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戰後美國全球戰略的演變(2 / 3)

戰後以來,美國憑借其具有絕對優勢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長期推行侵略擴張的霸權主義政策,導致國內政治經濟局勢動蕩,國際收支逆差急劇增加,使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經濟地位逐漸下降,形成了以美國、西歐和日本為中心的經濟多極化格局。在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經濟實力相對下降的同時,蘇聯加緊發展自己的實力,使蘇聯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如蘇聯的工業產值1950年隻有美國的30%,到1970年上升為80%,在軍事上雙方已基本形成了核均勢。與此同時,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迅速在世界舞台崛起,成為國際政治和世界經濟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對立力量,也對美國的霸權地位造成嚴重衝擊。這些因素的綜合力量共同推動著世界格局向著多極化轉變。麵對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和美國內政外交的嚴重困境,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大調整已經不可避免。

1969年7月25日,尼克鬆就任總統不久,就在關島發表談話,表示美國要在亞洲實行戰略收縮,這就是尼克鬆主義。1970年2月,尼克鬆總統在向國會提交的題為《70年代美國的對外政策:爭取和平的新戰略》的國情谘文中,提出了尼克鬆主義的三大支柱,即以“夥伴關係”為核心,以實力為基礎,以談判為重要手段,把他的新亞洲政策發展成為美國新的全球戰略。以後,在1971年2月給國會的谘文中和同年7月在堪薩斯城的演講中,尼克鬆又對尼克鬆主義進行了充實和發揮。尼克鬆在堪薩斯城講話中提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論,認為當時世界已經不是兩極格局,更不是美國單極霸權,美國、蘇聯、中國、西歐、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同時起作用,美國隻能利用五極力量開展外交,以確保美國的優勢地位。

尼克鬆主義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第一,調整與西歐、日本的關係,把建立同盟國的“夥伴關係”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基石,改變美國在盟國關係中的家長作風,建立比較均衡的夥伴關係,並要求盟國承擔更大的責任;第二,緩和美蘇關係,強調以實力為後盾,以談判為主要手段,通過對話和談判而不是單純的遏製來製約蘇聯的勢力,對蘇聯采取靈活的態度,以此維持美蘇之間的均勢;第三,正視世界格局的變化,提出世界上不再僅僅有兩個超級大國,而是存在美國、蘇聯、歐洲、日本和中國等五大力量中心,並認為由於蘇聯和中國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美國能夠利用中國製約蘇聯,在五大力量和外交鬥爭中開展均勢外交確保美國立於不敗之地;第四,在第三世界縮短戰線,采取重點防禦和重點爭奪的策略。在亞洲實行有限收縮,實行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新亞洲政策”,在中東和波斯灣地區增強軍事存在,阻止蘇聯的滲透和擴張。

尼克鬆主義是美國霸權地位衰落的產物。它是在美國處於守勢和不利情況下提出的“收縮”戰略,目的是為了繼續維持美國的全球霸權。但它仍然把蘇聯作為頭號敵人,隻是把中國看作潛在的威脅,爭取改善對華關係,謀求從越南脫身,以便穩定國內,集中精力加強同蘇聯在歐洲以及歐洲的側翼——中東的爭奪。這種由全球到處幹涉轉為全球有限收縮的政策方針,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大轉折,但並沒有改變遏製戰略的本質。

美國全球戰略經過尼克鬆主義的收縮以後,到80年代裏根政府時期,又進行了較大的調整。為了扭轉美國不利的國際國內形勢,重振國威,加強與蘇聯的爭奪,裏根政府提出了“以實力求和平”的戰略,對尼克鬆主義和收縮戰略作了較大的調整。

其中,最重要的是複興美國經濟,“擴軍抗蘇,重振國威”。裏根政府認為,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目標是與蘇聯爭奪世界霸權,但美國實力的嚴重衰退使美國力不從心。因此,裏根政府首先對美國經濟政策進行調整,促使經濟以較快的速度回升。然後,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全麵擴充軍備,大規模增加軍費開支,大力發展新式武器,恢複對蘇聯的優勢。最突出的是1985年10月正式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其主要目的是憑借美國空間技術優勢,建立一個從地麵到空間的多層次的綜合性防禦體係。這一計劃一方麵可以增加美國對蘇聯的戰略威懾力量,扭轉美國在戰略核力量上的被動局麵,同時還可以打亂蘇聯經濟發展計劃,給蘇聯造成極大的壓力,從而拖垮蘇聯。其次,裏根政府也重視協調與盟國的關係,加強與它們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的全麵合作,共同抗蘇。再次,美國政府加強了對第三世界的爭取。主要內容包括誘導和促使發展中國家朝自由化、私有化方向發展,進一步加強美國的影響;大搞所謂“促進民主運動”,力圖把第三世界納入美國的戰略軌道。

從裏根政府的調整看,實際上是美國全球戰略從尼克鬆主義的收縮向擴張性和進攻性戰略的回歸,因此,可以說,美國遏製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的全球戰略實質並沒有根本改變。

三、布什政府的“超越遏製”戰略

1989年,布什政府上台,國際形勢進一步發生變化。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加強。蘇聯、東歐國家的政治經濟改革如火如茶,特別是蘇聯戈爾巴喬夫當政以來,在他的“新思維”改革思想指導下,蘇聯在全球戰略方麵大幅度收縮,國內社會政治經濟矛盾突出,危機日益暴露,美國在與蘇聯的爭奪方麵占據了明顯的優勢地位。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布什政府對其外交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提出了“超越遏製”戰略。

1989年5月12日,布什發表題為《蘇聯的變化》的演講,圍繞對蘇關係,第一次提出“超越遏製”新觀念。隨後,他在波士頓大學和在海岸警衛學院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念。“超越遏製”戰略繼承了戰後美國各屆政府的實力政策,與往屆政府所不同的是,在對蘇聯的關係上,布什政府更多地強調了要促使蘇聯進入國際社會,使蘇聯在國際合作中發生演變。為此,布什呼籲給戈爾巴喬夫以支持,使其朝著有利於西方的方向發展。布什還提出要建立“一個開放、統一和自由的歐洲”,宣布“援助波蘭行動計劃”和“援助匈牙利計劃”,支持波蘭和匈牙利的“自由和獨立的浪潮”。

“超越遏製”戰略的本質,就是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以和平演變為靈魂,利用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的時機,通過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外交等非軍事手段,推行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經濟模式,最終實現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

由此可以看出,同以往美國全球戰略調整相比,布什政府的調整更具有根本性、徹底性。首先,從戰略目標看,“超越遏製”戰略追求的目標更大。“遏製”戰略的目標限於把蘇聯的影響遏製在蘇聯本土和東歐國家範圍之內,同時在世界其他地方擴展美國的勢力,謀求世界霸權。而“超越遏製”戰略的目標不再是限製其擴展,而是要徹底消滅社會主義製度,把蘇聯、東歐國家納入西方的國際體係之中;其次,戰略手段也更加多樣化。“遏製”戰略主要運用軍事強製手段,以硬對抗為主,而“超越遏製”戰略則在實行軍事遏製的同時,改以“軟手段”為主,更多地強調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員的交流,把西方的政治製度、價值觀念和市場經濟模式滲透到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中去,以達到“和平演變”的目標;這樣就產生了另外一個重大區別,即“超越遏製”戰略的活動空間更大。“遏製戰略”的活動空間主要是在“鐵幕”以外與蘇聯進行對抗,而“超越遏製”戰略則深入到“鐵幕”內部,進行內部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