫做好放棄這門炮的準備,一麵暗地裏安排人,準備在緊急情況下炸毀這門炮。丁汝昌的做法引起戴宗騫的極度不滿,他立即向李鴻章告狀,說丁汝昌要毀掉裝備,這是膽怯的表現。李鴻章聽後,不分青紅皂白,對丁汝昌嚴加訓斥,說,大敵當前,海陸軍主將不和,還怎麼作戰?我對你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你防守威海不要重蹈旅順覆轍,如果你作戰不力,我就跟你拚老命。丁汝昌嚇得再也不敢提龍廟嘴炮台的事了。可是,正如丁汝昌所擔心的,後來日軍果然輕而易舉地奪占了龍廟嘴炮台,港內有多艘北洋海軍艦船被龍廟嘴炮台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