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嬰兒的“手指抓取”食物(1 / 3)

開頭語:

嬰兒的一日三餐應包含一些固體食品和肉、菜、穀物的合理搭配,例如小塊的肉類、整粒軟米飯、麵包、細麵條、蔬菜都是極好的選擇。

逐步增加輔食的硬度和品種,以適應營養和吃飯能力發展的需要。8個月時可吃“手指抓取”食品,每日喂輔食2~3次。

——輔食添加10原則之五(WHO/UNICEF,2002)

喂養參考標準:

母乳或配方奶:每日不超過600毫升,母乳或配方奶攝入量不應影響輔食的攝入量。8個月以後,先喂食物,再吃奶。

輔食:2~3次/日,軟米飯、麵食等“手指抓取”食物代替泥糊食物。蛋黃1個,肝泥、肉末選1種,肝末15克/次,肉末20克/次。蔬菜50~100克,水果35~75克。饅頭幹、餅幹、切成條狀的蔬菜、水果讓嬰兒自己啃著吃,為吃大人飯菜做準備,多飲水。

一、“手指抓取”食物

1.“手指抓取”食物——輔食添加的重要轉折

大約8個月時,這時最理想的食物是手指抓取的食品,即能用手指抓握的固體食品,無疑它的能量和營養素含量要明顯高於乳品和泥糊食物。這個時候如果仍然吃米汁或麵湯,顯然滿足不了孩子營養的需要和心理的發展。寶寶在吃這些“手指抓取”食物時大多僅經口唇、舌頭的攪拌而並未經過牙齒的咀嚼直接吞咽下去,但也完全可以被消化掉。8個月的“手指抓取”食物對於學習吃飯的能力和改善輔食的質量都是重要的裏程碑,你的寶寶做到了嗎?

2.哪些食物算是“手指抓取”食物

手指抓取食品包括任何容易握住的固體食物,如小麵花卷、小塊雞、全麥麵包、麵食以及任何容易握住煮熟的肉片、魚片、切片的水煮蛋黃等。新鮮蔬菜、水果可先去子、去皮、切成片狀、切成棒狀或容易握住形狀都是理想的“手指抓取”食品。香蕉和胡蘿卜都非常容易握取,即使有些食物稍微硬些,他還是要試試的。須注意蔬菜不要切得太碎太爛,更不需要用粉碎機把食物打爛,讓孩子選擇不同香味、形狀、顏色的食物。因為孩子很可能不咀嚼而直接吞咽食品,所以不要讓幼兒吃葡萄、爆米花、未煮熟的豌豆、芹菜、硬糖果或其他硬而圓的食物,以免出現意外。

3.吃固體食物的準備

寶寶8個月時,如想讓嬰兒通過吃米粥這類食物來達到能量和營養素的要求顯然已經不行了。如果仍然長時間食用泥糊狀食品,除孩子不會吞咽外,孩子的咀嚼功能越來越弱,孩子長大也懶得咀嚼硬東西,這使得孩子的牙齒和口腔內外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頜骨也不能很好地發育,錯過了學習吞咽、咀嚼的關鍵期,今後再學習會困難大增。因此家長應當主動做好吃固體食物的準備,例如小塊的肉類、整粒軟米飯、細麵條都是極好的選擇,吃這些食物有時會出現噎住、卡住的現象,大人要密切關注,經過幾次訓練後就不會發生了。

二、輔食的質量最容易出問題

要注意輔食是否合理包含數量與質量兩大方麵。輔食的質量即輔食所含能量、蛋白質及鈣、鐵、鋅和維生素等是否充足,是否便於吸收和生物利用。輔食的質量好即能滿足兒童快速生長發育的需要。

1.輔食能量與營養素的含量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三大營養物質進入人體都會轉化為能量來供人體利用。我們知道,成人食物能量及各種營養物質豐富,但要讓孩子直接接受成人固體食物還是不可能的。其間必須有泥糊狀和“手指抓取”食物作為過渡,幫他順利過渡至成人食物的階段。嬰兒隨年齡增長會需要更多的蛋白質和營養素攝入量,我們希望在寶寶相同量的一碗食物中能量和營養素含量更豐富些,能達到這一目標的食物就是蛋、魚、肉類等動物性食物,這些食物有比植物性食物更優質的蛋白質及豐富的鐵、鋅和維生素B等。

2.肉類食物實際攝入量低於需求

營養學家認為,盡管許多父母通常也會給嬰兒每天喂食一些含有肉類的糊狀食品,但肉類食品攝入量仍比專家建議的含量要少20%~30%。目前我國兒童營養缺乏以微營養素缺乏症為主,例如缺鐵性貧血、鋅缺乏和維生素A、維生素D缺乏等都與肉類食品攝入量過少有關。

特別提示:嬰兒每天應食用多少肉類食品

調查顯示,目前我國6到12個月大的嬰兒平均每天進食12~15克肉類食品,但根據兒童營養專家建議,嬰兒每天應當至少進食25~40克肉類食品。世界衛生組織的營養學專家們一直呼籲在發展中國家,應積極倡導在食物中盡可能增加動物性食物的攝入量,以預防缺鐵性貧血和其他微營養素缺乏症的發生。

3.光吃蔬菜不吃肉怎麼辦

孩子光吃蔬菜不吃肉或是光吃肉不吃蔬菜都屬於不正確的喂養方式,會導致兒童營養的不均衡。良好的喂養行為應從小培養,從4~6月開始就注意著這兩大類食物的及時添加和合理搭配,讓孩子不斷嚐試穀物、蔬菜和各種動物性食物。當遇到困難時,不可強迫喂食,應多鼓勵,營造一個良好的餐桌氣氛。應注意飯菜要做到色香味美,也可以做成小包子、小餃子,這樣既有菜又有肉,營養充足。

4.給孩子吃粗的、硬的飯菜能消化嗎

平時見到有些孩子吃的食物稍微硬一點,孩子就惡心、嘔吐,原因是寶寶的喂養長時間停留在吃流質食物階段,寶寶口腔和腸胃一直缺少鍛煉的機會,不會咀嚼,不會吞咽,腸道的推動力及適應能力便會出現發育停滯。眼下人們的家庭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吃的東西是越來越細膩,這樣就跟不上孩子的成長規律。在孩子8~10個月時,應吃粗一些的、硬一些的食物,隻要循序漸進,都會消化得了,寶寶的消化能力往往會超出你的預料,切不可堅持了一段時間就又停了下來。

5.練就孩子一副好腸胃

孩子開始添加固體食物時,大便中帶著整塊的菜葉,可以認為是孩子胃腸在消化這些粗糙食物的一個中間過程,隻要孩子不哭不鬧,照吃照玩,身高、體重增長正常,就應大膽嚐試。食物越是粗糙,對寶寶口腔、胃腸壁的力學刺激就越大,腸壁肌肉的推動力也就越大,這樣就能練出寶寶強有力的消化道推動力,練就孩子一副好腸胃。一段時間後對吃進去的食物也能夠完全地消化、吸收了,大便的性狀也就好轉了。

三、科學的喂養行為

營養既包括物質營養,也包括精神營養。用什麼態度喂孩子,在什麼樣的氣氛下進餐,大人的喂養行為,孩子的進餐行為,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營養結局,關係到孩子的健康。

1.固定的喂養人和喂養位置

凡是喂養環境比較安靜的,嬰兒一般能將注意力集中在進食和與喂養人的交流上。父母或專門的喂養人麵對麵的喂養位置是以嬰兒為本的喂養方式,兒童能隨時看到喂養者的眼睛,便於喂養者與之交流。孩子能觀察食物和自己取食,這樣可以增強對食物的興趣和良好的進食習慣。讓孩子坐在兒童車或者兒童專用小餐桌裏進行喂養,這樣保證孩子先固定下來又可以讓寶寶手腳自由活動,不受束縛,比較安全,這樣做便於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