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兩極格局的演變(1 / 3)

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經過長期的較量和鬥爭,世界各種政治力量發生了劇烈的分化和改組,使國際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東西方兩大陣營內部力量發生消長變化,並且最終走向破裂。同時,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第三世界作為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登上世界政治舞台,這一切都在共同地推動著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一、第三世界力量的興起及其國際地位

第三世界泛指亞非拉和其他地區原屬於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後獲得獨立的發展中國家的總和。它是戰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支新興的世界政治力量。“第三世界”與“發展中國家”、“民族獨立國家”的概念基本含義相同,被廣泛使用於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之中。由於第三世界國家絕大多數分布在南半球,因而也被稱為“南方國家”。因為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故被稱為“北方國家”。所以“南北關係”是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關係;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被稱為“南南合作”。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

從20世紀40年代後半期開始,民族獨立解放鬥爭首先在亞洲大規模興起,5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到60年代達到高潮。60年代末已有104個亞非拉國家獲得獨立。它們迅速登上國際政治舞台,共同組成第三世界,成為世界政治中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獨立自主地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第三世界國家通過建立世界性或區域性國際組織、召開國際會議等措施逐漸走向國際合作。

1955年4月,29個亞非國家在印尼萬隆舉行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參加的由亞非國家獨立召開的國際會議。會議粉碎了帝國主義的破壞圖謀,求同存異,取得圓滿的成功。會議通過的和平共處十項原則成為以後處理國家間相互關係的基礎,會議堅持反帝、反殖、維護民族獨立的原則,加強相互之間的聯係與合作,是第三世界興起的標誌。

不結盟運動的出現,進一步壯大了第三世界的力量。其創始人是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了有25國參加的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這次會議標誌著以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為基本原則和宗旨的不結盟運動的誕生。不結盟運動不設總部,沒有常設機構,也沒有成文的章程。它的主要形式是43年召開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始終把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作為自己的原則和目標,反對集團政治、軍備競賽尤其是核軍備競賽,同時呼籲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不結盟運動在國際政治領域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加強了第三世界國家自己的團結與合作。

1964年4月,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77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表《七十七國聯合宣言》,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從此,這些國家被稱為77國集團。其成員現已擴大到120多個國家,但仍沿用原名。77國集團的主要活動是:在每次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和工業發展組織會議召開之前,舉行部長級會議,統一立場,研究對策,為在聯合國會議上討論有關問題進行協調準備。77國集團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推動南南合作、南北對話,維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緩和並改善南北關係做出了很大貢獻。

除此之外,發展中國家還建立了一些區域性、專業性的國際組織。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非洲統一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石油輸出國組織、阿拉伯國家聯盟等,成為各領域和各地區的重要政治力量,在國際政治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最著名的就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發動石油外交,造成了兩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機,嚴重打擊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氣焰。

(二)第三世界力量的國際地位及其曆史作用

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世界近現代曆史的大事,對世界政治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徹底摧毀了近代以來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體係,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的麵貌,推動了世界曆史的進步,有力地衝擊了美蘇稱霸世界的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進程。

1.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動了世界曆史發展的進程。世界近代曆史是歐洲列強爭霸並殖民世界的曆史。第三世界的崛起,徹底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係,結束了歐洲列強數百年的殖民統治,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曆史發展的進程,對世界政治和經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第三世界作為一支重要的國際力量登上國際舞台,在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西方大國壟斷國際事務,主宰世界的局麵,使整個世界形勢發生了有利於各國人民、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的深刻變化。

2.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政治格局的轉變。戰後形成的雅爾塔體製,奠定了兩極格局的基礎。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團結鬥爭,導致了國際政治結構和力量對比的重大變化,不斷衝擊著美蘇控製的兩極格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反對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的尖銳對峙,緩和緊張的國際形勢,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激烈爭奪,第三世界國家進行了不懈的鬥爭。第三世界對於牽製美蘇侵略行動,打破美蘇戰爭計劃,消耗它們的實力以及維護世界和平方麵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第三世界作為一支重要力量,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聯合國被超級大國控製的基本局麵。聯合國作為戰後建立的一個最廣泛的國家間組織,在開始的相當一段時間裏一直被美國所把持。但是,隨著新獨立國家的湧現,聯合國成員隊伍迅速擴大,第三世界國家占到了聯合國成員的3/4以上,這使得聯合國大會能夠通過多數表決,來反映世界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意願。在第三世界的支持下,聯合國在維護和平、推動裁軍、促進發展以及解決爭端方麵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對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野心形成相當的製約,有利地推動了世界格局的轉變。

3.第三世界是推動建立世界經濟新秩序的基本力量。第三世界國家取得政治獨立以後麵臨著繁重的經濟發展任務,但是由於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貨幣金融、技術轉讓以及規則製度等方麵處於壟斷地位,它們麵臨的國際經濟秩序是十分不利的。為了改變這種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戰後幾十年來,第三世界國家為了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進行了長期的鬥爭。1974年,聯大第六屆特別會議經過激烈鬥爭,通過了77國集團提出的建立世界經濟新秩序的《宣言》和《行動綱領》,主張建立以“公平互利、主權平等、相互依賴、共同利益與合作”為準則的世界經濟新秩序。第三世界的努力,推動了發達國家對南北對話采取了更加積極的態度,並向南方國家提供了一些援助。但由於超級大國的阻撓,南北對話並沒有取得實質的進展。而且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第三世界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努力仍然任重道遠。

二、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

蘇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軍事力量迅速膨脹,並極力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粗暴幹涉和控製,破壞了國家之間和政黨之間的平等關係,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蘇聯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摩擦,並導致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分化,最終走向解體。

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首先始於蘇聯和南斯拉夫的矛盾。蘇南衝突可以追溯到戰前,不過在戰後兩國還是簽訂了友好互助條約,但仍然在建立巴爾幹聯盟、貿易、蘇駐南軍事專家待遇和情報交流等方麵存在分歧。蘇聯對於兩國之間的分歧采取壓製而不是平等協商解決的方法,引起了蘇南衝突的爆發。最後,在蘇聯的堅持下,九國共產黨情報局會議於1948年6月28日將南共開除,南斯拉夫就第一個退出了社會主義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