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與對外經濟戰略(2 / 3)

(三)80年代美國經濟的調整

1981年,裏根政府上台執政。針對美國經濟不振,在世界經濟中地位不斷下降並危及美國世界霸權的不利局麵,提出了“振興經濟”、“重振國威”的口號,擬定“經濟複興計劃”,將振興經濟作為美國政府優先處理的重大課題。在經濟政策上,裏根政府一改戰後以來美國一直奉行的凱恩斯主義,轉而采納供給學派和貨幣主義的主張。具體做法是,把抑製通貨膨脹作為宏觀經濟的重點政策目標,實行減稅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刺激投資和儲蓄,增加有效供給;控製貨幣供應總量,穩定幣值,抑製通貨膨脹;調整所有製結構、國有經濟私有化、削減社會福利開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幹預和限製,增強企業的活力,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等等。

裏根政府刺激經濟增長、抑製通貨膨脹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美國經濟自1982年開始擺脫了經濟危機。到1990年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超過4%,年均通貨膨脹率為4%左右,失業率也由1982年的9.7%下降到1989年的5.3%。但是,這也使美國付出了政府財政赤字不斷上漲,國際收支不斷惡化的代價。裏根當政8年,美國聯邦政府預算赤字累計達12158億美元,是戰後初期至1981年美國曆屆政府財政赤字總額的2.4倍。為彌補巨額的財政赤字虧空,防止通貨膨脹,裏根政府通過高利率吸引外國資本和向國內外大量舉債補充政府收入之不足,從而又導致美國政府債務急劇增加。1989年,美國國債總額達到2.6萬億美元,是1980年裏根上台執政前的3倍。1992年底又超過3萬億美元大關,美國最終成為世界最大債務國。

(四)90年代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在經曆了短暫的衰退之後,從1991年3月走出低穀,開始複蘇,到2000年已持續增長了近10年,成為美國自1854年以來經濟發展史上最長的一次經濟增長周期。特別是在這次經濟擴張的過程中,伴隨經濟穩定增長的還有“四低”,即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低財政赤字、低利率,總稱“一穩四低”。自60年代末通貨膨脹成為美國經濟頭號問題以來,隻要經濟增長率超過2.5%,失業率降到5.5%以下時,工資和物價水平就會急劇上漲,這幾乎成為美國經濟的鐵律。而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卻打破了這一鐵律,增長率保持在3%~4%左右,失業率降到4%左右,而且通貨膨脹率也降低到2%左右。1997年3月31日,美國《商業周刊》將這一經濟稱為麵向全球的、可以持續發展的信息時代的“新經濟”,指出新經濟就是信息技術帶動而形成的知識型、技術型經濟,美國最早實現了由工業經濟向信息或知識經濟的轉變,並第一個邁進了信息社會。

90年代,當美國經濟實現良性迅速增長時,日本卻深深地陷入危機和低迷之中,而歐洲則一直處於緩慢發展狀態,美國經濟在發達國家中一枝獨秀。美國終於扭轉了經濟增長長期落後於其他西方大國的局麵,並重新贏得對日本、歐盟經濟的明顯競爭優勢。據統計,1991-1996年,歐盟15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1.58%,低於美國的2.4%。1997年,歐盟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2.3%,低於美國的3.8%。1993年和1994年,日本實際經濟增長隻有0.5%、0.7%。1997年,日本經濟負增長0.7%。至今,日本經濟還沒有從東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出。

90年代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美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效的高科技產業發展政策。美國在90年代的經濟增長主要歸功於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新經濟或知識經濟,而美國率先進入新經濟和信息社會,則離不開美國政府的高科技產業政策的扶植和推動。80年代初,美國經濟麵臨著日本、西歐經濟在各領域內的強大競爭和挑戰。麵對這種形勢,裏根政府於1983年成立了由經濟學家、科技顧問、企業家等組成的“工業競爭力總統委員會”。它在1986年1月向總統提交的報告中指出:“在新的世界經濟中,競爭能力是一個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問題。”“確保優勢的主要的辦法是發展科技,美國必須加強這一領域的優勢。”為此,裏根政府開始增加對高科技發展的資助強度。布什政府對高科技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的發展實施國家戰略指導。1991年春,布什向國會提交一份名為《國家關鍵技術》的報告,提出與國家安全和經濟實力相關的六大領域的22項高技術發展計劃,其中有7項是關於信息與通信的技術。克林頓上台不久,就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設計劃”,並專門設立了由副總統戈爾領導的“信息基礎設施特別小組”,負責“信息高速公路”工程的計劃及落實。隨後又創立了美國全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和總統科技委員會,把科學研究與開發提高到與國家安全和經濟事務同等重要的地位。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和私人都加大了對研究和開發的投入。1977-1987年間,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美國研究與開發支出年平均實際增長3.8%,高於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其中聯邦政府支出實際年增長4.7%。1994年以來,美國年度研究與開發總經費都高於1700億美元,超過了日本、德國和法國等主要西方國家研究與開發經費的總和。1996年,美國對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投資占世界同類投資的40%。對信息產業投資的迅速增加,使信息革命在美國首先興起,加速了美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信息服務型發展。信息產業很快成為美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和支柱產業。1993-1996年,以信息產業為中心的高科技部門創造的產值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7%,而同期民用住房和汽車部門隻占14%和4%。同時,高技術也使傳統產業得到技術改造,信息技術與生產過程結合起來,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重新獲得了競爭優勢。這樣,美國在90年代就擴大了對西歐和日本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優勢。

第二,加大教育和培訓力度。美國政府和經濟界認為,七八十年代美國國際經濟地位下降、產業競爭力削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的落後。因此,自裏根時期起,美國各屆政府對教育製度進行了大幅度改革。裏根政府重點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地位,改革各級學校課程設置和內容,增加教學時數,嚴格管理,以及動員全社會力量加強職業培訓等。布什政府製定了發展教育的《2000年目標計劃》。克林頓政府實施“終身學習計劃”、“由學校向工作過渡計劃”、半工半讀的“國民服務計劃”,並實施了旨在幫助美國青年上大學的“貸款改革計劃”和對失業工人的“再培訓計劃”等。這些政策和措施提高了美國教育和科研水平以及國民的文化技術素質,增強了美國的國家競爭力。

第三,降低赤字、平衡收支的財政政策。戰後美國長期奉行赤字財政政策,其結果是在70年代將美國經濟拖入了“滯脹”的困境。巨額的財政赤字一直困擾著美國經濟,成為美國政府最為棘手的問題。克林頓政府上台以後,開始實行平衡預算的財政政策,並著手大規模削減財政赤字。首先,克林頓政府采取了增稅政策,其範圍主要是個人所得稅和公司所得稅。對年收入超過18萬美元的富人,其個人所得稅稅率從31%提高到36%,對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的富豪,還征收10%的附加稅。對年收入超過1000萬美元的大公司,其所得稅率由34%提高到36%;其次,大幅度縮減政府支出,精簡政府機構,壓縮行政費用。為此,美國大力削減軍費開支,放棄了耗資巨大的“星球大戰計劃”,關閉了20個海外軍事基地,國防開支得到大幅度削減。這項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由1992年的2904億美元降到1997年的226億美元,而到1998年,聯邦預算達到了1969年以來的首次平衡並有盈餘,為美國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寬鬆的財政環境。

第四,實行擴大出口的“進攻性”貿易政策。克林頓政府認為,建立一個更加開放和自由的國際貿易體製,擴大出口,是帶動經濟增長的關鍵環節。為此,美國必須積極擴大占領國際市場,並開拓新興市場。美國特別注意保護國內戰略性高科技產業,克林頓政府積極幹預對外貿易,采取相應行動來懲罰損害美國產業的外國競爭者,並不惜與日本和西歐盟國挑起激烈的貿易爭端。1993年,美國製定了國家出口戰略,確定半導體、電子計算機、通信、環境保護、谘詢軟件業及服務業六大重點出口產業,通過擴大出口帶動經濟的進一步增長,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另外,美國政府還積極參與世貿組織的創建活動,推動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努力開拓新興市場,為美國企業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戰後美國對外經濟戰略

(一)冷戰期間美國的對外經濟戰略

冷戰時期,美國的對外經濟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從屬於其安全戰略,服務於安全戰略目標的實施,其重點在於從經濟上對蘇聯陣營國家進行封鎖和打擊的同時,致力於穩定西方世界經濟,通過單邊、雙邊和多邊手段來加強西方國家的相互經濟聯係,鞏固西方同盟。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麵:一是通過創建和維護以自由貿易和資本自由流動為基本原則的世界經濟體製,確保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世界經濟秩序的穩定;二是對蘇聯陣營國家進行經濟封鎖和製裁,防止它們獲得西方的資本和技術。

美國這種對外經濟戰略的基本框架是通過以下幾個步驟建立起來的:

1.在1944年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金融和投資體係,即所謂布雷頓森林體係。這是美國實施戰後對外經濟戰略的關鍵步驟之一。新的國際金融體係建立了國際金融調節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並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美元與黃金掛鉤,固定其他成員國貨幣與美元之間彙率的原則。這樣美元就與金本位時代的英鎊一樣成為各國貨幣價值的標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協議確立了兩條重要原則:一是確定歧視性彙率和限製彙兌自由為非法,這是資本自由流通和國際貿易發展的基本條件;二是穩定彙率,防止競相貶值。為解決短期外彙平衡問題,協議規定建立一種常設的、官方的短期信貸基金,以幫助處於困難中的成員國政府彌補逆差。每一成員國都必須向該基金貢獻黃金和自己的貨幣,以此換取提款權。該基金的資本定為88億美元,美國認繳31.75億美元。按協議規定,理事會是該基金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成員國投票權的多少取決於該國認繳基金份額的多少,這樣,美國就擁有了最大表決權及在重大問題上的否決權。這種安排使美國具有世界銀行家的身分,美元也隨之成為世界性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