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村裏成立了雨花石銷售聯合體,有的農民開采,有的農民挑選,有的農民專營銷售,許多農民家庭中還新增了電腦和傳真機,在互聯網上發布信息,通過傳真確認買賣合同。目前,這個村的400戶農民中有300戶從事雨花石的開采、加工和銷售,收入高的一年可達5萬元,少的也能賺到1萬元。雨花石已經成為這裏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14.“流動磨坊”巧掙錢

黑龍江農民龐先生,每天天不亮就駕著農用車馱著粉碎機,開始走村串戶掙錢了。

近年來,這個村周圍辦起了柳編、木材等20多個農產品加工廠,附近村民忙時務農,閑時在廠裏上班。以前,村民們粉碎飼料都要跑到固定磨坊,很耽誤工夫。龐先生瞅準了時機,投資5000餘元購置了粉碎機、農用車,每天走村串巷上門為村民服務。由於他活兒幹得好,人又實在,很受周圍村民的歡迎。僅每年的冬春兩季,他就能收入1萬多元。

15.“老外菜店”賺大錢

北京朝陽公園西門附近有一個叫做珍妮璐的小超市,招牌一點不顯眼,可進進出出的顧客大部分都是藍眼睛、高鼻梁的老外,讓人很好奇。

與周圍的居民一打聽,人人都知道這是個專門掙外國人錢的店。和店裏店外的老外一聊,幾乎人人都蹺起了大拇指——我喜歡那裏。進到店裏仔細一看,吃的、用的,許多新鮮玩意兒都是以前在超市沒見過的,上麵的說明是英文、法文、德文等各種外文,一個中國字兒都沒有。

這個天天和洋東西打交道的超市老板,不是什麼名牌大學的高材生,更不是什麼海歸,而是一位隻有初中文化的打工仔盧先生。

從擺地攤賣菜,到珍妮璐蔬菜連鎖店,再到如今在寸土寸金的京城繁華地段擁有的11家頗有模樣的小超市,盧先生用了10年時間。

16.“私房菜地圖”巧賺錢

幾年前,到北京一家酒店工作的河南張女士被分配一項任務:吃遍京城有名的餐館,協助廚師長創造出特色品牌菜。張女士每探完一家,就會把餐館的裝修風格、服務形式、菜名、口味、價格等記錄下來。見她對京城的私家菜館這麼熟,朋友提議她製作一份“私房菜地圖”,為大家導吃。

張女士將《北京市主城區劃分圖》作為“私房菜地圖”的藍本,幾個月後,她把京城178家頗具特色的私房菜館一一收錄,並將試印的1萬份“私房菜地圖”送進各大書店、車站和書報亭,僅20多天便銷售一空,加上廣告收入,共計盈利16.5萬元。張女士緊接著又印製了5萬份正式版的“私房菜地圖”,3個月後全部售完。現在,張女士每隔半年就把“私房菜地圖”更新一次,既能從賣地圖中獲取豐厚利潤,還可以賺餐館的廣告費。

17.大學生開餐館論斤賣菜

將6~8道葷素不同的菜放進餐車,由顧客自行選取,然後上秤稱,每兩收取8角錢,飯免費。雖然這個快餐店隻開張半年,但因為有特色,且適合學生的消費習慣與能力,在武漢工業職院已打響了名頭。

店主徐先生是該校機械工程係學生,一直對自主創業很感興趣,於是決定自己開店。經過一番準備,他的快餐店正式開張。他介紹,現在每天約300人次光顧,毛收入有1000元左右,除去租金、水電和人工費,每月能賺近萬元。

18.故事蛋糕

當年,南京的房女士開了間名為飄香怡雲的糕點店。開張後店裏的生意一直平平。一天,店裏來了一對中年夫婦,要求定做一個象棋蛋糕,送給在象棋大賽中獲得冠軍的兒子。當天晚上,房女士特地到文化用品商店買來一副象棋,一個人在店裏琢磨。經過一晚上的努力,終於做出了令那對夫婦滿意的象棋蛋糕。這筆偶然的生意啟發了房女士,她想:現在什麼都講個性,如果給每一個顧客量身定做獨一無二的蛋糕,說不定會給店裏的生意帶來起色呢。此後,每當顧客來店裏訂蛋糕時,房女士就耐心地問:“告訴我,你要送給什麼人,他和你是什麼關係,他有什麼愛好……”雖然顧客經常會被她弄得莫名其妙,但看到她根據自己講述的故事做出來的主題蛋糕時,都讚歎不已。

很快,“故事蛋糕”的名聲就傳開了,來訂蛋糕的人多了起來,房女士每月收入近萬元。

19.隻在晚上賣包子

網上發帖,送貨上門。某大學大二的男生小李利用業餘時間開了家包子鋪,專門為同學們提供夜宵。店鋪一開張就受到了大家的熱捧,1小時竟然能賣光2000個包子,一天的利潤就高達130多元。

學習工商管理的小李早就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他細心地觀察著身邊發生的一切,尋找可能顧此失彼商機。後來他發現,由於晚上課程很多,同學們下課回到寢室後都感到有些饑餓,而食堂此時早已關門,附近的小吃街距離比較遠,不少同學除了吃大鍋飯方便麵就是挨餓。

一天晚上,同寢室的一名同學感慨道:“此刻要是有個包子吃,該多幸福呀!”一句話讓小李產生了靈感:“為什麼不把夜宵直接送到寢室裏呢?幹脆選擇晚上賣包子!”

一開始,他晚上下課後就到附近小吃街購買包子,然後送貨到宿舍樓賣給想用夜宵的同學,一個月下來竟然賺到1500元。嚐到甜頭的小李決定不再當“二道販子”,而是和另外一名同班同學一起在附近租了一間店麵,開起了包子店。

他們所經營的包子分為醬肉、菜包、豆沙包等。為了讓包子更加暢銷,他在校園網上發帖子來推廣,顧客們回貼把自己所需包子的種類、送包子的時間等寫清楚,小李便會把客戶的資料一一記錄,晚上想吃包子的同學便可以等候美味的夜宵了。

除此之外,他還把包子店的電話號碼公布在了網上,大家隻需撥個電話,也可享受送貨上門服務。這種方便的訂夜宵方式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愛。

20.“湖南味道”走俏廣州

徐先生是湖南到廣州的打工仔,張先生是他的朋友。一天,兩個人坐在一起商量,覺得長期這樣打工下去不是個出路,同時看著周圍很多老鄉因為做生意,不大不小多少都發了點兒財,兩個人看著有點心動,就想自己也做點生意,但是兩個人都沒有多少本錢,做什麼好呢?想來想去,徐先生說,廣州有很多的湖南人,也有很多湘菜館,但是館子不是所有人都下得起的。像我們這樣的打工仔不必說,一天賺幾個錢還不夠吃飯,哪兒有錢下飯館?有些做生意的老鄉雖然手頭寬裕一些,但是偶爾下下館子沒有問題,經常下館子的話,可能也不太容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大多數時間還是得自己在家裏做飯吃。湖南人的口味比較特殊,做飯用的原材料也比較特殊,而且湖南人比較認死理兒,鄉土觀念較重,而廣州看不到專門經營湖南土特產的商店,如果我們做這一行,說不定會有錢賺。

兩個人說幹就幹,馬上進行市場調查,果然,除了在一些大小超市有些湖南來的零星雜貨外,廣州的大街小巷真的是看不見一家專門經營湖南土特產的商店。調查的結果讓兩個人大為興奮。不久,兩個人合夥投資10來萬元的湖南雜貨店在廣州大道南方日報社附近正式登場亮相,商店取名為“湖南味道”。兩個人雖然錢不多,但為了不讓人誤認為自己是隨時會飛掉的“野雞小店”,痛下決心花1萬元錢請廣州書畫界的名家李華白題寫了“湖南味道”四個字的招牌。招牌掛出來,厚重的墨跡果然讓人肅然起敬。

在徐先生和張先生的店裏,處處突出的都是“湖南味道”,所售貨物都是地道湘產自不必說,連員工都是非純正湖南人不用。走進店裏,觸耳一片“湘音”。湖南人愛嚼檳榔,不停嚼著檳榔的老板看見顧客進來,會問你要不要也來上一顆。幾乎沒有經過什麼曲折,徐先生和張先生的小店從第一個月就開始贏利,如今“湖南味道”在廣州的湖南老鄉中不說盡人皆知也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