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當代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征和趨勢(3 / 3)

亞太經合組織是一個地區性經濟論壇和磋商機構。應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的倡議,1989年11月,在堪培拉舉行了亞太地區經濟合作部長會議,由此,有組織的地區經濟合作在亞太地區開始起步。1993年6月,正式啟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名稱,每年召開一次非正式首腦會議。從1993起,經曆西雅圖、茂物、大阪、馬尼拉、溫哥華和去年的上海等首腦會晤,亞太經合組織在協調地區經濟關係方麵取得了巨大進展。亞太經合組織現有成員包括: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中國、智利、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美國、台灣、香港、俄羅斯、越南、老撾、緬甸和秘魯,涵蓋了南北美洲、亞洲和大洋洲四個大洲,是當今世界人口最多、麵積最大、實力最強的區域經濟集團。

亞太經合組織的宗旨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開放性多邊貿易體製和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它不同於歐盟那樣的排他性的體製完備的經濟集團,而是采取多形式、多結構並行的辦法,根據自願原則,采取漸進的方式推進地區貿易、投資和技術轉移的自由化。1994年11月的茂物會議確立在成員國中分兩步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的目標,發達國家在2010年以前,發展中國家在2020年以前實現。1995年11月的大阪會議進一步確認,各成員國有權結合自己的情況,按照自己的進度和方式逐步實現自由化,在不同的領域可以有不同的速度。

近幾年,亞太地區次區域經濟合作也取得了長足進展。東盟國家於1992年1月簽訂《共同有效普惠關稅協定》,決定從1993年1月1日起,用15年時間基本取消關稅和其他貿易障礙,在東盟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和文萊)內實現商品、人員、資金和勞務的自由流動,建立自由貿易區。1994年,東盟六國決定加速這一進程,將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時間由15年縮短為10年,於2003年提前實現這一目標。由於近年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的加入,東盟國家最終實現了“十國大東盟”的目標。在東北亞地區,由中、日、韓、俄、朝參加的東北亞國家經濟區計劃開始啟動,中日韓三國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環渤海經濟圈”、“環黃海經濟圈”、“環日本海經濟圈”的發展,還有中、老、越、緬“黃金四角”經濟合作區的發展等。

二、知識經濟初見端倪

“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是聯合國研究機構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分別於1990年和1996年提出來的。他們認為,所謂知識經濟,就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它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指人類社會進入計算機信息時代剛出現的一種經濟形態。這一概念出自對知識和科技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認識,概括了當前世界經濟的最新特點和發展趨勢。

(一)知識經濟的內涵和特征

1.知識經濟的內涵

知識經濟本身是一個新事物,對它的概念和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結論。關於它的內涵,我們認為應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理解。

首先,知識經濟的資源基礎是知識和智力。知識經濟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資源主要表現為知識、智力資源,一般以無形資產的形式存在,而不再是以資金、設備、原材料和其他自然資源為主,而是以人的知識、智力資源為主,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第二位。通過智力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創造財富,彌補自然資源的短缺。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其次,當代高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的支柱。當代高技術產業以高科技為最重要的資源依托,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它本身就是知識產業。根據聯合國組織的分類,當今高技術可分為八大類:即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海洋科學技術、有益於環境的高新技術和管理(軟科學)科學技術。以八大類科技為資源依托的高技術產業,共同構成知識經濟的支柱。知識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就是高新科技的發展,國際上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知識產業的競爭,並最終表現為知識和人才的競爭。

再次,科技進步與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知識經濟的消費是指知識的使用,而這種知識主要是指高新技術和通過信息產生的新知識。盡管知識不會因使用消費而消失,但本身會陳舊老化,被更新的知識所取代。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利用知識與智力開發自然資源,由此所創造的財富將大大超過由傳統技術對稀缺自然資源的開發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因此,科技進步和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根本動力和靈魂。

2.知識經濟的特征

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剛出現的經濟形態或經濟模式,與傳統經濟比較,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主要特征:

第一,知識經濟的信息化特征。知識經濟是信息社會的經濟形態,是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充分發展的產物。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在全社會廣泛滲透和使用,信息技術對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道德等等的影響是全麵的、全方位的;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經濟部門,信息和知識成為重要的資源和財富,國家、地區、企業之間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對信息與知識的生產、傳播、使用能力上的差異。經濟的發展日益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密不可分,社會再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伴隨著信息流,伴隨著信息的獲取、加工、傳輸、儲存以及使用,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經濟的信息化和數字化。

第二,知識經濟的網絡化特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經濟的麵貌發生根本的轉變,“網絡經濟”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形式。信息化建立了企業與市場之間的橋梁。企業可以快速、準確地了解市場動態和顧客需求,傳統的大規模市場和推銷正在被靈活高效的信息服務所取代。網絡化的個人電腦成為信息形成、處理和傳輸的主要角色,提高了人與人之間交換信息及協調合作的水平,使眾多電腦組成的網絡得以在商業活動中完成最佳媒體的作用。企業通過Internet可以非常方便地與世界上幾乎所有大公司進行信息交換,還可以把自己公司通過網絡介紹給所有入網用戶,以宣傳公司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知識經濟的智能化特征。智能即智力的凝聚,表現於特定人才和技術之上的創造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主要形態是特定知識及其開發和運用。知識經濟是一種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和使用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形態。在工業經濟發展中,大量資本、設備等有形資產的投人起決定性作用,而在知識經濟中,智力、知識、信息等無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性作用。應用知識提供智能、添加創意成了知識經濟活動的核心問題。財富和權力的再分配取決於擁有的信息、知識和智力。

第四,知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性特征。傳統工業創造財富是建立在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環境永恒的假設基礎之上,因此,工業經濟對自然資源具有嚴重依賴和消耗的局限,並正在以加速度的方式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危及人類的長期發展。而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知識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自然資源來取代已近枯竭的稀缺自然資源。

(二)知識經濟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包括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和新材料在內的高科技革命正在改變著當代世界經濟的基本形態,即從傳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冷戰以後,軍事力量的作用下降,國際競爭重點轉向經濟科學領域,進一步加速了經濟知識化的步伐。自80年代初以來,美國在計算機和通訊領域的投資平均增長率高達20%以上。1990年,美國在這一領域的投資首次超過對其他產業的投資,標誌著美國知識經濟發展的水平,美國通過對“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率先進入信息社會。據分析,發達國家將在21世紀前半期相繼實現由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的轉變,此後,一些工業化國家也會尾隨而至。

為了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發達國家紛紛製定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美國把保持其科技優勢看作是美國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同時強調加強教育工作。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的1999年財政年度預算草案中,國家科研經費占整個開支的45%,其中包括用50億美元開發第二代因特網絡,教育開支增加1/30.歐盟1997年7月發表《2000年議程》,提出“將知識化放在最優先地位”,同年發表的《走向知識化歐洲》報告,強調了加強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本1996年通過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由過去強調“技術之國”轉向“科技創新之國”,開始重視基礎科學研究。與此同時,其他國家也紛紛提出本國的發展戰略,積極發展本國的知識經濟,力圖在某一方麵占領製高點。如新加坡提出通過提高人力素質,發展本國知識經濟;韓國提出建立“頭腦強國”;印度已經成為正在崛起的軟件產業大國;馬來西亞也正在建立多媒體超級走廊。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知識創新能力成為一國保持經濟競爭能力和綜合國力的根本武器。麵對知識經濟的有力挑戰,我們應該立足國情,集中經濟和科技優勢,在關係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一些重要產業方麵實施超越戰略,通過知識創新來保持我國經濟長期、高速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