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經濟的行為主體
世界經濟是一個由各個主權國家、區域性經濟集團、各企業單位、商業與金融機構和組織等相互聯係、相互製約而形成的統一體。主權國家和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國家集團等構成了世界經濟的主要行為體,它們通過國際生產分工、貿易、金融等紐帶和機製建立起來的各種經濟聯係,構成了當代世界經濟體係的主要內容,推動著世界經濟的運行。在世界經濟體係中,主權國家仍然是基本的行為主體,跨國公司的地位和作用顯著上升,國際經濟組織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協調與合作的重要角色。
(一)當代世界經濟中的國家行為體
自從近代世界體係形成以來,主權國家就是國際體係和國際社會的基本行為主體。主權國家不僅是國際政治係統絕對的最重要的行為體,也是世界經濟體係的基本行為體。當今世界有200多個主權國家,按社會製度劃分,大體可以劃分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按經濟類型劃分,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和發展中國家經濟。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在當代世界經濟中仍然占有主導地位。戰後,由於生產關係的調整和科技革命的推動以及世界政治形勢的基本穩定等原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盡管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存在嚴重的內在矛盾,也發生了多次經濟危機,但是,現實表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仍然具有相當的活力。在國際分工和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上,它們之間的經濟聯係、經濟協調愈來愈密切,愈來愈頻繁,同時也擴大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空間。
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在戰後經曆了大起大落,其發展變化最激烈最複雜。戰後一段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是,由於體製以及遊離於世界市場之外等原因,逐漸失去了利用國際經濟分工和相互依存以及新科技革命的機遇,導致了經濟發展的緩慢和停滯,並最終釀成了政治與社會的災難。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挫折。在僅存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中,隻有中國在總結經驗教訓基礎上,找到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對所有製關係和市場運行機製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改革,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但就整體而言,目前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在世界經濟體係中的地位已經相當弱小,而且真正通過改革使它們的國家體製成熟穩定起來還需要相當艱苦的努力。
發展中國家經濟是世界經濟體係中的一支新興力量。由於曆史原因,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存在嚴重的依附性。戰後,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經過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80年代以後,發展中國家普遍陷入嚴重的經濟困難和危機,被迫進行調整與改革,亞、非、拉不同地區和國家也開始走上不同道路。其發展速度的不同,導致了發展中國家發展水平差距的拉大。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到80年代末已開始步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行列;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正在加快發展並迅速崛起;而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則深陷經濟困境和債務泥潭。
三種不同類型的國家經濟在世界經濟體係中進行合作與競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直占據優勢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冷戰結束後,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間的經濟關係已越來越密切,並逐漸融為一體。現在,發達國家雖然已經不能依靠政治上的特權來直接掠奪發展中國家,但卻仍然憑借其在生產、技術、貿易、資金、市場等方麵的強大優勢,利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通過國際貿易、技術轉讓和資本輸出等經濟手段剝削和控製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為反對國際壟斷資本的控製和剝奪,擺脫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展開了積極的鬥爭,但真正實現南北關係的全麵改善還困難重重,道路將會十分曲折。
(二)當代世界經濟運行的主要市場主體
跨國公司是當代世界經濟運行的主要市場主體。跨國公司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同時進行經營活動的公司企業,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國外設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經濟舞台上集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等經濟功能於一身的市場主體。
跨國公司產生於16、17世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出現了真正具備現代跨國公司組織形式的工業壟斷企業,主要集中在製造業、采礦業和石油生產部門,相對於整個經濟活動來說比例很小,影響也不大。二戰以後,跨國公司才蓬勃發展起來。1970年世界約有跨國公司7000家,90年代初增加到36600家,它們的國外附屬機構為174900家。據統計,目前跨國公司的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總產值的40%,占世界貿易總額的50%,工業研究占80%,生產技術占90%,左右著世界技術貿易總量的3/4,以及對發展中國家技術貿易的90%,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