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語:
不斷嚐試家庭普通飲食,如大人吃的饅頭、小包子、小餃子、米飯、蔬菜、蘋果等,從而基本完成從完全靠吃奶向吃成人食品的過渡。
12月時可吃一般家庭普通飲食,每日都應有肉、禽、魚和蛋,或盡可能滿足。除非使用營養素補充或強化飲食,在此年齡段蔬菜清淡飲食不能滿足兒童營養的需求。
——輔食添加10原則之八(WHO/UNICEF,2002)
喂養參考標準:
母乳或配方奶:持續母乳或配方奶400~600毫升,以不影響一日三餐為宜。
輔食:3~4次/日,普通家庭飯,不宜太稀太軟。多選用蔬菜、豆腐、魚、肝泥、肉末等,並逐步加大食量,蔬菜每天50~100克。蛋50克,肉末25~40克/次,每日食1次。學習和鞏固嬰兒用勺吃飯和用杯子喝水的習慣。
一、營養最充足的膳食是什麼
幾乎沒有一種天然食物所含有的營養物質能全部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隻有進食盡可能多樣的食物,才能使人體獲得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均衡膳食。
1.合理膳食的評估指標
輔食喂養是否適當,可通過能量攝入、喂養頻率、營養素的充足與否幾項指標來評估。能量攝入可通過食物的組成,固體食物、動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等來判斷。輔食喂養頻率應做到4~6個月1~2次/日,6~8個月2~3次/日,9~12個月3~4次/日,並有1~2次/日營養豐富的零食。營養素的充足包括,一日內膳食中動物性食物、奶製品、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強化食品的平均數量應滿足兒童營養需求。
2.單一的糧食不是理想的食物
不斷改變飯菜花樣,在飲食均衡的條件下,父母可以多種類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和動物性食物等取代平日所吃單一的米飯、麵條等精細糧食類食物。隨著兒童年齡的長大,防止過多的碳水化合物(糧食)和高糖(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嬰幼兒膳食應做到營養充足,就是攝入或增補最容易缺乏的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必需營養物質,單純的糧食是達不到這一標準的。
3.不要養成吃甜食的習慣
寶寶對甜味的感覺與生俱來,並且已經對不同濃度的甜味十分敏感。當幾種甜食放在一起時,他總會挑選出他認為最適合他的那一份。盡管如此,你仍須注意限製寶寶的甜食。當孩子看不到甜食時,並不會想它,所以你不要把甜食帶進房子,或者把甜食藏起來。避免在他吃的食物中加糖,不要讓甜食成為他的常規飲食。一旦養成喜吃甜食的飲食習慣,將持續一生。
4.多吃蔬菜有益健康
蔬菜類品種很多,包括葉菜類、根莖類、瓜果類、鮮豆類和鮮蘑類等。蔬菜類含水分多,含蛋白質和熱能少,但蔬菜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而且絕大部分蔬菜含有較多的纖維素,可以增加胃腸道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使糞便容易排出。蔬菜含糖少,不會對寶寶的食欲和牙齒造成傷害。蔬菜與水果相比,蔬菜的量要更大些,因此蔬菜是平衡膳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5.綠色、橙色蔬菜營養更獨特
在蔬菜中應有一定比例的綠色、橙色蔬菜。菜的顏色越深、越綠,維生素的含量越高,如油菜、小白菜、生菜、菠菜、青椒等含胡蘿卜素、維生素B2較多。橙色蔬菜有胡蘿卜、西紅柿、紅薯、南瓜等,它們含有較多胡蘿卜素。胡蘿卜素是綠橙色蔬菜中的一種植物色素,它在人體內轉變成維生素A,具有重要生理作用。食物中的維生素A一般主要來源於動物性食物和魚肝油,如肝髒、蛋黃。吃奶量比較少時,可以多讓孩子攝入一定量物美價廉的綠橙色蔬菜。
二、餐桌上的良好品德
吃飯這一場景對孩子來說,是互動的好場合,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事物和學習語言,增強孩子對進食的興趣,鍛煉和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
1.不要剝奪孩子學習吃飯的機會
一些家長擔心讓孩子自己吃,弄得哪兒都是飯,太髒了,還是大人喂飯幹淨點兒。喂養人在孩子抓碗或勺的時候往往會把孩子的手挪開,從而剝奪了孩子在吃飯時得到學吃的機會。10個月以上的孩子手指活動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進一步增強,隨著孩子自己進餐願望的增強,家長應不失時機地讓孩子放開手,通過示範、模仿和不斷反複練習來學習自己吃飯。
2.餐桌上和孩子的交流
喂養不是單純的父母給孩子喂吃的一種做法,而是一座橋梁,達到與孩子精神上的交流,語言上的鼓勵,同時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吃飯環境。家長首先要學會看懂孩子的饑餓或吃飽的種種表現,用積極的口頭或目光鼓勵孩子進食。當不如意時,千萬不要著急,避免強迫進食現象的發生。避免以利誘的方式叫孩子吃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進食規律。
特別提示:不要把食物作為一種獎賞
不要讓孩子以“吃飯”這件事當做交換條件,這樣會使吃飯變得更加困難並造成孩子心理的障礙,也不要把食物作為一種獎賞,不要用賄賂的方式讓孩子吃飯。如果你的孩子開始用吃東西來取悅你的話,那麼他吃飯的目的就開始出現偏差,而且會升級到不合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