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所有人都開始懷疑自己的記憶的時候,一位研究滇西抗戰史的雲南人戈叔亞卻通過自己艱辛的努力,還給世人一個驚奇。
直到2001年,戈叔亞還隻是無數苦苦尋覓“24拐”者中的普通一人。而就是在那年年底,戈叔亞通過互聯網和在日本工作的中國電視人朱弘交流時得知,當年的日本老兵和學者也都說“24拐”是在滇緬公路或史迪威公路上,而在這些眾口一詞的說法之外卻有一個名叫森山康平的編輯說可能是在貴州,當年他曾編輯出版了一本介紹滇緬作戰的寫真集。
2002年2月26日,戈叔亞從昆明坐火車到貴州安順市開始了他的尋找之旅。安順公路管理局的人員說:“好像是在興義地區的晴隆縣、普安縣或者是六盤水市的盤縣之間的公路上。”接著,戈叔亞幹脆直接到長途客車站詢問老司機。司機們看了老照片後,當即把地點說得非常清楚:“從晴隆縣往昆明方向出去一公裏。到了那裏說‘24拐’,誰都知道。”
3月1日中午,疲憊的戈叔亞到達晴隆縣。果然街上的每一個出租車司機都知道“24拐”。他們告訴他這條公路是“美國人在二戰時修的”。就這樣,一輛三輪車把戈叔亞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條神秘公路麵前。原來一切得來的是這麼容易!為了拍攝和老照片完全一樣的照片必須爬到對麵的山巔上,並且使用50毫米鏡頭,還必須站在距離萬丈深淵的峭壁邊緣不到30厘米的地方。此時戈叔亞的喜悅也許隻有他自己能夠體會。
時任貴州省交通廳綜合計劃處處長周明中說:“‘24拐’的確是在距貴陽兩百多公裏的晴隆。現在,‘24拐’屬於320國道,仍舊是泥路。
60年代末,在“24拐”附近的另一個坡麵上,築路工人把縱坡放緩,修了一條新路,以方便行車,但老路還保留並養護著。隻是當年的“24拐”早已成為了“21拐”。1991年出版的《貴州省誌·交通誌》詳細記載了關於“24拐”修築、管理、改造的曆史,並有“24拐”改為“21拐”的地質圖。值得一提的是,改造“24拐”的方案是戰爭期間由美國人提出來的,美國工程兵當時便駐紮在當地維修公路。
然而,為什麼廣為人們所知的雲南著名的“24拐”卻跑到了貴州呢?
很多學者看到戈叔亞的新照片後,都對在貴州找到這個路段感到不可思議。羅伯特·安德森先生說,他對這張照片太熟悉了,因為他就曾親自在雲南怒江附近尋找過它,但是大家都一直認為它應該在滇緬公路上。
戈叔亞說,雲南省交通廳的人員也不相信這個地方在貴州,這幅照片和雲南人血肉般地聯係在一起已半個多世紀了。省外事辦的人員也在電話裏驚叫起來,連說不信,因為該辦接待過的日本老兵都認為“24拐”是在雲南。戈叔亞認為,發生錯誤的原因是當年宣布把中印公路改名為“史迪威公路”,使美國人認定,從印度利多到中國重慶的所有公路,都是史迪威公路,所以,“24拐”在史迪威公路或滇緬公路上,也便順理成章了。
“24拐”是與無數逝去與將逝的生命以及感情中最微妙的單元聯係在一起的。”24拐”究竟應該屬於誰,當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錯,以及現在的地域名分與利益之爭,也許都不再重要了,因為世界隻會記住更加刻骨銘心的事情。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戰機外飛
提起海灣戰爭,人們並不陌生。這場戰爭爆發於1991年1月17日,到2月28日以伊拉克戰敗而告終。從戰爭史上說,海灣戰爭是戰後一場牽動世界全局的地區有限戰爭,戰爭中伊拉克共投入120萬兵力、坦克5600輛、飛機774架、艦艇60艘,其中駐科威特54萬人;而多國部隊共70萬人、坦克4300輛、飛機2000架、大炮2300門、戰艦400艘、其中美軍50萬人。海灣戰爭也是一場現代高科技戰爭,是當代最新武器的試驗場,除核、生、化武器外現代先進武器在戰爭中的展示和較量,不僅顯示出高技術武器對作戰方式和戰爭進程的影響,而且使這場戰爭單位時間內消耗之大遠遠超過以往戰爭。
戰爭打響後,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每天出動多批量的戰機對伊拉克軍事戰略目標進行猛烈轟炸,自詡為“世界上第五支最強大的軍隊”,但擁有700多架先進戰機的伊拉克航空兵卻按兵不動,被動挨打。不僅如此,從1月26日開始,先後有100多架飛機,紛紛飛往鄰國伊朗,伊軍這一舉動,引起世人極大的興趣和猜測。人們不禁要問,在戰火猛烈燃燒之際,伊拉克戰機為何不迎頭起飛,痛擊敵機,卻遠走高飛,這究竟是“陽謀”,還是“陰謀”?是“出逃”還是“避難”?是“厭戰”還是“保存實力”?到底有多少架飛機“東南飛”?它們的最終命運如何?至今這一係列謎團仍縈繞於人們的腦海之中。
西方新聞媒體也曾對伊機外飛事件大肆報道。真真假假,撲朔迷離。使這一事件令人難辨真偽,然而歸納起來也不外乎有下麵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伊拉克飛機飛往伊朗是為了保存實力。兩伊戰爭結束後,兩國關係有所緩和,而且伊朗對於海灣戰爭表明了中立的態度。所以將最先進的戰機轉移到伊朗比留在國內更安全。麵對多國部隊強大的空中軍事打擊,伊拉克即使拚盡全力也難以獲勝,所以,與其“玉碎”,不如“瓦全”,這種韜光養晦的做法是比較合乎邏輯的。據西方媒體透露,伊拉克和伊朗就戰機停留一事曾達成過秘密協定,但是伊朗方麵斷然否認與伊拉克達成過這樣的默契或協議。
另一種說法認為,戰機離鄉去國是伊拉克空軍的厭戰心理所致。
海灣戰爭在兩伊戰爭結束後不久後便爆發,伊軍常年作戰,厭戰情緒早已滋長。在戰爭打響後,美國一邊進行軍事打擊,一邊大打心理戰。
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空投了大量傳單,向對手施壓,敦促伊軍投降。
這大大瓦解了伊軍的鬥誌,動搖了伊拉克的軍心。“沙漠風暴”行動中,伊拉克戰機都無心戀戰,與美軍相遇常常掉轉機頭逃之夭夭。在開戰一周後,麵對美軍的強大空中優勢,伊拉克空軍飛行員因為不想白白送死,所以三十六計走為上。於是出現了戰機外飛的怪現象。
第三種說法認為,伊拉克戰機飛往伊朗是政變分子事情敗露後的大逃亡。由於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海灣戰爭空襲中成功地摧毀了36枚飛毛腿導彈和多達300架飛機,使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大動肝火,處死了一名空軍司令和一名防空司令。這種殺一儆百的鐵腕做法激怒了效忠於這兩位將軍的部分空軍官兵,他們發動政變企圖推翻薩達姆政權。東窗事發後,飛行員們為求自保隻好飛往伊朗尋求政治避難。
那麼到底有多少架飛機飛往伊朗呢?它們的結局又是如何?這又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據西方軍事觀察家分析,海灣戰爭爆發前夕,伊拉克擁有各種類型機1300餘架,其中作戰飛機700餘架,主要戰機有米格-21、米格-25、米格-29殲擊機,米格-23、法國幻影F-1戰鬥轟炸機等。伊空軍雖有一定的空戰能力,但與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強大的空軍優勢相比,顯而易見力量相差懸殊。因此,戰爭一開始,由於美國掌握絕對的製空權,使伊拉克空軍難以起飛作戰。如果一直躲在龐大而堅固的地下掩體內,則猶如坐以待斃。與其被動挨打,不如遠飛外逃。飛往伊朗的飛機起初強有50多架,後來增至100餘架,最後達到145架,其中包括米格-27、米格-29殲擊機和幻影F-l戰鬥轟炸機等性能最好的戰機,還有少數民航客機等。這批飛來的財富,伊朗政府最初的態度是,將把這批戰機連同其飛行員一起扣留到戰後再歸還伊拉克。但事後不久,伊朗當局又改變說法:由於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對伊朗負有戰事責任,有可能考慮將這批飛機作為戰爭賠償。伊拉克能否部分或全部向伊朗索回飛跑的戰機,依然是個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