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嬰幼兒喂養的基本過程(2 / 3)

4.有耐心、不放棄

第一次吃新的食品時,寶寶可能會吐出來,這是因為他還不熟悉新食物的味道,但並不表示他不喜歡。即使寶寶不喜歡某種口味的輔食,也不應該放棄,還要讓寶寶多嚐嚐這種口味。寶寶接受一種新食物往往要反複嚐試十次以上,因此需要父母有耐心。選擇在寶寶心情好而且不太餓的時候添加,並且多多鼓勵。不要強迫喂他吃,可以等第二天再試一試,如果寶寶還是拒絕,那就幹脆過兩三個星期後再試。堅持讓寶寶嚐試不同口味的新食物,是避免寶寶偏食的一種好方法。

三、1~3歲幼兒從輔食添加到家庭飯菜

1.嬰幼兒進食量的自我調控

幼兒期和成人期肥胖與兒童早期營養狀況的關係已越來越受到關注。有很多研究證實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與嬰兒期的飲食營養有一定的相關性。許多發達國家近幾年也在嬰幼兒喂養指南中提出了相關條款,以指導嬰兒健康飲食,預防可能發生的成人期慢性病。美國心髒病協會(AHA)發布的《兒童和青少年膳食推薦》在2歲以下嬰幼兒指南中提出,對嬰兒發出的吃飽信號要給予反應,不要給嬰兒吃得過飽,嬰幼兒對總能量攝入可以自我調控,如果孩子不餓時不要強迫進食。其中還具體描述了一些嬰兒饑餓或吃飽的信號,可以供家長或嬰兒看護人參考。

2.在良好環境下規律進食

很多家長在給嬰兒添加新的食物時,常常喂一兩次嬰兒拒絕吃後就放棄了。嬰兒接受一種新的食物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家長不妨堅持一下,多嚐試幾次。喂水等液體時,家長可以幫助嬰兒用杯子飲用。用食物作為獎勵的方式並不利於兒童和家長之間良好關係的發展,建議家長要避免用食物作為獎勵,可以用表揚和擁抱作為獎勵。家長要鼓勵兒童多進行有益的體力活動,而不鼓勵2歲以下兒童看電視,或邊看電視邊吃飯,以預防肥胖。

3.適量刺激未嚐不是好事

一些醫生會告誡家長,防止孩子過敏或對肉食不消化的最佳方法是隻給嬰兒吃溫和、少刺激的食物。但是研究發現,沒有證據顯示對無家族食物過敏史的孩子也有必要這樣做。一些經驗顯示隻吃無刺激食物反倒會導致孩子更容易過敏。就像打疫苗一樣,適量刺激未嚐不是好事。有的經濟富裕家庭他們隻習慣喂嬰兒少數幾種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其實,大多數嬰兒6個月大時就可以安全進食多種食物,給孩子提供多樣化食物有助於他們長大後適應不同種類的食品。

4.喂養行為應遵循社會心理學原則

隨著嬰兒漸漸長大,父母應當掌握幫助喂養與自己動手吃飯之間的關係。積極的口頭鼓勵,而不是口頭或身體上的強迫。具有保護性和舒適的喂養環境。了解孩子的特性,保持良好的情緒與氣氛。改進輔食喂養行為,不應僅注意喂養人,更應關注整個家庭。

注意喂養時孩子與大人的相互作用,幫助大些的孩子進餐,讓孩子有饑餓感。進餐時應鼓勵,緩慢而有耐心,不可強迫。當孩子拒絕某些混合食物時,可逐一品嚐,進餐時盡可能不分散注意力,進餐時也是麵對麵親切交談的好機會。逐步增加輔食的幹硬程度和品種,以適應營養和吃飯能力發展的需要。

一、常見問題

1.2~4個月嬰兒喂養問題及其建議

理想喂養方式:純母乳喂養。

問題:不能做到純母乳喂養。

建議:多次按需母乳喂養,每天至少8次,4個月前隻喂母乳,停止喂其他食物如糖水、果汁、米汁、配方奶。

問題:母親試圖純母乳喂養,但感覺母乳不足。

建議:保持正確喂奶姿勢,增加哺乳次數和每次喂奶時間。

問題:由於母親工作原因不能純母乳喂養。

建議:在出外工作前後及每天晚上都要盡可能母乳喂養,把母乳擠在一個容器中,在母親不在時用勺子和杯喂。

問題:因孩子有病停止母乳喂養。

建議:孩子患病時應更頻繁地母乳喂養,否則孩子的體質會減弱。

問題:孩子用奶瓶喂養。

建議:增加母乳喂養,逐漸停止奶瓶喂養,如無法避免(如母親無母乳),正確使用杯子和勺子喂配方奶。

2.4~6個月嬰兒喂養問題及其建議

理想喂養方式:繼續純母乳喂養,如孩子有以下情況(在母乳喂養後每天發生一到兩次),則開始輔食添加:對半固體食物有興趣,或母乳喂養後出現饑餓,或兒童體重不增加或增加緩慢。

問題:母乳喂養被其他食物替代或減少得太快。

建議:無論白天或夜晚,按需給予母乳,如孩子仍顯得饑餓,母乳喂養後給予輔食。

問題:孩子已用奶瓶喂養。

建議:停用奶瓶,用杯子和勺子替代。

3.6~12月齡嬰兒喂養問題及其建議

理想喂養方式:繼續母乳喂養,如喂母乳,一日添加輔食3次;如無母乳,一日添加輔食5次,每次輔食量建議如下:6、7、8、9、10至11個月嬰兒每次分別喂6、7、8、9、10、11勺(1勺大約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