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爭霸嚴重削弱了美國的實力。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元危機爆發,美國放棄美元與黃金固定彙兌比率的布雷頓森林體係。1973-1975年,在遭受石油危機以後,美國經濟進入相對停滯的“滯脹”時期。同時,由於美國國內反戰示威和統治集團內部的激烈爭奪與相互攻擊,使國內矛盾尖銳,嚴重影響了美國的決策能力。在內外交困的處境下,1969年,尼克鬆總統對美國的全球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實行相應的戰略收縮。提出以“夥伴關係”、“實力地位”、“談判”三原則為中心的尼克鬆主義。主要內容是:建立與盟國的夥伴關係,要求盟國承擔責任,分攤美國的負擔;以實力為後盾,建立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與蘇聯抗衡的基礎。以“談判”為手段,推行美中合作的“三角戰略”來牽製蘇聯。
在尼克鬆主義指導下,美國在外交上采取了一係列重大行動:1973年,美國從越南撤軍,同時撤走駐日、韓、泰、菲、台灣的大批軍隊,使其在亞洲的總兵力減為24萬;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實現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改“大規模報複戰略”為“現實威懾戰略”,將“兩個半戰爭”改為“一個半戰爭”,即準備以蘇聯為對手在歐洲打一場大戰,在東北亞和中東波斯灣打一場局部戰爭;與蘇聯進行談判,達成了幾十個協議;盡可能維持戰略均衡;1974年4月,與北約國家及歐共體部分成員國簽署《北大西洋關係宣言》,努力改善與盟國關係。
尼克鬆主義主張以最低的代價來實現美國的軍事目標和領導世界的責任,它的實質是美國霸權地位衰落的產物和表現,是美國力圖稱霸世界,但又力不從心的權宜之計,標誌著美國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守。
(3)20世紀80年代,美國重新贏得戰略主動與美蘇關係的緩和。1981年,裏根當選美國的新一屆總統後,麵對蘇聯瘋狂的戰略進攻,逐漸改變了70年代的戰略收縮政策,重新采取強硬姿態,推行“以實力求和平”的對外關係總戰略。美國頒布“經濟複興計劃”,重振美國經濟。在日本、韓國、西歐加強軍事部署,同時加強對第三世界的爭奪,力圖把蘇聯勢力推回本土。1983年3月,裏根又拋出了“星球大戰”計劃,要建立一個以近地外層空間為基礎的多層次的武器上的軍事優勢,用軍事工業帶動民用工業,借此掀起新的更大規模的軍備競賽以拖垮蘇聯。這些措施的實施,扭轉了70年代美國失利的局麵,遏製了蘇聯擴張勢頭。
進入80年代,蘇聯的發展卻每況愈下,舊的粗放式經濟體製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領導集團觀念僵化、保守,不思改革,經濟發展受到很大影響。而且,由於蘇聯為了爭霸的需要,把大量的資源投入擴軍備戰,從而影響了蘇聯民用工業與農業的發展。這些促成蘇聯經濟發展出現嚴重的滑坡,與美國的差距開始拉大。80年代初期,最高領導人頻繁更迭,國內政局不穩,加上思想政治領域也出現諸多問題。因此,在80年代前半期,蘇聯被迫轉入防守,在與美國的爭奪中多次失利。
在國家孕育著深刻危機的情況下,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升任蘇聯新的領導人。上台伊始,他便提出了“改革與新思維”思想,對內強調根本改革,對外兜售一係列外交“新思維”,並開始了重大的外交轉變:放棄同美國的對抗政策,通過對話謀求同美國緩和緊張關係;在對話中甘願做出讓步,下決心擺脫冷戰;放鬆對東歐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控製;從第三世界收縮力量,縮短戰線,減輕蘇聯的負擔。由於美國也不堪軍備競賽的重負,所以迅速抓住有利時機,同蘇聯進行談判。從1985年11月日內瓦首腦會晤開始,到1990年9月赫爾辛基首腦會晤為止,在5年時間內共進行了8次美蘇首腦會晤,46次外長會晤和多次軍事領導人會晤,達成了中導條約、銷毀和不生產化學武器協定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其中,1989年2月美蘇首腦馬耳他會晤最為重要,被普遍認為是冷戰結束的標誌。
隨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關係的改善,80年代後期,世界形勢出現了緩和的跡象,最主要的熱點地區普遍降溫。1988年8月,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停火。同年12月,安哥拉內戰結束。1989年2月,蘇軍全部撤離阿富汗。9月,越南從柬埔寨撤軍。
五、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兩極格局的終結
雅爾塔體製的崩潰和兩極格局的終結始於1989年下半年發生的東歐劇變。東歐劇變改變了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社會發展方向,導致了兩德於1990年10月的重新統一。1991年6月和7月經互會和華沙條約組織相繼解散,雅爾塔體製在歐洲崩潰。1991年底,紅旗在蘇聯倒地,蘇聯徹底解體,標誌著持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和兩極格局壽終正寢。
在推行外交新思維的同時,戈爾巴喬夫抓緊實施在國內的改革。1985年4月,戈爾巴喬夫提出了“加速發展戰略”和具體的經濟改革措施,但收效甚微。為了擺脫被動局麵,從1988年6月開始,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體製,提出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主要內容是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多黨製。與此同時,經濟體製改革也逐漸轉向非國有化、私有化,以建立“純粹市場經濟”。美國的布什政府則趁機推出了“超越遏製戰略”,其核心是和平演變。在不放棄對蘇聯的軍事遏製的同時,采用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促使東歐脫離蘇聯的影響,迫使蘇聯削減軍事力量,同美國合作解決全球範圍的地區衝突,鼓勵蘇聯、東歐國家朝著“政治多元化”、“經濟私有化”方向發展,最後融化到西方政治經濟體係中。
在上述國際大環境下,從1989年到1991年,蘇聯、東歐國家共產黨政權紛紛崩潰。從1989年到1990年,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政局劇烈動蕩,短短幾個月時間裏,這幾個國家的共產黨均喪失了政權。一批資產階級政黨上台執政,國家體製被改為多黨參加的議會民主製,經濟上放棄了公有製,實行了私有化,社會主義國家蛻變為資本主義國家。隨後,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東德的危局給了西德以機會,西德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竭力影響東德局勢朝向統一的方向邁進。1990年9月,《關於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得到簽署,兩德統一。德國分裂是美、蘇兩國分治歐洲的雅爾塔體製的集中表現,它的統一也就成為雅爾塔體製崩潰解體的又一重大事件。
東歐各國政治的變化,使華沙條約組織逐漸失去存在的政治基礎。1991年4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格局宣告結束。1991年6月,“經互會”也走到了曆史的盡頭。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路線,不僅沒有促進蘇聯振興,反而引發了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民族關係和意識形態危機。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維護共產黨合法地位的傳統派,為挽救局勢,發動“八·一九事件”。由於準備不充分,最終失敗,形勢急轉直下,蘇聯共產黨不複存在。與此同時,聯盟迅速走向解體。1991年12月21日,原蘇聯的11個加盟共和國舉行會議,通過了《阿拉木圖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徹底結束了列寧締造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曆史。蘇聯的解體也意味著兩極格局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