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界經濟體係是一個有機的、係統的整體,它不是世界上各國或各地區經濟的簡單總和或機械組成。事實上,這些次經濟體都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它們共同構成了這個完整的、統一的世界經濟體係。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今天,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各國、各地區之間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大大縮短;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國際技術和勞務的迅猛擴張,各個經濟體之間的經濟聯係日益擴大和深化,極大地推動了全球性的經濟區域化和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從而把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密切的國際分工與協作,把各國經濟變成了統一的全球經濟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世界經濟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經濟體係,具有自己的特殊矛盾和運動規律,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體係的運動和發展都要受到整體的世界經濟體係運動規律的影響和規定。
第二,世界經濟體係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一個曆史範疇,它不斷地根據自身的矛盾和規律進行運動和演變。人類在漫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裏,由於生產力低下,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社會分工不發達,盡管也存在一定的商品交換和人員往來,但沒有形成比較普遍的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因而根本就不具備形成統一的世界經濟體係的基本條件。世界經濟體係的形成和發展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和發展緊密相連的。近代以來,西歐各國普遍確立資本主義經濟製度並開始進行殖民和資本擴張,導致了世界經濟體係的形成。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歐美一些國家相繼發生並完成了兩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範圍內站穩了腳跟,並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後,各國壟斷資本集團為追求高額壟斷利潤,對內殘酷剝削,對外瘋狂掠奪,不僅從經濟上瓜分世界,而且也將世界領土瓜分完畢,從而使世界經濟最終形成。
世界經濟從產生到現在已經曆了3個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8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最終形成時期;第二個時期,從俄國十月革命到20世紀80年代,由於出現新的社會主義經濟,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被打破,世界經濟被一分為二,形成兩個對立的經濟體係;第三個時期,從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開始,世界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包括了原來社會主義經濟體係在內的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了,世界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知識經濟初見端倪,世界經濟體係向深度和廣度兩個方向加速挺進。
第三,世界經濟體係也是一個不公正、不合理的曆史體係。當今世界經濟體係發源於歐洲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根據沃勒斯坦的世界體係理論,當資本主義在西歐形成以後,它在世界的擴展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融入”和“邊緣化”的過程。融入就是世界體係之外的國家和地區進入該體係的過程;邊緣化則是世界體係對那些新的國家的包容。隨著世界體係“邊緣化”過程的深入,被邊緣化的國家和地區就不斷地加入到整個世界經濟的“商品鏈”之中。世界經濟體係就是通過“融入”和“邊緣化”的過程逐漸從歐洲擴展到整個世界的。
在世界經濟體係的擴展過程中,產生了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地理空間的相對位置,這就是所謂的“核心區域”、“半邊緣區域”和“邊緣區域”。世界經濟體係建立的基礎就是世界範圍內的勞動分工,在這種分工之中,這些不同的區域就承擔了不同的經濟角色。由於各種政治、經濟和曆史原因,在這些不同區域的不同角色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不平等交換,這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運轉的基礎,也從根本上規定了世界經濟體係的不公正性。
從曆史上看,世界經濟體係擴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處於核心區域的西方發達國家對廣大亞非拉地區進行殖民、掠奪和剝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建立起的世界經濟秩序和規則,都反映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和價值,而處於半邊緣和邊緣區域的發展中國家仍然在世界經濟秩序中處於劣勢地位。雖然在帝國主義相互爭奪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後,廣大亞非拉國家都爭取到了國家政治上的獨立地位,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各國經濟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向縱深方向發展,但不容質疑的事實是:這種相互依賴關係是極不對稱的,這種不對稱的相互依賴關係就決定了現在的國際規則的不公平性,它基本上體現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和要求,甚至可以說,支撐現階段經濟全球化的是西方化的國際製度。在這種不對稱的國際製度框架之下,伴隨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展開,就出現了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資源、財富聚集現象,使得世界的貧富分化程度大大加劇。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全球化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和樞紐,金融市場在調節全球範圍內的資源流動和配置方麵的作用越發突出。發達國家日臻成熟、完善並與國際市場融為一體的國內金融市場,更是增強了它們調控全球資源流動的能力,並加劇了資源向發達國家聚集的效應。因此,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任務依然任重而道遠。
三、國際政治和世界經濟的相互作用
政治與經濟是兩個既對立又統一,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基本範疇。國際政治與世界經濟同樣也是這樣一個矛盾統一體。在國際政治與世界經濟的關係上,首先表現為世界經濟是國際政治的基礎;雖然經濟決定政治,但政治並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經濟的影響和作用,而是能動地反映經濟並反作用於經濟,而且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有時政治的反作用甚至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國際政治對世界經濟的反作用也是如此。
(一)世界經濟是國際政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國際政治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17-18世紀之前,政治基本上是一種國內現象。因為生產力水平的限製,世界上多數國家還處於閉關自守、相互隔絕的狀態,現代意義上的國際政治尚未出現。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出現,特別是在機器大工業的推動下,生產力水平得到空前提高,西歐各國相繼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這樣,現代意義上的國際政治首先在歐洲出現。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建立、國際分工的擴大和國際貿易的增長,世界各主要國家在經濟上就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世界經濟體係由此誕生。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範圍的發展,使整個世界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政治上連為一體,它消除了以往國家之間的相互隔絕、閉關自守的狀態。現代意義上的國際政治現象由此而產生,人類也由一般政治社會進入了國際政治社會。但這一時期國際政治的主要範圍還局限在歐洲地區的資本主義國家,真正全球意義上的國際政治體係尚未形成。
真正全球意義上的國際政治體係,作為全球各個共同體和國家之間相互關係的總和,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的產物。19世紀末,資本主義開始由自由競爭轉向壟斷統治,資本集聚和生產集中的過程也不斷加速,壟斷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帝國主義列強從經濟上瓜分世界,並將世界領土瓜分完畢,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最終形成。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都被卷入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中來,整個世界融合為一個統一的、相互對立的整體。在世界經濟形成的基礎上,國際政治現象開始擴及一切國家和地區,全球意義上的國際政治體係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