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蒸饅頭“蒸”出百萬資產

趙女士下崗後,發現上班族回家時,許多人都順便在路上買些饅頭、大餅,由於生活節奏太快,自己動手做主食的人越來越少,可是,賣主食的商販多是小作坊,不僅品種少,衛生質量也沒保證。瞅準了這條路子,趙女士東挪西借湊了15萬元錢,買來一套生產設備,花3000元錢租下4間舊磚房,聘請了幾名下崗工友,辦起了一個饅頭加工廠。

一個女人辦企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買麵粉、蒸饅頭、找銷售點,趙女士每天不到4點鍾起床,一直要幹到晚上8點多,3頓飯都是在車間裏吃,幹一天下來,她累得腰酸腿疼,巴不得趕快躺下休息。趙女士說:“老一輩人把飲食業叫做‘勤行’,幹了幾年下來,我算是真正領會了這個叫法的含義。”

憑著口感好、分量足、價格低,趙女士的饅頭銷售攤點在當地大街小巷擺得越來越多,成了搶手貨,開業頭一年就實現利潤4萬多元。在蒸饅頭、賣饅頭的同時,趙女士還根據居民的需要不斷增加品種,先後增加了擰花卷、夾心卷、糖三角、黑米饃等多種產品,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紅火。到目前,趙女士經營的力源饅頭廠建築麵積已擴大到1200平方米,總資產超過100萬元,吸納了12名下崗失業人員就業。

34.種盆栽香草年賺8萬元

河南省的陳先生從一家窯廠訂購了1萬隻花盆,準備用來栽培珍稀觀賞植物供應市場。

沒想到窯廠拖到初夏才發貨,使他的栽植計劃落了空。後來,他從報刊上了解到,香草作為天然香料,已俏銷國內外市場。人們用香草來香化居室、衣料、身體,也可以用它填充香囊、睡枕以及鞋墊,某些香草品種還具有逐蚊蠅驅蟲蚊的神奇妙用,被稱之為四季飄香無公害的“天然香水瓶”。書中還提到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這個市場將會越來越大。

陳先生靈機一動,何不將這些花盆用來栽植香草供應市場,興許能賣個好價錢。於是,他購進了熏衣草、香水草、檸檬羅勒等多種香草的種子,播在花盆裏,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管理,一盆盆香草出落得亭亭玉立,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十分招人喜歡。他送到集市上出售,果然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購買,僅半個多月的時間,1萬盆香草便銷售一空,每盆賣到10~15元。最後一算賬,淨賺8萬多元。

35.巧用“兩廢”一年創收1萬多元

一年秋天,安徽省的李先生、陳先生看到一些人家把脫粒後的玉米芯丟在房前屋後,村前又有一座拋棄多年的舊磚窯,便靈機一動:何不利用這“兩廢”,栽培蘑菇生金呢。玉米芯是生產蘑菇的好原料,舊窯室當菇房,不僅可省去搭建菇房的成本,而且它冬暖夏涼,是栽培蘑菇的好地方。於是兩青年到外地學習栽培技術,此後每年都在舊磚窯裏栽培蘑菇,使玉米芯變成了寶。年創收1萬多元,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36.麥稈吸管有錢可賺

麥收時節,老李卻不急不忙,用鐮刀慢慢地割。眼看著人家的麥子都進倉了,老李家的麥捆才上場。麥子上場後,老李不急著打碾,卻用剪刀剪下麥穗兒。老李把那剪得齊刷刷的麥稈管兒包紮好,用自行車馱著往城裏送,城裏做冷飲的、做酸奶的每天都要很多的吸管,老李將麥稈管兒以很優惠的價格賣給冷飲店,沒想到這麥管兒很受歡迎。老李剪了一個月,往城裏送了30天,等打碾完麥穗兒一算,賣麥稈管兒的錢遠遠超過了麥子的收入。

37.小青菜一年賺10萬

江蘇省農民吳先生,帶著當地小青菜能否北銷這個問題,到北京、天津等地作了一番調研。在北京的主要菜市場,特色農產品占六成以上。從山東運去的蔬菜也多姓“特”,生長在鹽城的普通小青菜在市場上很難見到。然而,在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上,半天就有6個批發商詢問是否有南方小青菜批發。

在天津的蔬菜市場上,同樣存在著小青菜難買的問題。吳先生敏銳地發覺,本地小青菜在京津可能有市場。去年僅新興鎮就有120餘個瓦木工到京津兩地從事建築和裝潢,吃慣了家鄉小青菜的這些工人,為小青菜銷售提供了潛在的市場。如按一人每天消費0.25公斤計,新興鎮的農民工就要消費30公斤。

據北京媒體公布的南方農民進京打工的數字推算,僅北京一地每天至少要消耗掉40~50萬公斤小青菜。隨著南方人在京津等地暫住人數的逐年增多,北方人許多飲食習慣也跟著起了變化,以小青菜為主的蔬菜水餃已有了很大的市場份額,香菇炒青菜也成了許多飯店的特色菜。

新興鎮靠近204國道和寧靖鹽高速公路,公路運輸12~14小時就可到達京津市場。

眾多優勢育“優市”。吳先生認定小青菜會走俏京津市場,便大膽地開始了經營小青菜活動。目前新興鎮小青菜種植麵積有2000多畝,通過宣傳發動,和農民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可擴展到4000畝,年產500萬公斤。

38.田裏廢物半年賺7萬

小劉是雲南昆明市郊區一位農民,種了幾十年地,每次收獲完莊稼,他和大家一樣把秸稈、玉米芯、稻草、麥稈等燒掉。

2002年5月的一天,小劉得知這些廢料可製成澱粉,手工小規模生產隻要用家裏的刀、鍋、篩、桶、布袋即可,不用花錢買設備。小劉認定這是個很好的致富項目,於是他到雲南農業大學學會了加工技術,並找來1噸廢料試產。果然,按照規範的操作方法,小劉生產出澱粉500多公斤,賣給附近的飼料廠,一下子賺了600多元。見雜誌介紹的項目可行,小劉花了800多元買來二手零部件組裝出粉碎機、高壓蒸鍋、烘幹機,一家人幹起澱粉加工,半年時間就賺了7萬多。

鎮政府聞訊,認為小劉的做法解決了困擾他們多年的農民焚燒秸稈問題,既保護了環境,還變廢為寶,增加農民收入,所以大力支持他辦澱粉廠。由於小劉生產的澱粉物美價廉,很多飲料廠、食品糕點廠、釀造廠都來要貨,澱粉加工生意紅火。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小劉還與省內外70多戶農民建立了聯營關係:他們就地加工初級澱粉,然後交給小劉深加工,這樣,雙方都能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好的收益。秸稈、稻草、麥稈這些廢物,經過深加工,僅半年時間,小劉就賺了7萬元。

39.一口大鍋年掙萬餘

當年54歲的江蘇省農民王女士,有一次去菜場看見有人加工鴨子脫毛,加工費1元。回到家裏便想:鴨子脫毛費1元,鴨毛還值1元,實際上殺隻鴨子的收入為2元。於是她產生了試一試的想法。先是買了一隻大鍋、兩隻缸和一台脫毛機,爾後又砌了爐灶,總共投入1300多元,就這樣,家禽宰殺加工點便開張了,第一天的收入達到了20多元。一年下來粗粗算了算,竟有八九千元。現在,她除了脫毛加工,還經營光鵝光鴨,生意紅紅火火,越做越大。

40.下鄉照相巧生財

河北省青年農民蔡先生從小就愛好攝影,以前把照相當作業餘愛好的他開始依靠這門技術下鄉照相,有了不錯的收入。

隨著縣城、鄉鎮等影樓行業不斷發展,老百姓照相從整體上感覺既方便又規範了。但是農村高齡老人、傷殘農民以及不便行動的嬰幼兒等人更需要照片。當貧困戶辦低保、殘疾人換證,傷殘軍烈屬領優撫金、孩子過滿月時,他們迫切一些服務型攝影師來農村進行上門服務。蔡先生正是抓住了這一商機,又投資4000多元購買了一台電腦和一架數碼相機,專職幹起了下鄉照相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