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美國研究原子彈共花費20億美元,相當於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用於生產彈藥的全部費用。而原子彈的研究是在極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果花費如此巨額的經費製成的原子彈不能發揮任何效力,議會肯定要作出強烈反應。因此,議會強大的壓力也是使政府最終決定使用原子彈的原因之一。
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潛艇失事
2000年8月12日,本是極為普通的一天,然而一樁震驚世界的重大事故使這一天被永遠地載入史冊。當天11時25分左右,在俄羅斯北方巴倫之海域,參加軍事演習的俄羅斯北方艦隊中,一艘名為“庫爾斯克”號(俄海軍編號為K—141)的核動力潛艇突然發生爆炸而沉沒,等到北方艦隊司令部發現“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情況異常,並向出事海域派出救援隊時,“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已墜入108米深的巴倫支海底。艇上111名乘員、5名從第7核潛艇師派出的軍官和2名柴油機廠的工程師全部罹難。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海事故聚焦了世界各方的目光。118條生命的消逝令人痛心,而且這次事故籠罩在敏感的核陰影下,潛艇上的24顆巡航導彈中的兩顆是否攜帶有核彈頭這個重大問題令人困擾,不僅給製造國帶來巨大的軍事損失和情報危機,而且還給航運和沉沒地的周圍環境帶來嚴重隱患。有關“庫爾斯克號”爆炸沉沒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目前流行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與英潛艇相撞說。俄羅斯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庫爾斯克”號在演習中撞上了另外一艘船隻或艦艇,致使潛艇發生嚴重損毀而沉沒。不過,俄軍方表示,“庫爾斯克”號出事之時,當地海域除了參加北方艦隊演習的船隻之外,沒有其他船隻,民船更是離演習區很遠,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與同在海底的一艘不明身份的潛艇相撞。據悉,12日俄羅斯海軍演習之時有3艘外國潛艇在巴倫支海域遊弋,其中兩艘為美國潛艇,一般為英國潛艇。俄羅斯方麵認為肇事者可能是英國潛艇,因為俄軍方在離“庫爾斯克”號事故現場330米遠的巴倫支海海底發現了不明潛艇駕駛艙欄杆的殘餘,並且在“庫爾斯克”號失事之後在海麵上發現了據認為是英國潛艇的事故浮標。
與美巨型潛艇相撞說。另有消息稱,“庫爾斯克”號也有可能是與美國的一艘潛艇相撞,因為事故發生之後,俄羅斯海軍曾收到無線電通訊,顯示一艘美國潛艇要求批準進入挪威的港口,之後便以慢速駛向該港。軍事專家們認為,隻有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可以承受如此劇烈的碰撞。在過去的30年中,俄羅斯海軍潛艇在北海和太平洋海域進行軍事演習之時曾與外國潛艇發生過11次相撞事故,其中10次為美國潛艇,而此次再次撞上美國潛艇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恐怖分子引爆魚雷說。據挪威軍方偵察艇證實,“庫爾斯克”號失事之時曾聽到兩聲爆炸,其中第二次爆炸十分劇烈,挪威地震網測得的數據表明,這次爆炸相當於2噸梯恩梯(TNT)炸藥的當量。通過爆炸聲推斷“庫爾斯克”號潛艇上可能有3到4枚魚雷發生了爆炸。在遇難的118名官兵之中,他們負責潛艇上新型魚雷試射的任務。他們中是誰引爆了魚雷?俄羅斯司法部門對此已經展開了調查。
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留水雷說。有專家分析,爆炸也可能與該海域遺留的水雷有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德軍和盟軍在該海域布置了眾多的水雷,近幾年在該海域就發現了十幾枚水雷,“庫爾斯克”號有可能碰上了一枚水雷而受到重創。
遭到自家潛艇誤傷說。還有人分析,“庫爾斯克”號也有可能錯被另一艘參加演習的俄羅斯艦艇當成了攻擊的目標,而遭到了導彈的襲擊。這類事故80年代曾發生過一次,蘇聯太平洋艦隊的一艘軍艦曾被另一艘軍艦誤襲,造成數十人死亡。
究竟何種說法令人信服,關鍵要看俄羅斯政府能否拿出庫艇沉沒原因的確鑿證據。
俄羅斯政府自事故發生後便致力於核潛艇的打撈工作。2001年10月22日,“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終於在羅斯利亞科沃的浮動船塢上浮出了水麵。23日,俄調查人員首次登上了“庫爾斯克”號的殘骸,這也是自沉沒事件發生後,人們首次進入該潛艇內部。據俄羅斯電視台後來公布的畫麵顯示,庫艇的毀壞程度驚人:整個艇身麵目全非,艙裏堆滿了金屬碎片和扭曲的機器零件,內部裝置所剩無幾。為調查核潛艇失事的原因,俄羅斯總檢察院成立了由32名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北方艦隊也成立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臨時乘員組。調查人員在艇身殘骸中發現了不少對查明真相有幫助的東西。10月29日,調查人員在“庫爾斯克”號第5隔艙內發現了潛艇的自動記錄裝置,其作用類似飛機上的“黑匣子”,記錄著爆炸發生時潛艇主要係統的狀況。10月30日,在“庫爾斯克”號殘骸內又發現了一個遇難船員的留言。另外,俄羅斯調查人員還在27日公布了一盒在潛水艇中發現的錄像帶。錄像帶顯示,當時一條大縫從船尾開始迅速向指揮塔裂開。潛望鏡、線路和設備紛紛墜落,一片狼藉。
但是上述一切打撈工作都是在保護軍事機密的前提下運作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失事的真正原因也許將因為涉及軍事機密而永遠不會公開。
神秘“24拐”公路在何方
這是一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世界聞名的老照片:長長的美軍GMC十輪大卡車隊,沿著一條呈現無數“S”狀的狹陡公路,從幽深的穀底向著險峻荒涼的山頂緩慢爬行。照片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國際大通道的艱險,中美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抗擊法西斯的曆史事實。然而,幾十年來,這條因為有著24條急轉彎道故而被稱作“24拐”的神秘公路卻從人們的視線下神秘消失了。
這張照片曾經多次出現在中國、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的傳媒上,並且明確認定這裏是滇緬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這一說法在現存的很多介紹滇緬公路和介紹雲南的書報雜誌上都出現過,輸入“滇緬公路”、“史迪威公路”或者英文“Burma Road”、“Stilwell Road”進行查詢,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這張照片。
在戰爭期間,這條滇緬公路曾經運輸過來華援助的美國人和直接來華作戰的美國軍隊,可謂運輸大動脈。通常美國的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後要想送達前線,這段“24拐”都是必由之路。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在滇緬公路開通時派遣駐華大使進行考察,並且美國新聞界對此發表了大量讚譽公路和中國人民抗戰的文章。其中“24拐”
照片以其獨具的魅力更具表現這條運輸線上罕為人知的“超現實的圖景”而成為了媒介的重頭戲,於是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戰爭結束後,當人們想重返這段公路重新體味“24拐’的紀念意義時,它卻消失了。無論是在史迪威公路或者滇緬公路上,竟然沒有它的絲毫蹤跡。
這時候,一位當年的汽車老兵竟然站出來說,公路由美國技術人員勘察確定路線,拐彎及路麵坡度設計均有嚴格要求,沒有急轉彎,更沒有連續“24拐”。史迪威公路是在1942年開始修築的,這位老兵所在的汽車團是先遣部隊。他說:“滇緬公路上最險要路段是怒江天塹惠通橋。橋下是滔滔江水,兩麵是峭壁,汽車經過狹窄的鋼索吊橋時都會劇烈晃動並發出吱吱嘎嘎的聲響。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更驚心動魄的地方了,也沒有過什麼‘24拐’。”
1995年,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抗戰勝利50周年,雲南電視台的工作人員沿著滇緬公路而行,試圖尋找這張老照片的拍攝地點。攝製組召集了許多專家學者和省交通廳史誌辦的人士,請他們提出可能的地點。然而,跑了幾個來回,把所有地形走了個遍,始終沒有發現和老照片相似的地方。尋找者歎道:“它就像從地球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