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當代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征和趨勢(1 / 3)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範圍的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成為全球普遍的經濟運行模式,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得以形成,加上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也加快發展。與此同時,以信息、科技和知識為支撐的知識經濟已經初見端倪,這些新特征、新趨勢必將對未來世界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和趨勢,也構成了當今世界政治和國際社會發展的基本背景。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不斷增加,從而使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這也是在不斷發展的科技革命和生產國際化的推動下,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日益加深,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的各種壁壘被不斷削弱的這樣一種曆史過程。自80年代以後,媒體和學界以及政府機構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全球經濟、全球政治、全球化和全球村的概念,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人們日益關注和議論的話題。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加利在1992年聯合國的致詞中指出:“第一真正的全球性已經到來。”

(一)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1.國民經濟的全球化。全球化是建立在國民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之上的。由於世界各國國民經濟有機地融為一體,世界經濟的整體性增強,融合到這個體係中的國家就越來越多,這正是國民經濟全球化的結果。當然,對於已經具有全球性的世界經濟而言,全球化還可以包含另一層含義,即世界經濟不等於全球經濟,原來的世界經濟體係尚不是一個包含全球所有國民經濟的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後,世界經濟的包含麵更寬了,它將越來越等同於真正的全球經濟。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既包含著量變,也包含著質變的過程。也就是在世界經濟包含國家增加的同時,各國經濟不僅是一般地相互聯係和交往,而是更緊密地融合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2.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跨國公司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到壟斷階段之後資本輸出的產物,它的出現大大加深了國家和地區之間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和聯係。一直到70年代末,跨國公司的數量並不太多,而且集中在西方發達國家。80年代以後,跨國公司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不斷湧現,這還引起了資本的雙向流動,既資本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來回流動,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單向地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毫無疑問,跨國公司的這種發展,造成了全球範圍的投資、生產、銷售不再是發達國家或少數大公司的專利,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3.資金和金融活動的全球性擴展。80年代以來也出現了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首先,國際資金的流動,不再僅僅表現為發達國家“相對過剩資本”的輸出,發展中國家也越來越多地向海外投資,雙向的資本流動成為國際經濟生活中的經常現象,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成為既吸收海外資金又向海外投資的主體。資金流動的交叉和頻繁,使資金運動和金融活動越來越全球化;其次,國際資本流動的形式,已不再以直接投資為主,以證券形式進行的間接投資比重不斷上升。目前,直接投資比重已降至25%,間接投資引起的資金流動已上升至75%。這不僅使各國的生產資本國際化,也使借貸資本和流通領域的資本走向國際化和全球化,使經濟的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

借貸資本和金融資本全球化的結果,必然是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和全球化。從80年代開始,全球金融市場聯為一體的速度大大加快,不僅是外彙市場,證券市場也快速走向全球化,越來越多的公司到多個市場上發行股票和債券,甚至連發展中國家的證券市場上,國外公司掛牌上市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一切,必然使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麵,即不僅是生產,而且包括貨幣資本的流通、增值和消費都向全球化方向發展,為真正的全球經濟奠定了基礎。

(二)經濟全球化的動力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總是曆史合力的結果,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也是如此,其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世界市場的擴展以及各國政策的變化應該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和因素。

1.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技術和物質基礎。如果說前兩次科技革命,促使資本主義經濟走向國際化,並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那麼,以微電子和遠程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廣泛運用,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技術和物質基礎。第三次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現代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發展,尤其是80年代以來衛星通訊、傳真技術、微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國際互聯網絡的開通,為全球範圍的商品交換提供了新的天地,為全球化的國際分工進一步細化和合作提供了現實基礎條件。由於交通運輸便利,同時,也由於信息傳遞數量幾乎不受限製且費用低廉,國際化的生產、投資和消費變得越來越普及和平常,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2.世界市場的擴展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世界市場體係的發展曆史看,70年代之前,真正全球性的世界市場尚未形成。兩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陣營,使這些國家走上了一條非市場經濟的道路,它們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聯係非常有限。資本主義國家的有意封鎖,在客觀上也造成了世界市場的割裂。70年代末以來,中國、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先後向市場經濟轉軌並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這在客觀上已經使這些國家的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為一體。同時,許多原先走“非資本主義道路”的發展中國家,也進行了調整,實行把國家調控與市場機製結合的體製,與世界市場的聯係更加密切。這些變化擴大和拓展了世界市場的空間和範圍,使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從80年代開始,世界市場無論在規模、結構還是在機製上,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3.世界各國更加開放和自由的對外經濟政策也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二戰以後,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的貿易政策雖然是自由貿易,但保護主義仍然很有市場。為了消除貿易保護主義,推動自由貿易,關貿總協定就消除壁壘和降低關稅先後發起了7個回合的貿易談判。一直到80年代烏拉圭回合談判開始,開放性的自由貿易政策才真正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不僅發達國家,而且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都先後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紛紛降低關稅,削減壁壘。隨著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終達成協議,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全球多邊自由貿易體係才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經濟全球化浪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得以形成。

投資和金融政策方麵,80年代以前各國的保護很多。從80年代開始,先是發達國家相繼放鬆了金融管理,開放了證券市場,投資自由化開始成為潮流。其後,拉美和亞洲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也先後放鬆了金融管製,使投資自由化與貿易自由化一同成為整個對外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到目前為止,許多發展中國家尚未實行投資自由化政策,金融開放度也不高,但投資自由化和開放金融市場,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政策趨勢。毫無疑問,開放性的對外經濟政策,是經濟全球化不可缺少的條件,可見,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形成和發展,也離不開各國對外經濟政策的變化。

(三)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係和世界經濟的整體性,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其正麵和積極意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全球化也是一麵雙刃劍,既可能帶來國際分工發展的利益和機遇,也蘊涵著巨大的經濟風險,而且,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其意義也不相同。

1.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處於劣勢地位。世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也是有利的,首先,它可以使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過程中享有比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更多的優惠,為發展中國家帶來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和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不斷降低的好處;其次,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產業向全球梯度轉移的機會,加速自己工業化的進程,使自己的產業結構不斷得到改善;再次,國際資本流動的迅速增加和跨國公司的大發展,使發展中國家一方麵可以引進更多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也可以參與跨國投資,利用海外資源。

但是,由於發達國家幾乎壟斷了絕大多數高新技術,擁有全世界3/4以上的生產力,在世界貿易中擁有2/3以上的份額,在國際資本流動中占有絕對優勢,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帶來的總體收益分配中,發達國家占了大頭。發達國家還利用他們在貿易、投資和科學技術上的壟斷地位,建立了有利於他們的國際政治經濟製度和規則。

2.經濟全球化帶來更多的經濟危機的風險。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結構調整與價格起伏都會迅速地傳遞到國內市場,加大了各國宏觀經濟管理的難度,而且,各國經濟特別是金融監管體係相對於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而言是嚴重滯後的,在經濟風險的監管方麵存在著嚴重的漏洞。國際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也使現行國際金融貨幣體係的風險管理能力難以適應,投機性資本大量存在,而沒有相應的監管和應對體係,因此,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加大。80年代以來,拉美、東亞、俄羅斯頻繁的金融危機都和經濟全球化有密切關係。

尤其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如果不能正確把握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的主動權,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會更大。首先,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國家意誌製定的國際經濟規則的約束和製約,自己在參與世界經濟中就缺乏主動權和主導權;其次,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都相對薄弱,抵抗其他國家經濟波動的影響的能力較小。它們迅速開放本國市場,國外商品和服務大量湧入,民族工業受到強烈衝擊。同時,大量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產業乃至整個經濟命脈有可能被跨國公司與國際經濟組織所控製;最後,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和監管體係更不完善,經驗也欠缺,在金融風險大大增加的今天,它們對經濟危機的預防、應對和抵抗能力都比發達國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