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歇爾計劃相提並論的是杜魯門總統的“第四點計劃”。1949年1月,杜魯門在他的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了美國外交方麵的四條主要行動原則,其中第四點的內容就是美國要利用資本和技術輸出的手段,對不發達國家進行政治和經濟滲透,即著名的“第四點計劃”。其目的就是通過援助手段來控製不發達國家,借以孤立蘇聯。
1949年4月4日,在美國一手操縱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12個國家的外交部長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組織各成員國實行協商共同行動和集體武裝防務。北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治和軍事同盟,它的成立使美國最終實現了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對西歐的全麵控製,標誌著西方陣營的形成。1952年,希臘和土耳其加入,1955年,聯邦德國加入北約,這使東西方在歐洲對峙的界線更加分明,從而強化了世界政治的兩極格局。
除了控製西歐以外,美國還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建立了一係列條約組織和軍事政治同盟。最重要的是美日軍事同盟的建立。美國戰後通過《舊金山和約》和《日美安全保障條約》,逐步把日本變成了它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基地。1950年10月,美國同泰國簽訂軍事援助協定。1951年8月,同菲律賓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同年9月,同澳大利亞、新西蘭簽訂了《美澳新安全條約》。1953年10月和1954年12月,美國先後同南韓、台灣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形成了“東北亞防禦聯盟”。1954年9月8日,美、英、法、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8國簽訂了《東南亞集體防禦條約》。1955年11月,美國又策劃英國、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組成巴格達條約組織。這樣,美國控製的西方軍事條約組織就從大西洋經過中東延伸到了西太平洋一帶,美國在全世界56個國家駐紮了53萬部隊,共建立了482個軍事基地。
2.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
在美國采取措施拚湊西方資本主義集團,加緊進行反共、反蘇準備時,蘇聯政府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方針。在1947-1948年前後,蘇聯幫助東歐國家全麵建立並鞏固了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製度。1947年9月,蘇聯策劃成立了歐洲9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並在成立宣言中指出,世界已經分裂為兩大對立陣營。
針對美、英、法對德占區的處置,蘇聯於1948年3月退出盟國管製委員會,後又切斷柏林與美、英、法占區的交通,當1949年9月聯邦德國成立時,蘇聯也立即在蘇占區宣布成立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從此,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為了對抗馬歇爾計劃,蘇聯加強了同東歐國家的經濟合作,提出了“莫洛托夫計劃”,相繼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簽訂了一係列的經濟貿易協定,並於1949年1月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經互會的成立,標誌著戰後分裂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初步形成。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戰後兩極格局中惟一不是由美蘇安排的大事件,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1950年2月,《中蘇友好互助條約》簽訂,標誌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在軍事上,蘇聯在加強自身軍事實力,研製核武器的同時,與東歐國家相繼簽訂了一係列的軍事同盟互助條約,並往東歐國家派駐了大批蘇軍。為了與北約軍事組織相對抗,1955年5月,蘇聯與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民主德國簽訂了《華沙條約》,華沙條約組織成立,並通過了成立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的決議。從此,蘇聯和東歐各國結成了正式的軍事集團。
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55年整整10年時間,美蘇兩大陣營對立的格局最後完全形成。兩極格局的形成使國際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政治上,美蘇各自控製著自己的勢力範圍;在軍事上,兩大軍事組織北約與華約對峙;在經濟上,雙方都自成體係,並且相互封鎖隔絕;在意識形態上,兩大陣營也針鋒相對地進行宣傳戰。兩大陣營的對抗加劇了國際局勢的緊張,使世界處於動蕩不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