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輔食的多樣性,不能因為嬰兒的一次拒絕而放棄,重複給予20次以上,可增加接受的機會。食物的性質適合年齡的需要,不過稀或過稠。練習自己用手指抓食物吃,培養動作的協調性。按需喂養,固定喂養人,喂養時注重與嬰兒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如目光接觸、微笑、點頭。
除配方奶和水可以用奶瓶來喂食外,全部的食物都用勺子來喂,孩子需要用勺子來學習吃飯,任何情況下不要使用嬰兒奶瓶喂食食物。
問題:由於添加輔食停止母乳喂養。
建議:配合輔食繼續母乳喂養。
問題:未開始輔食喂養或輔食營養成分太低。
建議:給予類似水果泥、米粉和果泥的混合物,改善輔食質量,加入蛋白質如肉、蛋等,采用固體或半固體形式給予輔食。
問題:輔食的量不夠(次數或每餐的量少於該年齡的推薦量)。
建議:增加輔食量,每餐額外增加一勺食物,直至達到推薦水平。
問題:孩子食入食物的次數及量達到推薦水平,但種類太少。
建議:每天每餐變化食物的種類,如米飯/土豆+雞肉/雞蛋/豆腐+綠葉蔬菜/紅色蔬菜+椰子油。
問題:孩子已用奶瓶喂養。
建議:停用奶瓶,用杯子和勺子替代。
4.1~3歲嬰兒喂養問題及其建議
理想喂養方式:繼續母乳喂養,應用家庭普通飯菜加額外食物,每日至少5次,例如每餐至少10勺。
問題:由於給予家庭飲食,母親停止母乳喂養。
建議:直至2歲盡量繼續母乳喂養,如有可能,重新嚐試母乳喂養。
問題:尚未給予孩子家庭飲食。
建議:給予孩子家庭飲食,如:米、豆腐、雞、肉、蛋、蔬菜、湯等。給予有營養的零食,如香蕉等。
問題:孩子開始吃家庭飯菜,但種類少,營養成分低。
建議:通過增加蛋白質來源,如:牛肉、豆腐、蛋、雞肉,來改進近期所給食物的質量,改變孩子食物的種類,每天每餐變化不同的食物。給予高能量的零食,如香蕉等。
問題:孩子喂養量不充足(如每日少於5次或每次少於10勺)。
建議:額外加一餐,慢慢增加餐次,直至每日吃5次,每餐額外增加一勺食物直至每餐10勺,每日至少2次營養零食。
5.學齡前兒童營養的需求
學齡前時期的小兒生長速度比前一階段要慢一些,但他們仍在繼續生長發育,大腦的發育日趨完善,隨年齡增長,由於活動量增大了,營養素的需求也必然增多。
學齡前兒童在飲食中需要足夠的蛋白質,而蛋白質在食物中主要存在於穀類食物、豆類食物、動物性食物中。學齡前兒童每日必須供給250毫升牛乳或1~2兩動物性食品和豆類食品。
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學齡前兒童每天需要鈣800毫克,飲食中要注意供給含鈣豐富的食物,如奶類、豆類及其製品,芝麻醬、海帶、蝦皮、瓜子仁及綠葉菜等。提倡孩子多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因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使皮膚中的脫氫膽固醇轉化成維生素D3,從而有助於鈣的吸收。
蔬菜和水果是食物中維生素C的主要來源,應選擇一些綠葉蔬菜,如小白菜、油菜、莧菜、菠菜等。同時多吃一些生的蔬菜如西紅柿及水果等,平均每人每天應供給200~300克蔬菜為宜。
二、生理與營養學知識
1.低鹽飲食,不限製脂肪攝入
對於成年人,降低膳食中鈉的攝入可以預防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對於嬰兒,限製食物中鈉的攝入更為重要。因為嬰兒腎髒功能還未發育完善,攝入過多食鹽可能會危及嬰兒的健康。嬰兒到1歲時應該能適應多種食物了,並且食物質地也應該從泥糊狀或顆粒狀食物過渡到固體狀,而其中的鹽也會隨之而來。
大多數國家嬰幼兒喂養指南中建議,對於嬰兒不應該限製脂肪的攝入,脫脂或半脫脂牛奶並不適於2歲以下兒童。對於0~6個月的嬰兒,脂肪是重要的能量來源,用母乳或嬰兒配方奶喂養的嬰兒,由脂肪提供的能量約占總食物攝入能量的50%。6~24個月前,嬰幼兒攝入的脂肪供能也要達到總能量的40%左右。而成人這一攝入量推薦為30%。
2.市場上的配方奶粉
以牛奶為基質的嬰幼兒配方奶將牛奶經過適當處理,使其與母乳接近,並與孩子的月齡和生理狀況相符,配方奶粉它將較大的牛奶蛋白分子分解成較小的片段,以使寶寶更加容易消化。為了避免孩子的濕疹和其他過敏性疾病,目前有一種新的水解蛋白奶粉,它又分為完全水解和適度水解蛋白奶粉,前者用於治療目的,而後者主要用於預防。
3.為什麼1歲的孩子還不會吃飯
1歲左右的寶寶大多已學會啃、咀嚼和吞咽的吃飯技能。但我們也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吃了比較硬些的普通飯菜後就含在嘴裏,有的甚至出現惡心或者都吐了出來。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吃稀軟流質食物時間太久,沒有抓緊時機(咀嚼、吞咽敏感時期在6~8個月)訓練這種技能,自然,這些孩子的營養攝入往往無法達到要求。一些家長常常把寶寶的食物用粉碎機打得很細,寶寶吃起來很容易,恰恰是這一做法剝奪了孩子學習吃固體食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