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當代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征和趨勢(2 / 3)

但是,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客觀存在,我們沒有辦法回避。因此,各國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巨大經濟風險和安全問題要有足夠的認識,在積極謀求參與世界經濟,抓住發展機遇的同時,必須積極采取經濟安全保障政策,趨利避害。而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能否趨利避害,關鍵在於要有一個既能夠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又能防範和控製風險的開放戰略。過去20多年裏,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實行了正確的對外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有力地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提高了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增強了綜合國力,使我國在國際經濟與政治事務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隨著開放程度的提高,國際市場波動對國內經濟運行的影響越來越大,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麵影響。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的運行會更加深入地融進世界經濟體係之中,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難以估量的風險因素和機會,因此,必須加強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風險的研究和應對,才能趨利避害,加快我國經濟的騰飛。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在當代世界經濟領域,與經濟全球化並行不悖的另一個大趨勢就是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所謂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就是同一地區內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為了在本地區內部加強合作、優勢互補,並提高對外經濟競爭力,以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通過一定的協定或條約將這些國民經濟體係結合在一起,組成貿易集團或經濟共同體。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這種現象迅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並成為國際關係發展的新動向。

(一)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形式和發展曆程

1.區域集團化的形式

根據各種區域集團內部一體化發展的不同程度,通常把區域經濟集團劃分為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同盟四種形式,這四種區域經濟集團化形式在內部合作的程度上是由低到高排列的。

自由貿易區,是指參加區域經濟集團的經濟實體相互之間削減關稅,取消非貿易壁壘,提供貿易優惠,以促進區域集團內部商品交換的自由發展,但對區域外國家和地區的商品,自由貿易區成員並未製定統一的關稅政策。

關稅同盟,是指參加經濟一體化的各經濟貿易實體,除相互提供貿易優惠外,對區域外商品執行統一關稅率,實施共同關稅政策。和自由貿易區相比,它更具有封閉性,但合作的程度加深了。

共同市場,是指參加共同市場的各經濟單元相互提供經濟貿易方麵的優惠,彼此協調經濟貿易政策,實現共同市場內商品、人員、資金和勞務的自由流通。與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相比,共同市場內部的經濟合作範疇更為寬廣,已經超越單純的流通和貿易領域的範圍,在生產領域及相關領域也實現了廣泛合作,各成員單位之間一體化的程度更深。

經濟同盟的一體化程度比共同市場更進一步,它在同盟內部建立起了具有權威的共同體機構,內部成員將經濟方麵的某些權力讓渡給共同體機構,由共同體機構統一享有,並在一定範圍內具有製定統一的經濟政策的權力。

2.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曆程

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始於40年代末、50年代初。1949年1月,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成立的經濟互助委員會,是戰後世界第一個區域經濟集團化組織。1950年2月,由法國外長舒曼倡導,開始了西歐聯合的進程。六七十年代是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大發展的時期,主要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自身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同時抵製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剝削,開始成立區域經濟集團。據統計,60-80年代,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0多個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如亞洲的東盟、海灣合作委員會;非洲的馬格裏布常設協商委員會、東非共同體、西非共同體;拉美的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中美洲共同體、加勒比共同體、裏約熱內盧集團等。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推動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冷戰結束,東西方對立不複存在,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為亞太經合組織的成立與發展、歐盟東擴、東盟擴大提供了可能。東西方冷戰結束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矛盾上升,應付日益激烈的世界經濟競爭,它們紛紛采取區域經濟集團化這一形式發展本國經濟,爭取在世界經濟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從而推動了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90年代,北美、歐洲和亞太三大經濟區域集團形成,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有關統計數字表明,目前全世界已經有26個區域經濟集團化組織,共包含150多個成員國,遍及歐洲、北美、拉美、非洲和亞洲。這些區域經濟集團的層次和規模不同,合作的內容相異,除國際貿易外,還涉及到資本、技術、勞務、人員流動以及財政、信貸政策的協調。

區域經濟集團化潮流已經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地區內跨國界的自由流通,使資金、技術、資源、勞動力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得到更加優化的配置,市場也迅速擴展,使規模經濟效應得以發揮,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它降低或廢除了區域內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產生了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換效應,並大大促進了區內國際貿易和區外的國際貿易的發展;此外,區域經濟集團化使世界經濟的分布在各個區域之間擴散,有利於世界經濟向多極化發展。

(二)當代世界經濟三大區域集團

1.歐洲聯盟

歐盟是目前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最有成效的一個區域集團,它的一體化的經濟政策對成員國經濟以及世界經濟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歐洲是世界上一體化開展得最早、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1952年,西歐的法、德、荷、盧、比、意六國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又建立了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1967年,3個共同體機構合並為歐洲共同體。1973年,英國、愛爾蘭、丹麥三國加入共同體,1981年,希臘加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加入,1995年,瑞典、芬蘭、奧地利加入歐洲聯盟。

1985年10月,歐共體提出了建立歐洲內部統一大市場的計劃。1993年1月1日,歐洲統一大市場正式啟動,實施商品、勞務、人員和資本四大自由流通,實現了當今區域集團化的最高層次。1993年11月,《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生效,成立歐洲聯盟,它使歐洲的核心地位更為顯著,前東歐國家、波羅的海三國和一些南歐國家都急切地表示出加入的意願。為實現1991年馬斯特裏赫特會議所提出的“經濟與貨幣聯盟”的目標,1996年12月,歐盟柏林首腦會議通過了《歐元的法律地位》、《預算穩定公約》、《新貨幣彙率機製》3個文件,15個成員國中除了英國、丹麥、瑞典、希臘以外的十一國都加入了歐洲單一貨幣體係。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這是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以後,國際貨幣體係中最大的變革,國際儲備體係出現了新的競爭格局,從而對金融和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7年12月,歐洲聯盟首腦會議通過擴大歐盟的決定。從1998年起,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和塞浦路斯6國就入盟問題與歐盟進行談判。條件成熟後,再批準其他申請國入盟。歐洲聯合的前途是建立一個以西歐為中心的,自由、民主、高度發達的,整個烏拉爾山脈以西的政治經濟統一的歐洲。

2.北美自由貿易區

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組成的統一大市場。在歐洲聯盟向深度和廣度兩個方向同時推進的時候,美國也加緊了建立以它為中心的區域經濟集團的步伐。1987年10月,美國和加拿大簽訂《美加自由貿易協定》。1989年1月,美加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1992年10月,墨西哥加入《美加貿易協定》,三國決定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1月,《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正式生效。規定三國將在15年內逐步取消全部關稅和其他貿易和投資障礙,實現商品、勞務、資本的自由流通和更高級的知識產權保護。

美國並沒有滿足於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其目標是要建立以它為中心的“泛美自由貿易區”。1990年6月,美國總統布什提出《美洲事業倡議》,呼籲加強美國同拉丁美洲各國的聯係與合作,建立一個從阿拉斯加到合恩角的“美洲自由貿易區”。1994年12月10日、11日,南北美洲34個國家的首腦集會美國邁阿密,通過了《原則宣言》,一致同意在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

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亞太地區的集團化比歐美起步晚,60年代,日本人就提出了建立“太平洋共同體”的倡議,但時機沒有成熟。冷戰結束以後,東亞經濟繼續高速增長,各國之間的經濟聯係日益密切,同時,麵對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所表現出來的排他性色彩,東亞國家深感加強區域內部經濟合作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