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真相迷失2(2 / 3)

1946年5月30日,英國《曼徹斯特衛報》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附有一項秘密議定書,而且對其內容予以了披露。文章發表後,立即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強烈震動,蘇聯當局當即予以了反駁。

的確,在蘇聯的公開出版物中至今尚未見到有關《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附屬議定書。收入《蘇聯對外政策文件彙編》第四卷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沒有涉及秘密附屬議定書的條款。鮑爵姆金領導編寫的《外交史》第三卷和維戈茲基等人編著的《外交史》第三卷也隻字未提秘密附屬議定書。阿赫塔姆江等人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在談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時對秘密議定書沒有提及。薩姆索諾夫主編的《蘇聯簡史》也持同樣說法。曾參與1940年蘇德談判的別列日柯夫在其回憶錄中不僅沒有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有秘密議定書,而且認為:“對1939年蘇德條約問題,虛假報道堆積如山。”1948年2月,蘇聯情報局在題為《揭破曆史捏造者(曆史事實考證)》的文件中對英、美單方麵公布德國外交文件予以反對。德波林主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引用了1939年8月24日蘇聯《消息報》所發表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條款,不但對秘密附屬議定書一點兒也沒提到,而且批評說:“資產階級世界有人陷於偽造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繼續就條約和蘇聯的目的撒謊。”

但是,不少西方學者推測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有秘密議定書。例如原納粹德國上將蒂佩爾斯基希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中敘述了關於希特勒將部分波蘭領土劃給蘇聯、對與蘇聯接壤的東歐小國不表示興趣的問題,他實際上談到了西方國家公布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議定書的一些內容。美國學者威廉·夏伊勒在其名著《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中還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附屬議定書的主要內容予以列舉。法國當代著名史學家讓·巴蒂斯特·迪羅塞爾在其《外交史》中斷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存在著無可爭議的秘密議定書。奧地利的布勞恩塔爾也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有秘密議定書的說法持肯定態度。英國著名學者阿諾德·托因比等人編的《大戰前夕,1939年》一書載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議定書的主要條款。英國學者艾伯特·西頓在其《蘇德戰爭,1941~1945年》一書也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有一份草率擬就、措辭模棱兩可的秘密議定書的敘述。

另外,史學界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認識、動機、責任、性質和後果等許多方麵都有不同的觀點。

關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性質問題,大致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綏靖”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蘇聯與德國締結條約是真正的禍水西引,實行了比英法更甚的綏靖政策。《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與《慕尼黑協定》並無本質區別,都是歐洲大戰前夕綏靖政策的典型表現,或者說蘇德條約是繼英法之後蘇聯掀起的又一個綏靖高潮。第二,“革命妥協”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打破帝國主義包圍,粉碎帝國主義陰謀的革命妥協,它與列寧主義的外交原則:既考慮蘇聯的國家利益又考慮全世界進步人類的利益是相違背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蘇聯外交利用帝國主義營壘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國際環境的一大勝利。第三,“分贓”說。他們認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大國宰割小國的預分贓合同。

關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後果問題,史學界爭論更大,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第一,“有利”說。《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爭取了對蘇聯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使蘇聯贏得了為戰勝侵略者所必需的22個月的時間,並使日本在國際上更加陷入孤立,對蘇聯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國家和人民更有利。第二,“利大於弊”說。有學者撰寫文章說:我們既要看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積極作用,又要如實地分析客觀存在的消極後果。但是兩者比較,權衡利弊得失,盡管條約給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以及蘇聯本身曾經帶來一些消極的後果,但……積極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導的。第三,“弊大於利”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盡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蘇聯贏得了一年多的備戰時間,為後來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它由此帶來的後果也是嚴重的。如“客觀上助長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損害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威信”,“給國際共運造成了分裂,損害了各國黨的威信,破壞了開始形成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使自己喪失警惕,使蘇聯在衛國戰爭初期遭受了極其嚴重的損失”。第四,“不利”說。《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消極作用很大,理由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蘇聯的手腳,不利於充分利用帝國主義矛盾,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推遲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且,《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模糊了蘇聯和世界人民的認識,不利於推動世界人民進行反法西斯鬥爭。

這樣,有關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一係列問題就成了史學界爭議的一個熱點。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正確評價戰前國際關係、深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東方馬其諾防線”為何土崩瓦解

烏蘇裏江邊的虎頭樞紐據點是日本關東軍精心設計並驅使1萬多名中國勞工耗時6年修築的堅固要塞,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

1945年8月8日22時50分,蘇聯向日本宣戰。8月9日0時,蘇地麵部隊在對日作戰最高司令官華西列夫斯基的指揮下從三個方向向關東軍展開了猛烈進攻,同時空軍對中國東北的主要城市和日軍的主要防禦設施實施了大規模的空襲,空降部隊則在長春、沈陽等城市實施機降,像一把尖刀插向了日軍的腹部。日本關東軍被分割成數塊,南北不能相顧。

在隨後的戰鬥中,日本關東軍大多一戰即潰,但在一些局部戰鬥中,日軍仍負隅頑抗,其中尤以虎頭要塞之戰最為激烈。當時有1900餘名日軍在此堅守。蘇軍久攻不下,便改換戰術,先用訓練有素的哥薩克狙擊手封鎖日軍的火力點,在控製了要塞的洞口和通氣孔後,將汽油灌入地下工事,用燃燒彈點著,使不少日軍被燒死或窒息而死。蘇軍還將自動火炮開到要塞的坑道口邊,近距離用火炮直接對洞口內連續轟擊。最後,虎頭日本守軍除約70人逃跑外,其餘全部被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