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係就是係統,即一定範疇內的事物互相關聯並相互製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構成體係的基本條件是:它的組成部分具有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體係可以是鬆散的組織聯係,也可以是嚴密的法定的組織係統。體係包括不同層次的次體係,不同層次的次體係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國際社會是一個總係統,是國際政治和世界經濟發展演變的大環境、大舞台,世界經濟體係和國際政治體係是國際社會這個總係統的子係統。
作為一個係統的國際社會與“世界體係”或廣義的“國際體係”的概念比較接近。“世界體係論”的創始人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對世界體係是這樣定義的:世界體係是一個實體,這種實體具有單一的勞動分工和多元文化;作為一個體係,它主要涉及三個方麵,即世界經濟、世界政治和世界文明。他認為世界體係最基本的特征是,以生產方式及其變動為基礎,把資本擴張當成動力,也就是說,世界體係首先是也主要是一種世界經濟體係,世界政治體係是世界經濟體係的衍生物,文明的不同形態則在世界經濟體係中被整合、被歸位。這樣看,在國際社會大係統中,最重要的還是世界經濟體係和國際政治體係,而且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伴而生。
一、國際政治體係的特征
國際政治體係是國際政治行為體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既獨立又統一的有機整體。國際政治體係雖然由國家、國際組織等構成,但它不是世界政府,也不是世界集團或世界性國際組織,它沒有國家屬性,沒有統一的主權、法律和價值觀念,也沒有能夠約束各類行為體的強製性組織係統。因此,國際政治體係是一個鬆散的政治係統。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國際政治體係具有係統性特征
國際政治體係是屬於國際社會的子係統,但它本身又是一個大係統,包含眾多不同層次的子係統。具體說,按經濟發展水平分,有發達國家係統、新興工業國家係統和發展中國家係統;按地域分,有歐洲共同體係統、東歐係統、美加係統、亞洲係統、拉美係統及非洲係統,當然還包括國際組織係統、政黨係統和宗教文化係統等等。國際政治係統雖然由不同層次的子係統組成,但不是子係統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子係統運行規律的簡單延伸,它有著自己的特殊運動規律。大係統表現出來的是眾多子係統的“合力”,子係統間的相互作用,才形成大係統。
國際政治體係的係統性特征首先表現在它具有結構性。國際政治體係的結構就是國際政治格局。國際政治格局是指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充當主要角色的行為體,如大國或大國集團甚至國際組織等,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內相互作用、相互聯係所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關係結構。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曆史時期,國際政治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實力對比以及它們之間的結盟或敵對狀態。國際政治格局決定了國際政治現象具有規律性和組織性,它們要受到國際政治格局的總體製約和規定,它們之間也不是互相沒有關係的、孤立的;國際政治格局也決定了國際政治行為體不是可以隨意行事的,它們的政策和行為以及關係都要受到總體的國際政治體係結構的規約。在不同的國際政治格局下,在國際政治結構中處於不同位置的行為體,具有不同的政策和行為。根據現代係統論的觀點,一切係統都具有而且必須具有結構,因此,國際政治格局的存在使國際政治體係具有了係統性特征。
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我們也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國際政治各行為體之間密切的聯係性,以及國際政治格局對它們的影響。所有國家在製訂其外交政策時,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就是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由於兩極格局的結束,當今世界處於新舊格局轉型之中,多極化趨勢和單極化趨勢並存,世界各國和其他行為體都在根據這種形勢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製訂符合國際格局特征的對外政策,以便使自己能夠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據更加有利的位置。在冷戰後全球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國際政治體係的聯係和整體性特征更加鮮明。一個最明顯的趨勢就是國際政治的全球化,也就是說在當今世界,任何角落發生的事情都會迅速地被傳播到世界各地,並產生全球性的影響。從海灣戰爭到東帝汶獨立以至於恐怖主義襲擊美國,無不證明了國際政治的全球性和係統性。
(二)國際政治體係的無政府秩序特征
國際政治體係和國內政治體係相比,一個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它不存在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權威,從本質上看,它是一個無政府的鬆散的政治體係。根據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學家沃爾茲的觀點,國際政治體係的主要行為體,即主權國家之間不像國內政治機構之間具有嚴格等級秩序,從理論說,它們之間不論大小都是平等的,它們在自己國家內部的功能都是相似或相同的,國家之間的區別隻在於它們的實力大小不同,能力不同,因此,它們在國際政治結構中的位置也就不同。國際政治體係的無政府狀態特征,決定了國際政治行為體比國內政治行為體受到更少的強製性約束,它們之間的競爭和鬥爭比國內政治更缺乏規則,因而更加混亂而激烈,同時,它們之間的合作也更加困難。
國際政治體係的無政府狀態,使它不具有國內政治體係那樣良好的秩序,但是也不能說國際政治體係是完全沒有秩序和規則的。事實上,自近代國際政治體係形成以來,就開始誕生了國際法和國際道德,盡管它們不具備國內法律那樣的權威性,不時遭到一些國家的違背和破壞,但它們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使這個沒有政府的國際政治體係具有了一定的規則性。從幾百年的總體曆史趨勢看,國際法、國際製度和國際道德還是越來越受到遵循,它們對國際政治行為體的約束力越來越強,而且,國際組織、國際製度、國際法律和規則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詳細和周密,它們之間已經構成了一個嚴密的網絡,使這個沒有政府的國際政治體係越來越具有秩序性。
(三)國際政治體係具有實質的不平等性特征
盡管在理論上,各個國家在主權上是平等的,但由於國家之間實力大小的不同,造成了權力大小的不同,因而國際政治體係在實質上是不平等的。近代全球性的國際政治體係,從其起源和發展看就已經孕育了不平等性。由於首先建立民族國家和資本主義製度的西歐列強的崛起,以及它們全球性的殖民活動和爭霸戰爭,導致了近代全球性國際政治體係的出現。直到今天,西方大國對廣大亞非拉國家的傳統強勢地位仍然沒有被打破。這種不平等性主要體現在行為體間政治經濟關係的不平等,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合理,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強權政治和掠奪本性造成的。
20世紀以來,在世界各國的共同鬥爭和不斷努力下,國際政治體係幾經演變,各方均發生了重大變化,但不平等狀態並未完全打破。全球範圍內,以大壓小、恃強淩弱、仗富欺貧的現象依然存在。冷戰以後,美國憑借超群的實力,追求美國單極領導下的世界霸權。“9·11”事件以後,美國更加無視世界其他國家的願望,無視聯合國憲章以及國際法律製度的要求,推行了武力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政策,這必然導致國際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倒退,使國際政治體係更加不平等、不公正。正是這種不平等,成為國際政治體係內各種矛盾和衝突的根源,也揭示了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曆史必然性與合理性。
二、世界經濟體係的特征
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經濟在國際分工、世界市場的基礎上,通過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而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是超越於民族國家的全球經濟體係。它不僅包括國別經濟、地區經濟以及各種不同的生產方式等,而且還包括世界經濟的總體,如世界生產和流通的總量、世界工業結構、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以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麵。世界經濟體係又主要由世界生產體係、世界貿易體係、世界金融體係等所組成。世界經濟體係具有以下鮮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