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瓶梨”一隻賣50元

“酒瓶梨”,顧名思義就是裝在酒瓶裏的梨。它是浙江省農民周先生發明的。

以前,福建客商以每斤五六毛錢的價格收購慈溪梨後,打上“福建黃花梨”字樣的包裝箱,一“變臉”就能賣每斤1.5元左右。一樣的收成,不一樣的收益,曾經傷透了慈溪梨農的心。

如何能讓梨更值錢呢?一次,慈溪周巷鎮吉炎果蔬農場場主周先生在國外看到有人在出售一種裝在瓶子內的梨,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一隻瓶裝梨售價高達18美元。回來後,他就動起了試種的腦筋,去年終於獲成功。

藏在一個形似洗手液瓶內的梨,果形外觀看起來與普通梨沒有兩樣。透明的瓶子是用食品級聚丙烯材料製作而成的,梨樹花期結束10天後,就將這種瓶子套在梨上。梨采摘後,往瓶內灌裝上好的高粱酒,浸泡90天後就生產出“酒瓶梨”。由於密封程度好,其成熟期一般比普通梨要提前5天。而且,由於從剛“出生”開始就“躲”進了瓶子裏,完全隔斷了農藥及外部不利環境的影響,經有關部門檢測,“酒瓶梨”的農藥殘留量為零。是真正全綠色的產品。

2009年,周先生帶動周邊梨農一起種植的“酒瓶梨”收獲了2.8萬個。如今,“酒瓶梨”在市場上賣出了每個50元的“天價”,而且極為搶手。

2.種菜高手牆上發財

黑龍江的朱先生有著10多年的種菜經驗,一年秋天,老朱把房前20平方米的門房進行了改建,室內牆壁上安裝了暖氣。進入10月下旬後,他開始點爐取暖,然後,把白菜籽撒進調拌好的沙土中,用和泥的方法把菜籽和沙土攪勻抹上牆壁。為使室內光線充足,他安裝了一個200瓦的燈泡,當室內溫度保持在30℃以上,菜籽隻需3天就會發芽。根據菜苗生產情況,老朱每隔2天就用噴霧器噴1遍水,小白菜25天左右即可上市。從冬天到春天,老朱共種7次小白菜,每平方米平均一次產菜1.5公斤,7次共產菜10.5公斤,每公斤菜開價平均6元,每平方米收入達60元。

3.羊腸刮出致富路

羊腸在寧夏平羅縣曾是毫不起眼的,能吃的就被農民吃掉,不能吃的就被農民扔掉。但是現在,誰家剛宰完羊,馬上就會有人來收購羊腸,原因很簡單,羊腸是寶貝,刮羊腸可致富。

促進這一變化的是當地的農民。他們將收購來的羊腸一根根洗刮幹淨做成腸衣,刮下的腸內黏膜被加工成生物製品肝鈉素,二者全部訂購給外地客商,再由外地客商組織出口。在老戶村有10多家農戶從事腸衣加工,從事收購羊腸的農民有近百人,年產值相當可觀。

現在,人們選用食品都講究天然保健,精品腸衣包裝正迎合了這種需求。用腸衣包裝的香腸和臘腸色澤鮮亮、味道鮮美、便於攜帶、保質時間長,在日本、美國以及歐洲國家香腸等食品大都用精品腸衣包裝。腸衣也可用作手術縫合線,術後與人體組織愈合為一體,不必拆除。幹製的腸衣因具有拉力強、彈性好、韌度高、耐久用等特點還可以用來當羽毛球拍線。

該村每年加工的腸衣在50萬根以上,每根羊腸(長度30米左右)的收購價為8~10元,製成腸衣後售價20元以上,加工戶經濟收入相當可觀。

4.種山參賣價高

遼寧省的趙先生在園參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改種野山參,一年賺了50萬元。

趙先生是1987年開始種植園參的,當時每公斤園參參籽能賣上160餘元,1公斤的鮮品參也能賣上48元,還是很賺錢的。可是隨後幾年,園參鮮品價格一直在下滑,最低達到了每公斤3元錢,一年的畝產量才450公斤。而大蘿卜畝產量能達2000~2500公斤,用趙先生的話說,種園參的收益還趕不上種蘿卜了。

別人還繼續種植園參時,趙先生已經把目標轉向了野山參。他發現野山參行情不錯,於是在1997年種植十多畝山參。山參和園參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園參需要經過人工管理,而山參不用管理,不過成熟期要晚於園參,一般要6~10年,而且是時間越長的越值錢。從去年開始到現在,趙先生共賣掉了50多公斤的山參,價格每公斤800~1000元不等,僅參籽的產值就達到34萬元。

山參10年能長到25~40克,畝產100~150公斤,最低價格為每公斤600元。雖然產量上山參不如園參,但是價錢要高出園參很多倍。

5.土豆賣出蘋果價

在呼和浩特市,一次進城帶給土豆種植大戶王女士終生難忘的尷尬,也為她打開一扇財富大門。參加人代會時,同去的一個女性代表無意中指著自己的鞋讓王女士猜什麼價格。她壯著膽子說“最多100多元”,別人卻回答說1000多。王女士非常吃驚,她穿的鞋也就三五十塊錢,別人的鞋咋就這麼貴?對方說,這是名牌呀!

同樣是一雙鞋,是不是名牌,價格的差距怎麼這麼大呢?回家後那雙鞋帶來的刺激久久無法散去。思來想去,王女士看上了土豆。當地沒有啥資源,就是這個土豆還比較知名點,咱們農產品能不能打品牌?

2005年9月,別人還在等行情,王女士把自家的20多畝土豆全都挖了出來,拿紙包裝裝了箱子。當地一直都是以大麻袋包裝,從來沒有人把土豆包起來賣,土豆還能賣出蘋果的價?忍不住好奇的村民一打聽,差點笑掉大牙。王女士對村裏人說,我就想叫它賣個不便宜的價。

正當大家等著看她笑話時,王女士一意孤行地實施起了她的包裝計劃。王女士拿出1萬多元積蓄,首先注冊了商標,成立了公司,她定製了5000個包裝盒,把土豆按形狀、大小、顏色進行精選,5公斤裝成一箱。

在人們的不解中,王女士拉著箱裝土豆,往各個單位送,全部免費品嚐。免費送了400箱後,很多人紛紛找上門來。正是因為經過精選,土豆保證了口感,包裝土豆銷售3個月後,王女士把5000箱包裝土豆全部賣出,賺了2萬多元。

次年,她壯著膽子和農戶一下簽訂了1000畝共計1000噸土豆的收購合同,這數量相當於2005年的400倍,放在一起相當於幾座小山。由於包裝土豆成色好,口感好,王女士的生意越做越大,名聲越傳越遠。

就在北京奧運會召開的前一年,經過篩選,王女士的公司幸運地成為給奧運會送土豆的企業。次年,王女士又承包了5000畝土地種植土豆,土豆總產量將達到3000噸,可給她帶來300萬元的收入。

6.蝗蟲養殖賺大錢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馬女士,一個偶然的機會和朋友在酒店吃飯時,見到了經烹飪、油炸後的蝗蟲、豆蟲、甲殼蟲等,其身價不菲,使她大開眼界。她從酒店營養師口中了解到這些危害莊稼的蝗蟲為藥食兩用昆蟲,卵生,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其營養豐富、肉質鬆軟、鮮嫩味美如蝦,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昆蟲激素活性物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被人們稱為旱地蝦和陸地飛蝦。蝗蟲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還是治病良藥。蝗蟲單用或配伍使用能治療多種疾病,如破傷風、發熱、氣管炎和防止心腦血管疾病、抗癌等,常食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這些昆蟲不但暢銷國內水產市場,一些山東和南方等地的客商還將他們遠銷到韓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馬女士在農村長大,對這些百姓恨之入骨的害蟲再熟悉不過了,如果自己能從家鄉收購這些害人的昆蟲到城市去賣,既增加收入又變害為寶。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大,找她購買這些昆蟲的河北、山東客商也不斷增多,收購這些昆蟲的季節性很強,僅靠收購很難滿足市場需求,她決定邊收購、邊養殖。

於是,馬女士多次到石家莊和北京的農科部門請教養殖昆蟲的技術,可是專家告訴她研究養殖蝗蟲、豆蟲的方法國家一直沒有列入課題研究,後在有關專家的推薦下,她從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一次性購買了50多本關於介紹昆蟲養殖方麵的書籍,並對它們進行認真閱讀和研究。之後,她又多次到河北滄州和山東等地考察學習有關蝗蟲養殖技術。回家後,她用角鐵、木棍、竹竿、竹紗網,建了一個網棚,然後把高價購回來的種卵在網棚內進行試養,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利用拱棚養殖蝗蟲和豆蟲的技術已日漸成熟,自然溫度下可1年繁殖兩代(夏蝗和秋蝗)。馬女士在飼養蝗蟲和豆蟲時摸索出了一些經驗,蝗蟲主食小麥苗、玉米苗等單子葉植物或雜草,也可將切段泡濕後的玉米秸稈直接喂蝗蟲,有條件的也可用墨西哥玉米草或其他單子葉植物來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