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兩極格局的演變(2 / 3)

1956年,波蘭、匈牙利人民決心衝破蘇聯模式,進行經濟、政治體製改革,並要求蘇軍從他們國家撤走,蘇聯不但不接受兩國的某些合理要求,反而進行粗暴的武力威脅和幹涉,導致兩國人民的強烈不滿。波蘭和匈牙利事件使社會主義陣營的裂痕更深了。此後,蘇聯政府發表《關於進一步加強蘇聯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友誼和合作的基礎的宣言》,承認了自己在處理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關係方麵有明顯錯誤,並承認了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發展關係的完全平等,尊重領土完整、國家獨立和主權,互不幹涉內政等的基本原則,但蘇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正錯誤。

阿爾巴尼亞從20世紀60年代初與蘇聯的關係惡化,它在1961年退出經互會,1968年退出華約組織,社會主義陣營再一次遭到削弱。

中蘇關係的惡化,是社會主義陣營最終解體的標誌。中蘇分歧始於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中蘇兩國共產黨在一係列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問題和對國際形勢的估計上,以及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與實踐方麵都產生重大分歧。蘇聯共產黨把中蘇分歧進行公開並擴大,中國共產黨對此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58年,蘇聯又提出有損中國主權的要求,即中蘇共建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企圖從軍事上控製中國,遭到中國斬釘截鐵的反擊。1960年開始,蘇聯撤走了援華的技術專家並撕毀合同,還利用中國經濟困難進行逼債,並在中蘇邊境挑起武裝衝突,殺害中國邊境軍民。1963年到1964年,兩國進行了公開的宣傳論爭,使兩國關係更加惡化。1965年3月,蘇聯不顧中國、朝鮮、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等7國共產黨的反對,強行召開世界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大會,表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理論觀點、政治路線的分歧發展到了組織上的破裂。統一的共產主義運動不複存在。

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嚴重削弱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但也使中國等國家擺脫了蘇聯的控製,為各國獨立自主地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政治經濟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它也是世界政治力量分化組合的重要部分,對世界格局的發展演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三、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嚴重削弱了英法等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使整個歐洲處於一片廢墟之中。為了對付本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和蘇聯的軍事威脅,並克服戰後嚴重的經濟困難,鞏固資本主義統治,西歐和日本不得不唯美國的馬首是瞻。美國充分利用自己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通過經濟、軍事援助和軍事條約控製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建立了以自己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

但是,“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力量對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1948年到1970年,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美國4.6%,日本14.5%,聯邦德國7.9%,法國為5.9%。美國的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由1948年的54.6%降為1970年的37.8%,日本由1.2%上升為9.5%,聯邦德國由3.9%上升為10.1%,法國由4.6%上升到6.5%。可以明顯看出,美國的實力相對衰落了,而日本和西歐的實力則迅速崛起。

國家實力是一個國家製定外交戰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依據。隨著日本和西歐國家實力的增強,它們就不再願意做美國的附庸,必然要擺脫美國的控製,實行更加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並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1958年,戴高樂出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強烈要求確立法國獨立自主的大國地位,堅決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美國在西方聯盟內部的獨霸地位,要求同美國分享西方聯盟的領導權。戴高樂的願望遭到美國的抵製,因此,美法矛盾激化。從1955年起,法國采取了一係列大膽的措施,逐步退出了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並於1965年使北約軍事司令部總部從法國撤離,把美軍逐出法國。與此同時,戴高樂提出建立“歐洲人的歐洲”的主張,謀求把歐洲建成在美蘇之間的第三支力量。為此,法國設法改善了同蘇聯與東歐國家的關係,並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這是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西方大國。

西德經過戰後20多年的努力,經濟得到迅速的恢複和發展。1969年10月,西德勃蘭特政府推出“新東方政策”。主要內容是與東方和解,承認民主德國為主權國家及戰後邊界現狀,全麵實現同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關係正常化。新東方政策是對美國的一種反叛,改變了西德完全追隨美國政策的路線,具有了相對的獨立自主性。

20世紀60年代,日本開始實行“亞洲自主外交”,從美國手裏收回小笠原群島和衝繩島。1972年,田中內閣推行“多邊自主外交”政策,改變完全受製於美國外交的被動局麵,1972年,中日兩國首先建立了外交關係,日本逐步減少了對美國的依賴。

在西方陣營內部,西歐、日本獨立自主傾向的增強和反對美國控製的鬥爭的發展,表明了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這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社會主義陣營的破裂一同構成了衝擊兩極格局的重要政治力量。

四、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

美蘇爭奪霸權是二戰以後在世界曆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他們爭奪世界霸權並非重新瓜分殖民地,而是為了獨霸世界。因此,出現了核時代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壘和狂熱的軍備競賽。所謂超級大國,是指經濟、政治、軍事實力占絕對優勢,並對其他國家和世界政治發展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國家。二戰以後,美國和蘇聯依仗自己雄厚的實力成為主宰世界格局的兩個超級大國。戰後兩個超級大國的爭霸鬥爭,成為當時國際政治的主要特征。由於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雙方實力的消長,美蘇兩家爭霸的態勢也不斷發生變化。

(1)20世紀70年代以前,美攻蘇守的爭霸態勢。戰後初期,美國在經濟、軍事上占有絕對優勢,美國對雅爾塔體製的安排並不完全滿意,企圖打破雅爾塔體製,“解放東歐人民”。杜魯門政府推行“遏製”政策,艾森豪威爾時期提出“解放”政策。其目的是:一方麵把蘇聯的勢力限製在它所控製的範圍之內,同時盡可能將蘇聯的影響從“其現有的控製範圍內驅逐出去”。1953年,美國製定“大規模報複戰略”,大力發展核武器和戰略空軍,威懾蘇聯。同時,采取“和平演變”手法,對蘇聯和東歐國家軟硬兼施。

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蘇聯開始走上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蘇共二十大以後,赫魯曉夫推行“美蘇合作,主宰世界”的戰略,加強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控製,將民族解放運動也納入蘇聯的戰略軌道,與美國既爭奪又勾結。1958年和1961年,蘇聯兩次製造“柏林危機”,1962年,又炮製“古巴導彈危機”,但因蘇聯實力仍然弱於美國,最終都是以蘇聯做出讓步而告終。

(2)20世紀70年代,蘇攻美守的激烈爭霸。50-60年代,美國的實力在逐漸衰落,進入20世紀70年代,這種趨勢更加明顯。蘇聯的經濟則迅速發展,與美國的差距大大縮小。同時,蘇聯的軍事力量急速膨脹,它的戰略核力量已經同美國勢均力敵,而在常規兵力和常規武器方麵比美國占優勢。憑借急劇增強的經濟、軍事實力,蘇聯在70年代轉而采取進攻戰略。從1968年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起,蘇聯開始實施戰略攻勢,在全球一些重要地區對美國和西方的勢力範圍發起進攻。蘇聯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並在西歐形成對美軍的優勢,迫使美國不敢輕舉妄動。在其他地區,則大肆擴張。在非洲,利用古巴出兵幹涉安哥拉內政;在歐加登戰爭中,支持埃塞俄比亞,獲得了非洲之角,向南北也門擴張,進入亞丁灣;通過古巴不斷擴大自己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將勢力擴展到美國的“後院”;在亞洲,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1979年12月,公然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達到了對外擴張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