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婚禮支持服務公司

婚禮支持服務公司的老板齊女士辭職前在單位做人事工作,因其“好管閑事”的性格,常成為單位和同學聚會的主辦人,甚至同事、朋友的婚禮也會找她幫忙。漸漸地,她就萌發了開一家“你結婚,我代辦”的婚禮支持服務公司的想法。

投資10萬元成立的這家婚禮支持服務公司“代辦”與結婚相關的一切事宜:家族間的意見溝通、婚禮會場的定製、禮服租賃以及蜜月規劃等。除了針對年輕新人不了解的禮俗、儀式以及硬件的場地、禮服等提供協助外,考慮到新人的緊張心情,也提供新人心理上的谘詢與支持,讓新人能以快樂、放鬆的心情,迎接人生重要時刻。

婚禮支持服務公司開業半年多時間,由於其全方位近似於“貼身秘書”的全程服務,受到新人的廣泛讚揚。而收費與一般婚慶公司相差無幾,保證在新人易接受的範圍內,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興趣。

62.“左撇店”別樣生財

2004年夏先生大專畢業後,便去省城找工作,但屢屢受挫,最後他饑不擇食才找了一份每月隻有600元工資的推銷奶製品工作,他很是不甘心。

有一天,他到一家大型超市推銷奶製品時,無意中聽到一位顧客抱怨說,我們這種“左撇子”買“左”手用品真難,就連這麼大的超市也買不到,如果在市裏能有一家專門為“左撇子”服務的商店,那該多好呀。

聽了這位顧客的話,夏先生忽然眼前一亮:在我的身邊不是也有不少“左撇子”嗎,他們不是也經常會為買不到“左撇子”用品而犯愁嗎,“左撇子”用品市場一定有“錢”途。

於是,他決定不再推銷奶製品,決定自己去創業!在辭去工作後,他便著手自己的左撇子生意。當他在省城繁華地段租下30平方米的小店後。卻讓他遇到了難題:哪裏才能購進“左撇子”商品呢?他決定到網上去查。沒想到竟有驚喜的發現,在國內果然有幾家生產“左撇子”用品的廠家。於是,他馬上便與對方取得了聯係,很快他便拿到了一些專門為左撇子設計的鼠標、轉盤電話、剪刀等“特種商品”,在經過3個月的緊張籌備後,2005年8月1日,夏先生的“強強左撇子方便店”終於在歡快的鑼鼓聲中順利開業了。“強強左撇子方便店”剛一開張,馬上便引起了轟動。每天進來購物或看稀奇的人群,簡直要把方便店都要擠爆。光顧專賣店的多數是“左撇子”,但也不乏一些“右撇子”。一位做服裝生意的“右撇子”女老板不僅買了一個“左撇子鼠標”,而且還買了一個“左撇子鉛筆刀”,原來,她的兒子是“左撇子”。

可是在十餘天後,“強強左撇子方便店”的顧客便開始少了下來,怎麼回事?夏先生一征求顧客意見,原來,很多顧客反映主要還是他的“左撇子方便店”裏商品還不夠豐富,比如他的店裏沒有“左撇子”彈的吉他、“左撇子”用的削皮器等,這些都是他們向往已久的產品。於是,夏先生便根據顧客的意見,找到了一些樂器、五金生產廠家,請他們在生產右手產品的同時,也為“左撇子”製作一些同類產品。不料,這些廠家竟對“左撇子”用品一無所知。於是,他就耐著性子為他們講解“左撇子”用品的情況,以及市場前景多麼誘人。很快有3家廠家被他說動了心,他們先後開發了幾十種“左撇子”用品。因夏先生的“左撇子方便店”內“左撇子”商品如今比較全了,能滿足更多“左撇子”顧客的需求了。所以,他的生意便又漸漸火爆了起來。到2007年,2年左右的時間,夏先生便從“左撇子市場”賺到了6萬多元的純利潤。為了使更多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強強左撇子方便店”,打出自己的品牌,以更好地服務於“左撇子”,使自己從中“謀利”,2007年3月夏先生還專門請了幾位電腦“高手”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左撇子”網站。他在網上不僅推廣“左撇子”商品,同時還公布了熱線訂貨電話,沒想到網站一開,果然見效,隨後,便有很多“左撇子”通過網站,知道了熱線電話後,把電話打了過來,有了解情況的,有訂貨的,店內的出“貨”量開始每天比過去增加一倍,並仍呈現出上升趨勢。現如今,“強強左撇子方便店”每天的純收入都在300元以上,“左撇子生意”給他帶來了滾滾錢財。

63.“口哨”吹出新財富

邢女士從小就非常愛吹口哨。2005年她職業高中畢業後,便被安排在一家床上用品公司當工人,每天與刺繡打交道,不善於女紅,男孩子性格的她很是苦惱,當然,在下班後,當她吹起自己鍾愛的口哨,一天的不快便煙消雲散了。

2006年元宵節的那天,市裏在廣場舉行慶元宵活動,那天正趕上她輪休,於是,她也跑了去看,當一支由農民組成的鑼鼓隊上場後,他們精湛的表演,很快便博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看著鑼鼓隊的精彩表演,邢女士想:鑼鼓是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口哨不是也同樣如此嗎?別人成立鑼鼓進行表演會大受歡迎,我何不成立一支口哨隊進行商業表演,肯定也會受到歡迎,從而為自己尋找一條新的“發財”路呢?

想到就幹,第二天,邢女士便很快找到了幾個沒有工作幹得好姐妹,但姐妹們都心有顧忌,女孩子吹的什麼口哨,怕被人看笑話,經過她苦口婆心的勸導,終於姐妹們答應了她的請求。她決定真正大幹一場,於是,在床上用品公司辭職後,便把自己的“好姐妹口哨隊”很快成立了起來。在口哨隊成立後,她親自擔任“教頭”,開始訓練姐妹們吹口哨。訓練了一段時間後,邢女士便開始尋找自己的第一個客戶,正好市裏有一家大型商場搞開業慶典,於是,邢女士馬上找到了這家商場負責慶典事宜的經理,經過協商,經理答應了她的要求,在慶典當天,她的口哨隊上台表演5個節目,報酬500元。

慶典當天,按事先安排,當輪到她的“隊伍”上場時,邢女士便讓12個隊員齊刷刷地站成兩排,隨著她的手一揮,一陣陣清脆跳躍的口哨便整齊地從隊員們口中迸發了出來。一首節奏歡快的《恭喜發財》用口哨形式表現出來後,因耳目一新使人群中不時發出陣陣掌聲與喝彩。一時間商場門口人流如潮。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表演結束後,負責慶典的經理又額外獎勵了她300元。

這次成功的表演,為邢女士的“好姐妹口哨隊”贏得了好口碑,很快便有幾家新開業的酒店、品牌服裝店的老板找上了門,在經過幾場表演後,本地的幾家媒體記者便“慕名”前來采訪,很快她的“好姐妹口哨隊”便在當地聲名鵲起。主動找她的商家更多了,並且一些舉行婚禮的新人也開始找她們表演,圖個新鮮,熱鬧。

然而,口哨隊的演出多了,觀眾便出現了“審美疲勞”。2007年8月的一天,一家大酒樓搞周年慶典,因在請她們的同時,也請了舞龍隊去助陣,因此,她的“口哨隊”當天並不顯得很出“彩”。為了讓自己的“口哨隊”再放異彩。幾天後,邢女士便請來了民間藝人,教大家學扭秧歌,隊員可以邊吹口哨邊扭。當再次表演時,她的新招很快便得到了好評。

嚐到甜頭後,邢女士緊接著又出新招,讓隊員們邊吹口哨邊跳現代舞,邊吹口哨邊表演魔術……當然她的“口哨隊”出場費也一次次水漲船高。而生意也是越做越火。

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邢女士的“口哨隊”也由最初的12人擴大到了現在的22人,並且在她的帶領下先後參加大大小小不下300場演出,當然,也為她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如今,吹“口哨”便為她“吹”來幾十萬元財富,使她成了響當當的小富婆。

64.幫人辭職巧發財

張先生大學畢業後,因專業不是很對口,他先後在幾個企業打過工,但都是沒幹多久就辭了職。雖說,在幾年中,隨著辭職次數的增加,他學到了一定的辭職經驗,但沒有真正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份對口固定工作,他又感到很是苦惱。

一天,又是他“勝利”辭職的一個日子,感到很是無聊又苦悶的他去找自己遠在外地的朋友去玩,好放鬆一下自己的心情。那個朋友是劉先生,當時正在一家小影樓做首席攝影師,他的朋友想跳槽到外地另一家規模較大的知名影樓去做攝影師,可是該小影樓正是缺人之際,影樓老板一直不同意。張先生說:“你與老板鬥氣似的每天混日子,不是個辦法,這樣不僅對你辭職起不到好作用,而且還會影響到你的個人聲譽,一旦你走出去,即使去了另一家知名影樓你也不會有好日子過,現在你要想輕鬆辭職,隻有一條路供你選擇,那就是更加勤奮地幹好辭職前的最後一個月。”

朋友劉先生覺得張先生說得在理,第二天,便一改此前吊兒郎當的工作作風,工作時十分的敬業。影樓老板終於被他感動了,不但沒有扣他的工資,就連違約保證金也全部退給了他,並且最後老板還親自擺了一桌酒席,為他餞行。為此,劉先生對張先生佩服得五體投地,高興得一個勁地叫他“辭職專家”。

沒有想到,劉先生一個勁喊“辭職專家”,卻一下激發了張先生的創業靈感。他想,在日常生活中,辭職這種事實在是太普遍了,可是很多人都把辭職看得簡單化了,在辭職時不注意技巧和方法,結果落下很多遺憾和尷尬,有如此需求,我何不專門做辭職顧問,教那些不知道如何麵對辭職問題的人呢?

回到住地後,張先生說幹就幹,很快便去當地媒體做了廣告,第二天,便有人跟他取得聯係,讓他出謀劃策,因是他的第一單,所以,他免費為該顧客做了辭職指導,在他的指導下,很快,他的第一個“顧客”便順利辭了職,為了表示感謝,該“顧客”還為他送了一塊匾,上書:“辭職者福音”,隨後,跟他聯係的“顧客”越來越多,特別是經他指導後,成功的概率都非常高,他在當地的名氣也開始越來越響了,於是,找他指導怎樣辭職的人也更多了,他已經達到了平均每周會接到十幾單業務,即使按每單50元計算,每月他都會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為了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2007年新年這一天,張先生又開辟了一項“附加業務”——職業分析:幫顧客分析他是否適合從事目前的工作,分析他究竟辭職離開好還是留下好。這本是張先生針對有意辭職的人開展的一項附加業務,沒想到後來許多不打算辭職的人也上門請他分析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光此一項,每月就可以為張先生帶來五六百元的“額外收入”。到現在,張先生每月的收入都能達到3000元以上。“辭職顧問”使他在幫助別人辭職時讓自己發了財,並且終於滿足了自己的心願,讓自己找到了一份對口的工作。

65.廢木條變“金相框”

一次偶然的機會,聶先生在浙江省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發現製作相框的工藝比較簡單,產品需求量大。他憑借台前縣林木加工業發達、廢木條原料充足的優勢,聘請技術人員,尋找銷路,轉眼間從一個製造半成品的小作坊發展成為擁有60多人的木條加工廠,產品遠銷北京、天津等地。目前,台前縣擁有相框製作專業戶200多戶,帶動了數千名農村婦女從廢木料裏“淘金”。

66.古董織襪機帶來滾滾財源

顧先生是諸暨一家紡機公司的老板,非常喜歡收藏各種古董襪機,他的車間已有50多台老式襪機,最老的3台機器生產於1823年左右。如今,這些老古董襪機生產出來的特種襪子在歐洲供不應求。

這幾年歐洲時尚圈複古風流行,他的襪子根本不愁銷路。其中最便宜的襪子也要賣2歐元,其利潤是普通襪子的10倍。而給歐洲奢侈品牌做的特種襪子,一雙粗紡線襪能賣到上百歐元。

67.動動刀子就賺錢

在人們的傳統概念中,所謂印章,除了單位公章就是人名印章。但時下有人開動腦筋,對這一再普通不過的物品另行“改造”,使小小玩意兒煥發出了全新商機。

人人都知道印章,人人都使用印章,這毫不稀奇。單位公章、人名私章,在大家的思維定式中,這是再尋常不過的小玩意。不過,就是這麼一件普通物品,經有心人稍加創意,現又開始大行其道,創造出了新商機。

當年,還在南京某印章公司任研發員的小蔣,偶然上網發現“人像印章”這個新名詞。印章能印出效果類似照片的人物畫?帶著這一疑問,他前往深圳某印章公司一探究竟。其後得知,目前國內製作卡通印章的技術已經成功,但真人像卻還不能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