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到2003年的4年時間裏,伍先生批發水果純賺百餘萬元。

26.蘿卜幹賣出甲魚價

蘿卜幹是蕭山特產,非常便宜,隻需幾毛錢一斤,可“老胡子”、“紫香”蘿卜幹卻出了奇跡,一公斤蘿卜幹賣到了158元,遠遠超過了同期甲魚的價格。

創造這個神話的,就是杭州紫香食品集團公司的董事長單先生。

當年,32歲的單先生曾在上海做“包工頭”。建築工地邊上的一家生意紅火的炒貨加工廠引起了他的注意:香噴噴的葵花子、西瓜子、小核桃引來上海人排隊購買。單先生受到了啟發:家鄉的農村不是都出這些農產品嗎?何不回家弄個炒貨廠?就這樣,單先生在家鄉開起了炒貨廠。

幾年下來,他的炒葵花子、西瓜子、小核桃不僅在當地占領了市場,還香飄上海灘,成為上海市民青睞的休閑食品。

不滿足於現狀的單先生又動起了腦筋:自己炒貨已有那麼大的市場網絡,應該充分利用起來,把農民種的蘿卜、蔬菜加工成優質產品,通過自己的銷售網絡推廣到大城市去,這樣既可以解決農產品的出路,又可以擴大農產品的市場、提高產品的檔次,還可以讓農民增收。

1998年,單先生再次拿出了自己的積蓄,成立了杭州紫香食品公司,產品由原來的炒貨擴大到了蔬菜係列。幾十個品種同時投放市場後,產生了良好的連鎖效益,當年產值就超過2000餘萬。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當地的農民笑了。

單先生又在農產品的深加工上做起了文章。他改革了產品的製作工藝,強化了包裝手段。那種賣出甲魚價的蘿卜幹,就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配製,不僅味道甘醇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回味清香無窮。同時,產品還進行了精美的包裝,使這一食品不僅能自己吃,還能當做精美禮品饋贈親朋。

27.“熏”出來的財富

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歡吃熏腸,但熏製好的成品一般人難以鑒別好壞,很多市民對市場上出售的熏製品心存疑慮,於是有人為求心安,情願麻煩點,自行加工。但“熏製”這道工序是一件頭痛的事。做過賣肉生意的王先生聽到居民的抱怨後心想:如果自己到城郊租一間民房,把肉按他們的需求熏製成臘貨,適當收取加工費,不是一條新財路麼?

於是,他取出幾年來做小生意攢下的一點積蓄,到城郊向農民租一間房子做場地,買了幾十個油桶改裝成熏具,然後到商場買來種種醃製臘貨的香料,備齊熏肉用的鋸木渣、鬆柏枝、橘子皮等原料。一切準備就緒後,他便買來幾張紅紙,托人寫了海報貼到各住宅小區的大門口,不久陸陸續續有人找他熏臘肉香腸或牛肉幹,經人們口口相傳,生意十分火爆。

28.手工麵包花日進鬥金

石女士是東北人,起先在家鄉做可口可樂等飲料生意,開麵包花店是偶然的機遇。一次,她通過朋友認識了一個會做這種花的日本人,跟其在上海專心學了一個月。其實,麵包花並不是用麵包做的,而是采用透明色的進口麵包泥。她認為這是一條賺錢的新鮮路子。

2002年10月,石女士帶著16萬元資金,在北京開店創業。可是,兩年中,生意都不怎麼看好,因為對這種新生事物,人們還未認同。直到2004年,生意才出現了峰回路轉,她的店門被越來越多的顧客推開。對製作麵包花,石女士堅信一條,“隻要把花做好了,自然會有人買。”走進石女士的小店,好比走進一個園藝天地,有荷花、百合、梅花、櫻花、鬱金香等上百種花卉,最多的要屬蘭花。

用麵包花做的這些花兒其實工藝並不難。除了技術手法,最離不開的是工具和模具,工具主要有尖滾棒和圓滾棒兩種。模具方麵,一般一種模具可做六種花。做麵包花的步驟其實很簡單,先把泥搓一下,然後放到塑料泥上,用紙蓋上,再擀平,用模具壓一下,使麵包泥呈現出花朵的形狀,最後把花蕊裝上去,就成了一朵完整的花。石女士的手工麵包花目前在北京獨此一家,漸漸受到四方顧客的追捧。除去各項花銷,每月能有4萬元左右的純利。

29.賣泥巴一年獲利超10萬

四川省農民趙先生發現城裏人愛種花養草,但是賣花土的很少,於是加工袋裝腐葉土銷售,結果50公斤泥巴變成80元錢。第二次他裝了500袋土,並將用營養土種的花草與一般土種的放在一起對比宣傳,500袋土3小時被一搶而光,獲利300多元。

村裏人見泥巴賺錢,一哄而上,縣城到處是賣花土的。他立即著手想辦法提高花土的科技含量和檔次,訂了《中國花卉報》、《農家致富》等報刊,鑽研花卉學、土壤學有關知識,研製出了用自然土加營養劑、生長劑、保鮮劑、防病蟲劑組成的“四合一營養土”,產品十分好銷,趙先生給用戶留售用卡作保證,如若不能做到花鮮、葉茂、果碩,全額退款。結果每公斤僅0.2~0.3元的花土可賣1~2元。

為了保證自己產品的特色,趙先生開發出係列產品5個,並注冊“憨哥花卉土”商標,在全國各地設點營銷,加上轉讓技術,2002年獲利10.8萬元,前後共獲利20多萬元。

30.打工妹發“蒼蠅財”

河北省的靳女士,在一家蒼蠅養殖場打工,掌握了技術後,投資3000元引進了這個項目。蒼蠅在無菌環境下培育繁殖出來,生產出的蛆芽烘幹後可作為高級營養品和高級化妝品的添加劑,下腳料可以用來喂豬。

為了使蒼蠅的養殖效益更上一個台階,靳女士獨創了一套無菌蠅蛆高效籠養技術,還從南京某大學引進了蛆殼幾丁質提取技術,養殖效益翻了一倍。經過3年的發展,僅生產鮮蛆一項,年收入就在5萬元以上。她先後在湖北、湖南等地創辦了10多家蒼蠅養殖聯合體。還創辦了“中國蒼蠅網”這個全國第一家關於蒼蠅的專業網站。

31.柴火“生”金

菜樹作為高寒地區的特有樹種之一,平日裏默默無聞地生長在溝岔之中,經常被農民砍下樹枝做飯取暖當柴燒。

當年,內蒙古的幾位農民得知菜樹木屑可用來培育香菇的信息後,便在鄉裏的幫助下,與河北省平泉縣香菇種植基地建立了聯係,並在基地人員的指導下將菜樹樹枝粉碎發酵,再配以少量白糖、石膏後,以1公斤木屑、4兩麥麩的比例分袋裝棚,調溫調濕,精心伺候。十幾天過去之後,素有“素中之葷”美譽並深受國外市場歡迎的優質香菇一茬接一茬“躥”到菇農眼前,產品遠銷到日本、韓國等地,外彙收入達到數10萬美元。

如今,村民王先生已成了當地的香菇“大王”。據他介紹,每袋原料平均產菇0.5公斤,其中一等菇、二等菇各占30%,而優質鮮菇的收購價格為每公斤30元,隻要栽培得法,農民無疑可以大賺一筆。開始栽培香菇的當年,三七地村就發展香菇6萬袋,現已增加到11萬袋。而王先生一人就栽培香菇3萬袋,僅此一項最低也可獲純收入6萬元。

32.牛糞養蚯蚓走出致富路

江蘇省青年沈先生身殘誌堅,他利用家鄉秸稈多的優勢養牛,然後用牛糞飼養3畝地蚯蚓,用蚯蚓喂養4畝稻田內的2萬隻牛蛙,當年獲純利4萬元。

如今,沈先生又在牛糞上玩出新花樣,他每天到河橋、龍山等山區鄉鎮收牛糞回家養蚯蚓,然後把蚯蚓一半自家喂牛蛙,一半出售給其他養殖戶,形成“秸稈養牛——牛糞養殖蚯蚓——蚯蚓養牛蛙——蚯蚓土出售種花”的良性循環,走出了一條成功致富路。天津一養殖戶與他簽訂了以每公斤7元價格長年收購蚯蚓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