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與對外經濟戰略(3 / 3)

2.建立一個開放型、多邊型的世界貿易體係。1945年秋,英美之間就進行過非正式的談判,雙方都同意建立一個國際貿易組織以推進多邊原則並解決成員間的爭端。1946年,美國發表了《聯合國國際貿易組織憲章的建議》。1947年,國際貿易大會在日內瓦召開,美國和其他22個國家簽訂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這個協定製訂了戰後世界貿易新規則,確立了新的世界貿易體係。

關貿總協定,包括一項貿易法規和一個包含4.5萬多個項目的關稅減讓表。它的主要目的是要“達成以切實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商務中的歧視性待遇為目標的互惠互利的安排。”關貿總協定對締約各方互相給予普遍最惠國待遇、稅收和管製方麵的國民待遇、商品的自由轉運、彙率安排、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征收等等問題做出了具體規定。這樣,通過關貿總協定和有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議,美國從製度框架上基本完成了其戰後對外經濟戰略的構建。

3.創造實施新的製度安排的條件與環境。戰後西歐經濟一片蕭條,西歐各國幾乎都在實行管製一切國際經濟往來的製度,從外彙開始,禁止貨幣自由兌換,資本流動實際成為非法,進口也受到限製。在當時的情況下,難以真正推行貿易和資本自由流通的規定,西歐國家也無法憑自身實力大量進口美國產品。而且,蘇聯和東歐地區奉行的是另一套經濟模式,還形成了以自己為中心的獨立於西方世界之外的經濟體係,它很可能在西歐自由市場經濟相對軟弱的情況下,與西歐當時聲勢頗大的左翼和勞工運動力量結合在一起,使西歐走上國家控製經濟的道路,並使美國的戰略完全落空。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迅速出台了歐洲複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在1948年到1951年期間,美國就向歐洲提供了價值120億美元的物質援助,幫助西歐各國獲得了進口美國商品的能力,並使西歐各國產業獲得了重建競爭力的機會。它還有力地促進了歐洲內部以及歐美之間多邊自由貿易的發展。與此同時,為了解決各國戰後資本匱乏的問題,美國政府還大力促進美國私人資本的對外直接投資,其手段包括稅收優惠和對外直接投資的保險和保障計劃,減少對外直接投資可能遭遇的某些非商業性風險和所投資國貨幣喪失兌換能力的風險。這本身也是馬歇爾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通過布雷頓森林體係、關貿總協定、馬歇爾計劃的建立和實施,美國的對外經濟戰略最終得以貫徹。到50年代後期,所有的主要歐洲貨幣都實現了自由兌換,排他性的雙邊安排和數量限製大部分已消失。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多邊世界金融和貿易體係建立起來了。

這個體係是通過美國資本和市場發揮向西歐輸血功能建立起來的,因此,它存在著內在的矛盾。在美國國際收支占絕對優勢地位的四五十年代,這個體係可以持續,但一旦美國國際收支狀況惡化,調整就在所難免。80年代中後期,美國已從世界最大債權國變成最大淨債務國。美國經常項目逆差急劇擴大,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情緒日趨激烈,加之西歐複興、日本崛起,亞洲和拉美國家經濟的發展,都對美國的經濟安排造成衝擊,美國在對外貿易政策和在有關國際組織中的立場都有了調整,從單方麵強調自由貿易向自由和公平貿易並重立場轉變。美國貿易政策開始在1934年以前的極端保護主義與1945年以後的“國際主義”之間尋找經濟和政治平衡。1988年的“綜合貿易和競爭力法”繼續了這一轉變,並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開拓國外市場方麵,“公平貿易”的色彩更濃。

(二)冷戰後美國對外經濟戰略的調整

冷戰的結束,國際政治格局和世界經濟形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麵對複雜變幻的世界經濟圖景和新的國際競爭,美國傳統的對外經濟戰略,即單方麵的自由貿易和投資及多邊主義的原則受到質疑和挑戰,美國的對外經濟戰略也開始進行重大調整。

1.布什政府時期的調整

布什政府在對外經濟領域進行的調整以比較利益論為理論依據,他相信自由市場的力量,主張盡量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幹預,當然更不能為改善本國產業的競爭力而製定某種產業政策。這一點最鮮明地體現在科學研究和高技術產業的政策上。盡管布什政府意識到世界上有不少國家對高技術的研究和產業發展進行政府支持,但它堅持認為,這種支持從經濟上來說不可能是高效的,而且有礙自由競爭。因此,布什政府采取的對策是尋求通過談判來減少這類支持。

與裏根政府相比,布什政府在調整對外經濟戰略方麵邁出了新的步伐。1989年5月,它向國會提交了《國家貿易政策綱要》。其中除繼續高舉“自由和公平貿易”的大旗之外,首次提出90年代美國對外貿易的五大戰略重點:第一,早日完成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建立一個更加開放和自由的國際貿易體係;第二,積極推進北美經濟一體化進程,建成北美自由貿易區;第三,與日本進行結構性談判,促使日本市場進一步向美國開放,減少並最終消除巨額對日貿易逆差;第四,確保一體化的歐盟不在周邊地區設置貿易壁壘,使歐洲市場保持開放性,以便美國產品自由進入歐洲統一市場;第五,擴大和加強與亞太地區的貿易關係,妥善處理日益嚴重的美、亞貿易衝突,糾正貿易不平衡狀況。《國家貿易政策綱要》構成了布什政府時期對外經濟戰略的基本框架,它大大提高了對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尤其是地區經濟集團化的重視程度,並製定了相應的對策。與過去不同,布什政府支持並積極參與組建地區性經濟集團。它先後提出了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倡議、“美洲事業倡議”和“太平洋經濟盆地經濟合作體倡議”。

2.克林頓政府時期的調整

與布什政府相比,克林頓政府的調整明顯地受到戰略貿易論的影響,它的最大特點是政府進行積極的、多方麵的幹預。克林頓政府把經濟放在了美國對外戰略最顯著的位置,認為經濟安全是美國外交最重要的支柱之一,而其首要因素就是保證讓美國企業進入不斷擴大的全球市場。因此,克林頓政府在對外經濟戰略方麵的調整主要有兩個戰略目的:一是提高美國的國際競爭力;二是確保美國在冷戰後世界經濟體係中的主導地位。這些調整和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加強與西方主要工業國經濟政策的協調,力求建立全球化時代穩定的國際金融體係。克林頓政府認為,當代經濟已經全球化,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大大加強,世界已經從冷戰進入地球村的時代,各國國內政策和對外政策的界限日益模糊。同時,全球化和信息化導致全球金融體係迅速擴展,它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不穩定和風險,從而會傷害到美元的國際地位和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因此,美國政府大力促進各經濟大國宏觀經濟政策與財政金融政策的協調。1993年,西方主要工業國達成一項經濟協調戰略:美國和加拿大通過大力削減財政赤字來增加儲蓄和投資;歐洲則采取措施刺激私營部門的需求和製止失業率上升,並采取財政措施促使利率進一步下降;日本要采取措施刺激國內需求以加快經濟增長、減少其巨額外貿順差。這種大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有利於穩定的國際金融體係的形成。

第二,政府積極幹預,極力促進美國的出口。克林頓政府把對外貿易在經濟中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93年9月,克林頓政府上台不久就正式推出“國家出口戰略”。它的基本原則就是商業優先,促進政府各部門之間、政府與私人企業之間的合作。具體包括放寬高技術產品的出口限製,設立新的以促進出口為目的的政府機構,政府為出口企業提供信息和更完善的金融服務等。在雙邊貿易問題上,進一步強化了自裏根政府以來的“自由與公平貿易”政策中的“公平”原則,明確要求其他國家在貿易中要對等優惠、對等開放市場,並動輒以製裁和報複相威脅,美國和西歐國家不斷發生貿易爭端。這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成為主流的擔憂。

第三,積極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爭取和保證美國在多邊貿易機製中的主導權,確保美國在世界經濟體係中的領導地位。1993年8月,美、加、墨達成了有關環境、勞動保護等問題的附加協議,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這是美國構築冷戰後世界經濟秩序的關鍵步驟。但美國並沒有滿足於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而是試圖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除此之外,美國在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以及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等方麵都采取了積極姿態。1994年,邁阿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達成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原則協議,1995年,簽署行動綱領;1993年,西雅圖會議後亞太經合組織走向機製化,開放貿易和投資被宣布為亞太經合組織存在與活動的基石,1994年,《茂物宣言》決定,至2020年分階段實現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1996年,通過了實施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馬尼拉行動計劃》;1995年,美國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設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的構想,試圖與歐盟建立一種“新關係”。

在多邊貿易問題上,克林頓政府決心確保美國在全球性經濟組織中的主導權。為此,美國積極推動烏拉圭回合關貿總協定談判,爭取談判議程的主導權,並號召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機構進行改革。力圖通過領導改革來使自己繼續保持在這些機構中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