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加工“樹葉照”絕妙生財道

四川省青年陳先生從小酷愛攝影。他高考落榜後到縣城一影樓當起了攝影師。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一張大報的休閑版上看到了一篇“請你試做一張別致的樹葉照片”的文章。他當即就按照文章中介紹的方法,用照片底片和樹葉為材料,進行一係列處理,果真把底片上的影像清晰地托印固定到了樹葉上,製成了一張張異常別致而珍貴的樹葉照片。

陳先生看到了小小“樹葉照”對少男少女們的巨大魔力,又雇請了幾名待業人員到校園周圍招攬承接業務,生意出乎意料地火爆,日均加工量超過120枚,最多一天多達300枚,而每張樹葉照成本不到0.5元,製作加工費至少5元以上。

42.一個好點子,小店現商機

劉女士下崗後,在縣城開了家小吃店,主要經營米粉。由於她賣的米粉質量好、分量足,因而生意極好。

生意雖好,可是經營利潤卻很低,原因是顧客吃素粉的多,要菜粉的少,素粉利潤低而菜粉利潤高,小店的利潤自然上不去。

小吃店的常客蒙某是位文化商人,他發現劉女士在賣米粉時總是問顧客:“要什麼粉?”而顧客的回答多是要素粉。於是,他建議劉女士多做幾種“澆頭”。要有牛肉的、豬肉的、叉燒的、豬腳的……不要問顧客要什麼粉,而改問要什麼菜。劉女士按他的建議去做了,結果大多數顧客在她“要什麼菜”的征詢聲中選擇了自己所需的菜粉。這樣一來,小吃店的產銷量同以前一樣,但利潤卻提高了許多,從此,劉女士整天忙得樂嗬嗬的。

43.巧變麵粉發家致富

高女士原是一家食品企業的工作人員,長期以來對食品開發研究情有獨鍾,由於市場經濟的原因,她所在的企業也瀕臨危機,無奈之下也成了下崗就業大軍中的一員。下崗後,高女士並沒有消極放棄,而是憑著她在食品企業長期摸爬滾打中學到的本領,研製生產出幾個品種的產品,為飯館、餐館、糧油門市、中小型超市搞起了配送。經過幾年的經營,高女士也小有成就。

近年來,由於小麥的單產總產年年提高,一般農戶家藏萬斤小麥已屬平常,但銷售價格卻不盡如人意,每公斤1元錢都很難出手。而目前市場上除各種方便麵、麵條、糕點、麵包外,尚無其他品種,而且這些產品都采用的是傳統的加工方式,沒有新穎性、獨創性,市場已趨飽和。怎樣利用小麥麵粉來加工新型多樣產品,既物美價廉、營養豐富,又在市場上獨具一格、為一般人接受?這是一個很值得開拓的市場,高女士迅速地捕捉到這一機會。她將現有生意交給有關人員打理,自己悉心研究起小麥麵粉新型產品的加工。在工程師的幫助下,經過反複試製、改進,高女士終於研製成了一種多功能麵食機,它不僅能生產海螺、貝殼、燈籠、鍋巴、花生殼、銀耳等眾多仿真小食品,還可生產意大利風味空心麵條、螺旋通心粉、山西刀削麵、雞蛋龍須麵、河南燴麵、蘭州拉麵、銀耳麵、貝殼麵等多種風味麵條。不僅小麥麵粉可使用,還能使用玉米雜糧粉、澱粉、大米粉等各種麵粉。

經有關專家及食品行業人士評定,該機的新穎性、實用性在目前小麥麵粉加工機械市場方麵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她已依靠山東濟南科創電研究所對該機進行定型生產,並已批量投放市場。

44.鵝卵石裏“揀金礦”

南京鵝卵石經營戶胡先生近日又接到了美國一石材公司發來的價值30萬元人民幣的訂單,而他前不久接下的最大一筆外銷訂單價值達60多萬元人民幣。如今,毫不起眼的鵝卵石已成了當地農民賺錢的又一新渠道。

胡先生做鵝卵石生意已經幾年了,現在他又買了10畝地,招收了20多個工人,辦起了私營企業。訂單範圍除了國內很多城市的園林部門外,還吸引了不少國外園林部門。那麼,鵝卵石“值錢”在何處呢?胡先生解釋,把從鵝卵石中挑選出的石頭按照規格、顏色分門別類。白色小顆粒賣給電廠、水廠做過濾料石,這已由有關部門論證過其環保性了;大圓石則賣給陶瓷廠造陶瓷;彩石頭經拋光、打蠟、包裝後身價陡增,遠銷到東南亞、美國等國際市場。

45.開手機電影吧月入3萬元

手機電影吧,就是將電影轉換為可以在手機上看的格式,然後將這些電影賣給消費者的場合。大學生蘇女士是個標準的電影發燒友,為解決因為工作忙碌而無暇光顧片子院、租盤不輕易租到最新電影等問題,她的手機電影吧正式開張了點卡服務。

為了吸引顧客前來,她把每部影片的價格壓得很低,每複製一部cye影片為3元,辦理月卡、複製20部為50元。除此之外,蘇女士還通過正規渠道批量購買正版電影盤,不僅使自己占有最新、最全的電影,而且下降了購置本錢,她還升級了電腦的硬盤,用來存儲更多的經典電影。此外,她還與婚慶公司協作,將婚慶視頻也壓縮成手機電影,並設有SD卡配套影片出租、銷售等業務。

46.普通女工變身紙巾女王

王女士原是吉林省的一名國企職工。1995年,王女士將家裏全部積蓄5000元存折作為抵押,從一家紙巾廠提出第一批貨,決定搞推銷。當時,餐飲店大多還使用膨化紙,講究的餐巾紙還沒獲得人們認可,王女士每天走20家飯店,可推銷總是吃閉門羹。屢敗屢戰後,她最終把一家知名飯店整成了自己的客戶。1997年,王女士脫離了那家紙巾廠,另找了兩家同意合作生產餐巾紙的紙製品廠,由她負責產品銷售。王女士完成了銷售量,廠家給了她兩台做餐巾紙的機器作為獎勵。王女士便生產和銷售兩手一起抓,這一下,真賺了不少錢,餐巾紙賣遍了長春、沈陽和哈爾濱。如今做了長春樂口爾紙製品公司老總的王女士,眾望所歸地榮獲了“東北紙王”的美譽。

47.商用地圖巧賺錢

在廣州工作的文先生有一天迷路了,他就近找到一家很有名的賓館,借了張地圖想搞清自己所處的位置,可這家有名的賓館卻在地圖上找不到。於是文先生想到製作一張地圖,把全市所有的商業機構都標上,讓他們出讚助費。

文先生做了一個方案,第一個找到當初迷路時在地圖上找不到的那家賓館。經理對他的方案很感興趣,願意出1500元錢把自己賓館的名稱和形象標誌標在地圖上。看到這個方案可行,文先生便把幾個大學同學召集在一起做業務,每天能攬下7000~10000元的業務。半年的奔波之後,他賺了30多萬元。

48.以貨換貨藏商機

2004年5月,30歲的湖南長沙人劉先生在北京的餐廳麵臨拆遷,他準備將餐館所有設施低價變賣。他首先找到舊貨商店,對方隻願意出400元。劉先生覺得不值。推銷中,他得知一家餐廳要西餐廚具,而另一家小型西餐廳要改中餐廳,願以西餐廚具來換他的中餐廚具。於是,劉先生換回了那套小型西餐廚具,並以1.2萬元的價格賣給了那家要西餐廚具的餐廳。

意外的收獲讓劉先生發現了一個商機:北京企業林立,外來人口眾多,流動性大,各企業、個人積壓或者用不上的東西肯定不少,把那些東西介紹給需要的人,促成雙方“以貨換貨”,自己收取一定的傭金,不是一條新的生意門路嗎?劉先生印製了上千份調查表,表格內容有企業名稱、積壓的產品種類、要求換取的商品名稱和聯係方式,再把易貨互需的企業配成對子,並約在一起進行談判。他按雙方成交貨物成本總量的5%~8%進行提成。

到2004年底,劉先生平均每三天就能做成一筆生意。到2005年底,他的收入達到了50萬元。

49.寵物標本發大財

為了滿足那些想把寵物長久留在身邊的人的願望,成都一位女孩開設了一家專門製作寵物標本的工作室。這個想法源自她在寵物醫院實習的那段經曆。從醫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寵物醫院實習後,她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失去寵物的主人,因為心愛的貓貓狗狗將永遠離開自己而傷心落淚。有的很不忍心就這麼把“寶貝”處理掉,但又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把它們留在身邊。於是她萌發了將寵物製作成標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