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戰後美國全球戰略的演變(1 / 3)

美國原來是英國在美洲新大陸的殖民地,它是經過獨立戰爭而建立的新的民族國家,它的資本主義的發展較遲於歐洲。由於美國殖民地的曆史和宗教、地理位置的原因,曆史上,尤其是20世紀之前,美國長期奉行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在對外關係中避免卷入歐洲的政治和軍事衝突。20世紀以後,隨著美國實力的日益增強,美國孤立主義傾向逐漸減弱。隨著美國力量的急劇膨脹,在二戰中,羅斯福政府拋棄了孤立主義,轉而采取“世界主義”的設想和做法。二戰還沒有結束時,羅斯福總統便確立了按照美國願望重建戰後世界新秩序這一全球性目標,其核心便是建立大國為主導的聯合國組織和實行多邊自由的貿易與金融體製。在按照美國的願望重建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美國的全球戰略根據變化的形勢進行了一些調整,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杜魯門政府的“遏製”戰略、尼克鬆政府的“收縮”戰略、布什政府的“超越遏製戰略”和克林頓政府的“參與與擴展”戰略。

一、杜魯門政府的“遏製”戰略

杜魯門在戰爭尾聲中繼任總統,杜魯門政府就成為美國戰後第一任政府。1947年,杜魯門發表谘文,以援助希臘、土耳其為名,明確提出美國要承擔在全世界反對共產主義的義務,將蘇聯作為對手進行遏製,妄圖控製整個世界。這就是杜魯門主義,它的提出標誌著美國遏製戰略的正式出籠,冷戰也正式開始。遏製戰略是戰後美國對外戰略的重大轉變,杜魯門主義在秉承羅斯福“世界主義”宗旨的同時,放棄了與蘇聯合作的做法。遏製戰略構建了美國在整個冷戰時期的全球戰略的基本框架,對戰後美國曆屆政府對外政策的製定具有重大影響,奠定了戰後幾十年美國全球戰略的基礎。

遏製戰略是二戰以後美國實力達到頂峰時期所推行的全球戰略,具有明顯的擴張性和進攻性,主要有以下戰略步驟:

(一)對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遏製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社會主義從一國擴大到多國。戰後,美國麵對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的現實,很快放棄了羅斯福設想的大國合作的政策,把社會主義的蘇聯看作是它對外擴張、稱霸世界的主要障礙,是對西方文明和自由資本主義製度的致命威脅,很快就製定了反蘇、反共的遏製戰略。其主要內容包括:從政治上孤立蘇聯,並分化蘇聯與東歐國家的關係;從經濟上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封鎖和禁運;在軍事上對蘇聯進行包圍和威脅;在意識形態方麵大搞反蘇、反共宣傳,進行和平演變。以後的美國政府基本上都遵循了遏製戰略的基本精神。艾森豪威爾政府提出了“解放戰略”,強調用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對付社會主義國家的擴張;肯尼迪政府確定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欖枝”的“和平戰略”,盡管在具體做法上有所不同,但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冷戰遏製的實質始終未變。

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遏製的對象,除了蘇聯就是中國。戰後初期,美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支持和幫助蔣介石打內戰,極力阻撓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把中國當作共產主義在亞洲的堡壘進行遏製。政治上對新中國采取孤立政策,不僅自己不承認新中國,還阻撓其他國家承認,並一直阻撓恢複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在經濟上對新中國實行全麵的封鎖和禁運;在軍事上對新中國實行軍事包圍和武裝威脅。朝鮮戰爭時期,美國把戰火燒到中國東北邊境,同時派出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1954年12月,美國與蔣介石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在短短的幾年裏,美國陸續與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巴基斯坦等亞太國家締結了一係列針對中國的軍事條約,形成了對中國的新月形包圍圈。

(二)對西歐、日本進行援助、扶植和控製,加強西方陣營的力量

1947年6月,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向西歐提供131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使西歐各國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複和發展,並為美國的過剩商品打開了銷路,同時也加深了西歐國家對美國的依賴。1949年4月,在美國主導下,正式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美國在軍事上控製西歐奠定了基礎。戰後美國通過實施馬歇爾計劃,援助包括西德在內的西歐國家的重建、建立北約組織等一係列措施,建立起了跨大西洋的西方聯盟,並從經濟、政治和軍事上控製了西歐。以北約為核心的大西洋聯盟是美國用以遏製蘇聯,處理歐洲地區的合作與衝突的最為重要的戰略決策。

在歐亞大陸的東端,美國重點扶持日本。美國在單獨占領日本期間,向日本提供了23億美元的貸款和援助。並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通過“特需訂貨”等方式,刺激日本經濟的恢複和發展。1951年9月,美國片麵對日媾和,並與日本簽訂《日美安全條約》,使日本進入了美國的戰略軌道。

通過以上措施,美國在歐亞大陸兩端建立了與西歐、日本的聯盟,在地緣政治上形成了對蘇聯和中國的戰略包圍態勢,並加強了對西歐、日本的控製,形成了與社會主義陣營全麵對峙的資本主義陣營。

(三)爭奪“中間地帶”,對亞非拉國家推行新殖民主義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直接推動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眾多的亞非拉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取得了國家獨立。這樣,亞非拉國家就成為美國與蘇聯爭奪的“中間地帶”。美國乘機推行新殖民主義政策,遏製社會主義在這些地區的擴張。

首先是經濟上的滲透和控製。1949年1月,杜魯門在連任時的就職演說中提出了“第四點計劃”,即“技術援助和開發落後地區計劃”,向亞非拉不發達國家滲透。1950年9月,美國國會撥款3500萬美元對第三世界進行援助,到1953年,共有33個國家接受了美國的經濟援助。它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有條件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保證美國所需要的重要原料的供應,並在這些地區消除共產主義的影響。“第四點計劃”綜合了新殖民主義政策和建立冷戰體製的雙重目標,與馬歇爾計劃和北約組織一樣,是美國遏製戰略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美國還多次發動戰爭以保證美國對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控製。1951年,發動了朝鮮戰爭;1958年,美國悍然出兵黎巴嫩;1961年,發動了越南戰爭;1959年,古巴獨立,1961年,美國武裝入侵古巴;1964年,製造“北部灣事件”。在中東,從1948年以來,美國一直支持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的侵略戰爭。從根本上看,不管是技術、經濟援助,還是軍事行動,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保證美國霸權的實現。

二、尼克鬆政府的戰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