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峙
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與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英國等結成同盟國並進行密切的戰時合作,是在法西斯德國橫掃歐洲的形勢下迫不得已的戰略決策。由於雙方在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社會製度等方麵根深蒂固的對抗性質,即使是在戰爭期間,同盟國的合作也是充滿競爭和防範的,特別是戰爭後期,蘇聯和美英之間的爭奪已經十分明顯。隨著戰爭的結束,德意日法西斯的覆滅,美蘇戰時同盟關係的戰略基礎已經不複存在,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以及戰略目標的對抗,很快導致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反目成仇,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建立,最終使冷戰的帷幕拉開。
(一)西方冷戰政策的出台
“冷戰”一詞首先由美國理論家赫伯特·斯沃普提出。1947年,美國政論家沃爾特·李普曼出版了一本名為《冷戰》的小冊子,此後,“冷戰”一詞就被美國政界和新聞界廣泛采用。所謂冷戰,它是相對於“熱戰”而言的,就是指軍事戰爭以外的所有敵對行為和狀態。確切地說,二戰結束後,美國針對蘇聯的“共產主義擴張”,製定了一種軍事上遏製、政治上對抗、經濟上封鎖、組織上包圍的戰略,由此,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進行了長期的非直接戰爭狀態的全方位的戰略對抗與爭奪。因此,在國際關係史上,把自二戰結束到蘇聯解體的這一段曆史時期稱為冷戰時期。
美國最早提出對蘇聯采取強硬政策的是美國當時駐蘇代辦喬治·凱南。1946年2月,凱南給美國國務院發送了一篇8000字的長電,對戰後蘇聯的“理論、意圖、政策之做法”進行了全麵分析,提出美國應該對蘇聯的“擴張”進行長期遏製的政策建議。1946年3月,一貫反共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美國的富爾頓威敏斯特學院發表了著名“鐵幕”演說。他聲稱,從波羅的海的切什青到亞得裏亞海的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生活在鐵幕下的東歐人民呻吟在“共產主義的鐵蹄”之下。因此,他呼籲美英和整個“自由世界”加強合作,共同對付蘇聯的威脅,“解放”東歐人民。“鐵幕”演說成為西方對蘇發動冷戰的信號。
1946年9月,杜魯門總統的白宮助理克拉克·克利福德在《美國與蘇聯的關係》報告中正式提出對蘇冷戰綱領。1947年2月,英國政府照會美國,聲稱由於財政困難,無力繼續向希臘、土耳其政府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希望美國能夠承擔這個擔子,以防止共產主義在那裏的勝利。1947年3月,杜魯門總統向國會兩院聯席會議宣讀谘文,他宣稱世界已經被劃分為“自由製度”和“極權政體”兩個陣營。希臘和土耳其問題是“極權主義”對“自由世界”的威脅,“也危害美國的安全”,因此,他要求國會批準立即向希臘、土耳其兩國提供4億美元的援助,並派遣軍事和文職人員前往幹預,以防止所謂的共產主義的“滲透”。這就是著名的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誌著美蘇之間的戰時同盟關係的正式破裂和冷戰的開始。此後,美國一係列的遏製蘇聯擴張的冷戰戰略和政策相繼出台。
(二)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形成
西方為了遏製蘇聯“共產主義擴張”的冷戰政策的出台,為把世界按照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分裂為兩大陣營奠定了基礎,剩下的就是一係列的步驟了。
1.西方陣營的成立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提出了“複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根據這個計劃,從1948年到1952年,美國將向歐洲提供大約130億美元的援助。這既為美國的剩餘產品和資本找到了國際市場,同時也幫助歐洲各國迅速恢複經濟,最重要的是,馬歇爾計劃密切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聯係,加強了對歐洲的控製,把歐洲各國納入到它的全球戰略之中,為建立西方政治軍事同盟奠定了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