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馬女士已經收購、養殖各種昆蟲5萬多公斤,獲利10萬餘元,靠養殖、收購昆蟲走出一條致富路。並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資租地,依法注冊成立了養殖園。

7.稻草枕木年產值700萬元

過去無人問津的廢稻草,竟然變成香餑餑,甚至發展成一項年產值達700萬元的新產業。湖北農民黃先生將稻草加工成草枕木,不僅用於本地鋼鐵運輸和物流行業,還遠銷吉林等省。

將稻草壓入機器後,機器會自動壓製成枕木形,再用鐵絲捆綁後,草枕木就製成了,生產過程隻需2~3分鍾。鋼鐵公司在運輸鋼板時需要枕木,過去使用木材,不僅價格貴,而且用完就丟棄,造成林木大量浪費。黃先生突發奇想,如果換成稻草呢?不僅防震、防滑性能好,而且節約資源。農村稻草往往當成廢料,紮成枕木不就是變廢為寶?

幾年前,黃先生收購一家包裝企業,設計開發出草枕木。起初,不少鋼鐵企業對此不屑一顧。幾經輾轉,黃先生聯係上一家物流企業老板,對方被黃先生的誠意打動,願意試一試,他一次購入8000多根草枕木,但提出一個苛刻條件——在鋼材全部安全運輸完成之後再給錢。

開業半年多,投入4萬元,沒看到一分錢收益。黃先生一咬牙,又拿出為結婚準備的2萬元錢,接下這筆業務。沒想到,通過這次成功嚐試,黃先生贏得多家物流企業的青睞。

創業10年多來,黃先生從小作坊發展成有10條生產線的大型加工廠,並成立3家分廠。他以每公斤0.2元的價格收購稻草,加工後以每根5~40元的價格銷售給鐵路運輸和物流企業。黃先生每年生產草枕木用草量7000噸左右,節約木材3萬立方米,將周邊上百個村的稻草變廢為寶。

8.廢物製花肥賺錢妙

四川省農業科技幹部陳先生,看到越來越多的城裏人喜歡種花養草,認為這是一大商機,便就地取材,利用玉米、油菜等植物秸稈和穀殼、樹葉、蔬菜下腳葉等廢棄物,混合裝窖發酵25天後,取出曬幹過篩,以此為基質,通過添加適量細泥土、河沙和骨粉及微量元素和抗病蟲劑等,開發配製了盆花培養土、催綠追肥丸、複合噴施寶、催花護花寶和插花保鮮寶等8個係列花肥。

這些花肥不但營養豐富,施用後花木枝繁葉茂,花豔葉綠,而且使用十分方便,埋植、噴施、澆淋均可,既無毒無害無異味,又價格十分低廉,極受城鄉種花居民歡迎。

目前,他的產品已為縣內外40多戶商家代銷,80多名下崗職工成為該產品“推銷員”。2002年他生產銷售花肥近40萬小袋,獲利達8萬多元。

9.送菜上門,賺信譽錢

城市人忙著賺錢,家庭成員簡單,沒有時間采購蔬菜調理自己的飲食生活,這種按主人要求送菜上門的服務,投入小,利潤不薄,操作性較強。

高先生到農產品批發市場找到一個菜販子老鄉,討教蔬菜配送的相關經驗,然後帶著10名員工,手持公司的宣傳單,在市區繁華街市派發傳單,上午10點,準時將客戶預訂的菜送到主人家中,為了趕點,高先生和員工淩晨兩點就要起床,先是到批發市場批菜,然後是整理、清洗、分類、打包,然後安排員工騎單車出發。

高先生更注重企業行為的規範:送菜上門超過客戶指定的時間,賠償菜金的20%;實行包退包換,退換的品種1小時內補齊;等等。良好的口碑和信譽,使公司快速發展進入前所未有的態勢。

10.網上賣雞籠年賺30萬

萬州下崗職工向女士靠製作雞籠、兔籠、鳥籠等,通過網絡尋找銷售渠道,一年就賺到30萬元。

向女士下崗後,就一直尋思著自己創業。她了解到,萬州很多農民用來關養動物的籠子需求量很大,但主要來源卻並非重慶本地,而是從成都和江浙一帶運過來,一個籠子賣到萬州當地要40元左右。

向女士意識到這是一個商機。隨後,向女士通過各種渠道籌資10萬元,從浙江引進一條雞籠、兔籠、鳥籠及各種鋼絲網生產線,辦起了萬州第一個專業禽籠生產廠,當年投產。

在生產初期,為開辟市場,向女士通過在專門的農業信息網上發布“提供鋼絲禽籠等各種鋼絲網”的供貨信息,沒想到不久之後就接到了訂單,湖北、四川、開縣等地的養殖大戶在網上留言或直接打電話來聯係訂貨。

11.出口牛肉網上售

王先生是河南省農民,販過豬,辦過玉器廠、造紙廠。1994年,他投資100餘萬元,經營黃牛屠宰、冷凍、保鮮業務。2002年,王先生經營的冷庫正式改名為肉製品有限公司,產品遠銷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地。後來,王先生在興農網上開辦了網頁,通過興農網做生意。新加坡老板李先生見到後,積極與王先生聯係,購買了5噸牛肉。目前這批牛肉通過國家商檢部門檢驗,順利到達新加坡。13.5萬美金從新加坡彙到王先生的賬戶上。李老板對中國的牛肉非常滿意,積極邀請王先生到新加坡,簽訂長期購銷合同。

12.網上賣臘肉賣出國

重慶市的胡女士在銷售城口老臘肉之前,在印刷廠當過5年工人,後開過名片印刷店、服裝店,幾年打拚下來,積蓄了一筆錢。2001年她與朋友合夥投了30萬元,辦了一家泡沫廠,因種種原因,僅一年多便幹不下去了。

之後胡女士又發現,芽苗菜生產成為新興蔬菜產業。2005年她跑到北京學習用無土栽培生產綠色芽苗菜,從一間50平方米的房間起家,一步步地把芽苗菜打進了重百、永輝超市的大門,現在還進入了各大賓館酒樓。

此次成功大大鼓舞了胡女士做市場的信心,但她還在尋找更好更大的市場。

2007年,胡女士結識了城口縣一家農業企業老總,她發現了對方經營的老臘肉和山野菜項目的市場前景。不過一開始,胡女士選擇的還是原來打市場的傳統的營銷思路。一到春節前,她就雇用20來號年輕人,到那些要采購年貨的單位、超市作推銷、跑團購。

後來,胡女士結識了一塊兒參加MBA學習的全球製造網老總,雙方商談之下,萌生了把城口老臘肉拿到網上直銷的想法。

經過一番籌備,城口老臘肉正式登上了全球製造網。胡女士與全球製造網攜手推出網上超市,城口的企業提供產品、胡女士提供貨源、全球製造網提供訂單,物流交給專業的物流企業。客戶隻需打開網頁,點擊鼠標,就可購買到正宗的城口臘肉。

“沒想到,居然足不出戶,來自深山的臘肉就賣到了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去了。”胡女士說,以前要把產品推銷出去,更多是靠“嘴”,現在借助網絡,靠鼠標,銷售效果遠超之前的人海戰術。

13.網上賣石頭

徐先生經營雨花石始於20世紀70年代。一次徐先生去南京雨花台遊玩,發現有人賣雨花石,回到村裏一說,不久就有村民進城時順帶些雨花石去賣,他們驚訝地發現,一枚雨花石竟能賣出一隻雞蛋的價錢,於是興致大增,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多。後來,村民從單一的經營雨花石發展到產量較大的五彩石、園林石,銷售地也拓展到蘇州、杭州、上海、無錫、廣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