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 威海保衛戰(2 / 3)

第三,後路防禦不保險。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在山東半島陸續進行了兵力調動,到威海衛保衛戰打響的時候,除威海衛地區以外,清軍在山東半島的總兵力共2萬多人,歸山東巡撫李秉衡指揮。盡管從數量上看,這些兵力並不少,但山東半島地域廣闊,2萬人實在是不夠分配,再加上這些清軍戰鬥力怎麼樣,連李鴻章心裏也沒有底。

第四,官兵士氣很低落。黃海海戰後,北洋海軍官兵的士氣一落千丈,特別是退守威海之後,看不到取勝的希望,導致了後來失敗情緒的蔓延,甚至發生了海軍艦艇集體逃亡事件。

在這些看不見的隱患中,威海保衛戰將怎樣展開呢?

日軍占領旅順後,大本營的打算是按原計劃在渤海灣登陸,盡快與清軍展開直隸平原決戰。可是伊東佑亨卻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冬季渤海灣已封凍,登陸困難;特別是北洋海軍還沒有被完全消滅,必將威脅登陸部隊後路安全。有鑒於此,大本營決定改變作戰計劃,先消滅北洋海軍,然後在實施直隸平原決戰。於是,大本營調集第二軍第二師團與第六師團組成“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配合下會攻威海衛。

從威海衛的地理環境和防禦設施情況來看,日軍要想從正麵擊破威海防禦,必將付出沉重代價。對於這一點,日軍通過偵查早已了如指掌,遂決定從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成山頭龍須島登陸,采取後背包抄戰術攻取威海衛。日軍之所以選定在榮成灣登陸,從參謀本部派遣間諜調查後完成的意見書中可以找到原因:榮成灣位於山東半島成山角之西南,西距威海衛水路約30海裏,灣口麵向西南,寬約4海裏,水深4至5尋。此處能避北風和西風,底為泥沙,適於受錨,平時為漁船停泊之地,故無論遇到何等強烈的西北風天氣,艦船亦可安全錨泊。況且,本灣位於直隸海峽外側之偏僻海隅,一旦中國與外國發生海戰,即成為軍事重地。故欲攻占威海衛,必先取此灣為基地。

1895年1月16日,日軍“山東作戰軍”所有部隊在大連灣集結完畢,與此同時,聯合艦隊也進行了改編,將軍艦編為5隊,包括本隊4艘、第一遊擊隊4艘、第二遊擊隊4艘、第三遊擊隊5艘、第四遊擊隊5艘,實力大大增強。還製定了《護送陸軍登陸榮成灣計劃》。

1月19日,日軍第一批運兵船19艘和海軍運輸船6艘,載運大批日軍,在日本聯合艦隊25艘艦艇的護送下,從大連灣出發,駛向山東半島。為了這次登陸,日本海軍動用了幾乎全部力量,確保萬無一失。

20日淩晨,日軍出現於龍須島,先用艦炮向岸上轟擊兩個多小時,清軍小股部隊僅放了幾炮後便逃之夭夭,陸上再無一兵一卒,日軍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登陸。21日和23日,又有第二批和第三批日軍到達。這樣,在5天時間裏,日軍共有34000多人,3800多匹戰馬上了岸。

日軍在龍須島登陸後,並沒有馬上行動,而是就地休整了兩天。25日,日軍主力在大山岩指揮下,兵分南北兩路開始向威海進犯。當時正值嚴冬,天寒地凍,又下起了大雪,日軍遇到了交通不便,補給困難等麻煩,此時威海後路加上守衛威海衛的清軍共有40多個營,20000餘人,如果山東巡撫李秉衡能夠積極部署兵力,充分利用地形熟悉,人民群眾支持等有利條件,給日軍造成沉重打擊也是有可能的。可是李秉衡瞻前顧後,錯誤地判斷形勢,擔心日軍再在煙台以西、文登以東沿海登陸,僅派出孫萬林部1200餘人前往迎擊日軍。盡管孫萬林是位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將領,他率軍在威海衛東25公裏的白馬河阻擊敵人,與敵激戰兩小時,以傷亡2人的代價,打死日軍百餘人,俘虜2人,取得了完全勝利。可日軍大隊到來後,孫萬林寡不敵眾,隻好撤出陣地,日軍撲向威海衛後路。

1月30日晨,日軍對南幫炮台發起進攻,首先攻占了摩天嶺、楊楓嶺等陸路炮台,又水陸夾擊攻擊海岸炮台,負責防守3座炮台的總兵劉超佩棄台先逃,隻有少數愛國官兵拚死抵抗,直至壯烈犧牲,日軍先後占領了龍廟嘴、鹿角嘴和皂埠嘴炮台。至30日上午,南幫炮台全部陷落。

奪取南幫炮台後,日軍又繞道後路進攻北幫炮台,威海衛西路清軍十餘營,僅有孫萬林部頑強抵抗,阻止日軍前進,給敵人以較大殺傷,但終因勢單力薄,被迫退卻。威海衛城內守軍則聞聲潰逃,日軍兵不血刃占領威海衛城。隨後,日軍發起對北幫炮台的進攻。防守南幫炮台的是道員戴宗騫所率6營,可這些清軍紀律敗壞,毫無鬥誌,在南幫炮台戰鬥打響後,即有4營潰散,日軍占領南幫炮台的當晚,又有一營潰散。2月1日,當日軍逼近北幫炮台時,最後一營也大多逃散,全部防軍隻剩19個人堅守崗位。丁汝昌聞訊,派人炸毀了北幫炮台彈藥庫。2月2日,日軍不戰而奪取北幫炮台。這樣,僅僅經過了7天的戰鬥,日軍就實現了水陸合圍劉公島的意圖,劉公島成了一座孤島。

在威海城陷落之前,李鴻章發來了一封寄托著他最後希望的電報,他囑咐丁汝昌,萬一劉公島保不住,一定要率領軍艦衝出港口,要麼跑到煙台,要麼跑到吳淞,總之不要被日軍全部消滅。看著電報中李鴻章的囑咐,丁汝昌的臉上露出一絲苦笑,因為他知道,李鴻章的方案是完全行不通的,隻要北洋海軍的艦船離開威海港,它再也不可能安全開進港口了。所以丁汝昌給李鴻章回了電報,他說,退往煙台是萬萬使不得的,如果海軍走了,陸軍會心寒的,大局更難設想。目前隻有一條路,死也要死在港口裏。威海陷落以後,威海和劉公島通往外界的通訊完全中斷了,丁汝昌聽不到來自朝廷和李鴻章的遙控指揮了,他一心一意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作最後決戰的準備。

就這樣,一場最艱難,也是最後的決戰即將來臨。

縱觀這場威海保衛戰,過程是很複雜的,但我可以用4個關鍵詞來總體描述這場海戰。

第一個詞是“襲擊”。

這個“襲擊”,指的是日本海軍和北洋海軍的相互襲擊。我們先看來自日本海軍的襲擊。

就在陸軍侵占南北幫炮台之時,日本海軍則在劉公島正麵實施牽製,調動全部艦艇警戒威海港兩口,並對港內北洋海軍艦艇實施猛烈轟擊。然而,北洋海軍對威海港東西兩口的防禦是比較嚴密的,除了岸上的炮台以外,在水中還設置了水雷,木柵、鐵鏈等障礙物,大的軍艦是無法進入港口的,所以日本海軍便尋找縫隙,用小型的魚雷艇衝進港口實施近距離的襲擊。第一次襲擊發生在1895年的2月3日,這天夜裏,有兩艘日軍魚雷艇偷偷開進港內,但沒有偷襲成功,隻斬斷了一條鐵鏈。5日淩晨,發生了更大規模的襲擊,8艘日軍魚雷艇乘著黑暗,從障礙物的縫隙中開進了港口,結果被北洋海軍的警戒艦發現,各艦同時開火,8艘魚雷艇紛紛逃竄,隻有一艘魚雷艇瞅準機會,對著一艘巨大的軍艦發射了一枚魚雷,這艘軍艦正是“定遠”號。“定遠”的左舷中部被擊中,艦體迅速傾斜。管帶劉步蟾見情況不妙,下令起錨,在“定遠”沉沒之前,開到了劉公島南岸擱淺了,變成了固定炮台。

這次襲擊對北洋海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此後,日本海軍又發動了多次襲擊,北洋海軍的“來遠”艦、“威遠”艦相繼被擊沉。在實施魚雷艇偷襲的同時,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則全部集中於威海港的正麵,不斷向港內進行炮擊,北洋海軍抵抗的力量越來越弱。

丁汝昌不願意坐以待斃,決定組織反擊。他集中了13艘魚雷艇,準備讓它們衝出西口,襲擊日艦。2月7日上午,正當日本聯合艦隊發動總攻的時候,一個在世界海戰史上都極為罕見的場麵出現了。威海港的西口木筏門突然打開,北洋海軍的13艘魚雷艇魚貫而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被這突如其來的場麵驚呆了,他斷定是丁汝昌派艇來襲擊的,他立即下令各艦嚴加防範。可是,伊東佑亨和丁汝昌都沒有想到,這13艘小艇並沒有衝向日本艦隊,而是奪路向西,也就是煙台方向奔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