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國際政治體係與世界經濟體係(3 / 3)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科技革命和世界經濟的大發展,一個全球性的相互依存的國際政治體係開始最終形成。興起於戰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生產的國際化進程。以產品的專業化為基礎,國際分工的規模和範圍進一步擴大;國際分工的加深必然導致世界市場的擴大和國際貿易的增長;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又促進了金融的國際化進程。隨著生產、貿易和金融的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係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同時,一大批國際經濟組織和跨國公司也應運而生,加入到世界經濟體係之中。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導致了帝國主義殖民體係的瓦解,戰後出現了一係列新獨立的主權國家,使得世界經濟體係的規模空前壯大。正是在這個統一的世界經濟體係的基礎之上,一個包括了180多個主權國家和各種跨國組織在內的、完整的國際政治體係才得以最終確立。

(二)世界經濟格局是國際政治格局的基礎和前提

世界經濟格局是指世界經濟體係內部各種經濟力量之間的相互關係所構成的結構狀態,或各種經濟力量之間的實力對比關係。它是社會經濟生活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它的發展演變對國際政治格局具有重大的影響。國際政治格局是國際舞台上的主要力量在一定曆史時期內相互聯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結構狀態。它反映的是一定曆史時期內各主要角色之間的力量對比關係。不同的國際政治格局無一不是在一定的世界經濟格局基礎上形成的。

世界經濟格局與國際政治格局雖然自成係統,但又是相互聯係、密不可分的。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主要表現在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和發展對國際政治格局的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首先,國際政治行為體的力量的形成,與其經濟實力以及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緊密相關。國際政治行為體的力量實質上是一種綜合國力,而經濟實力則是構成一國綜合國力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國家實力的最直接的物質基礎。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在國際政治中的行為能力如何,雖然取決於多種因素,但經濟實力是其中最基本的和長期起作用的決定性因素。經濟實力與行為能力是成正比的。經濟實力對比關係的改變,不僅直接決定了國際經濟力量之間相互聯係的結構狀態,即世界經濟格局,而且還必然促使國際政治力量對比的消長變化,導致國際政治格局的變更。

其次,國際政治格局的變更以世界經濟格局的轉變為前提。世界經濟格局是隨著各國經濟實力對比關係的變化而演變的。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這種不平衡不僅在空間上表現為世界各國經濟實力的差別,即靜態的不平衡,而且在時間上表現為各國經濟發展速度上的差異,即動態的不平衡。而正是這種動態的不平衡使得原來的經濟實力對比不斷發生著變化,從而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19世紀末,德國、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英國和法國等老牌殖民帝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這就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經濟格局。因此也出現了重畫世界政治地圖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並最終導致國際政治格局的變更。

再次,世界經濟格局決定著國際政治格局的演進方向。從曆史上看,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往往是以世界經濟格局的更替為先導的。盡管兩者的演進並不是同步的,但趨勢和方向總是一致的。國際政治格局不可能長久地背離經濟格局的現實。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日本、西歐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迅速膨脹,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美日歐三極格局,從而促進了國際政治格局由兩極向多極方向的發展。

(三)國際政治體係和國際政治格局對世界經濟的反作用

國際政治體係和國際政治格局是在世界經濟體係和世界經濟格局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們一經形成就對國際社會的經濟關係以重大的影響,甚至對世界經濟體係的類型和世界經濟格局的特點產生反作用。

首先,國際政治體係中各種政治力量的鬥爭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和變化具有重要的影響。任何一種新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總是借助於世界範圍內各種力量的鬥爭和較量來實現的,而這種鬥爭和較量總是呈現出國際政治的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經濟體係表現為歐洲列強對世界上大多數居民施行的殖民壓迫和經濟掠奪。這種殖民體係的最終完成是與當時國際政治體係中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爭奪殖民地、爭奪勢力範圍的政治鬥爭緊密相聯的。這種政治鬥爭的結果造成了世界被劃分為兩個部分: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廣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區是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市場,是帝國主義經濟的生命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卻遭受著帝國主義的殘酷壓迫、掠奪和剝削。這種不合理、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正是建立在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基礎之上的。

其次,國際政治格局的基本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世界經濟格局的類型。國際政治格局反映的是各國之間力量對比關係的結構,是國際舞台上各種力量之間的一種總合力,這種總的合力不僅對政治關係結構,而且對經濟關係的結構產生重要的製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形成了美蘇之間兩極對峙的國際政治格局,美蘇兩個大國和東西兩大集團之間的相互對立和相互製約,不僅對國際政治,而且對國際經濟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使整個世界一分為二,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形成了徑渭分明的兩大陣營。戰後完整的世界經濟體係被分裂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各自獨立的經濟體係和兩個平行的經濟市場。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學者瓊·斯佩羅說:“在很大程度上,世界經濟體係的結構與作用是由國際政治體係的結構與作用所決定的。”

再次,國際政治格局對國際體係各主要行為體之間的經濟關係具有強大的製約力。在建立國家的對外經濟聯係時,政治關係的結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外經濟聯係的發展不僅反映本國的經濟要求,而且通常取決於對國家更為重要的、更本質的政治利益,即安全、主權,以及國家在國際政治體係中的地位等。國家的對外經濟關係和對外經濟政策總是要受國家間政治關係的結構和矛盾鬥爭等因素的製約。

國際政治格局是通過圍繞幾大力量中心進行無數次政治力量的分化組合而完成的一種總的戰略關係結構。國際政治格局一經形成,在一定曆史時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相對穩定的戰略關係結構就對各個力量之間經濟關係發展的方向、規模和水平起決定性的影響。東西歐國家之間在曆史上曾經有著傳統的經濟貿易往來,在戰後兩大陣營對峙的國際政治格局之下,由於兩大陣營之間的尖銳對立迫使他們不得不轉向各自陣營內部發展經濟關係,幾乎完全中斷了它們的一切經濟聯係。中美兩國在戰後20多年裏中斷了政治關係,經濟關係也幾乎完全隔絕。20世紀70年代之後恢複了政治往來,經貿關係才得以恢複和發展。因此,在國際體係中,政治因素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對經濟關係都具有更為直接、更為重要的影響。

在冷戰後時代,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政治和經濟因素得到進一步的相互滲透,國際政治經濟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在國家的外交政策中,經濟因素的作用明顯增強,國家之間的競爭轉向了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這一切都證明了國際政治和世界經濟之間密切的相互關係,而它們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就構成了國際社會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