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製造好的環境是父母的責任(2 / 2)

母親們周全的照顧,原本是為了給予孩子好的學習環境,沒想到反而造成孩子失去學習的吸引力及集中力。所以雖說為了讓孩子用功讀書,做父母的也不必如此犧牲。

2.自由放任出惡果

目前,“年輕的放蕩者”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個大問題。一群標榜放棄平凡生活及突破傳統,大約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他們整天在街上閑蕩,靠乞討食物度日,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每天光是迷迷糊糊地過日子。

我們認為在幼小時期被放任長大的孩子,和前述那些美國年輕人,彼此有相類似之處。這些孩子都是中產階級出身,在小學時成績也很好,但是上了高等學校之後就失去自信心,幾乎每一位都被中途退學,做什麼事也都缺乏幹勁,每天就這樣遊手好閑的度日。這種現象可以說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也可以說是父母采取自由放任的結果。

根據某一位心理學者的調查,在自由放任型的家庭中孩子智商會有年年下降的趨勢。在這種自由放任的教育之下,一旦遇到困難或危機,他們就會采取逃避的方式,如此一來便會逐漸喪失自信心,這都是智商低下的表征,所以說家庭的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智力的成長。

斯巴達式的教育方式,不采用自由放任型,而是采用均衡的教育,如此才能使孩子的智力有所增進。

3.過度溺愛出弱智兒

曾經看過這樣的漫畫,某個父親在辦公室正要吃飯時,拿起便當一看,菜和以往他所帶的不一樣,而且都是上等好菜,加上這個便當盒很小,因此父親想到一定拿了孩子的便當,這使他不禁感慨對孩子的優厚照顧。他想:現在真是孩子優先的社會,父親的威信掃地,孩子就像是家裏的國王似的。這或許是上一輩受過冷酷的戰爭生活之故,曾飽嚐生活艱苦的一麵,所以在各方麵都盡量地給予孩子優越的照顧,結果這種教育方式還是失敗了。

對於家庭內的“親子戰爭”,我們認為應該勸解。例如:即使在搶著看電視,父母親也不必完全依著孩子的意思,應該照著自己的意思,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在這場“親子戰爭”中,最後父母親必須采取主導方式結束戰爭,而透過“爭議”讓孩子知道並不是一切都可順利如願的。

在家庭中孩子如果太過於霸道,不管何時何地,他都會唯我獨尊,上了高年級也不知用功、不聽師長的話,因此成績一落千丈。由此可知,過度溺愛的確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4.過度保護出低能兒

在我們所熟知的人當中,有些父母親為了孩子,每周都會帶他去動物園或其他遊樂場所玩。孩子在關動物的欄柵前,往往都會佇足好久。對於孩子喜歡的事物,父母如果從旁協助、教導他,這樣的態度對於孩子的成長,豈不是很重要嗎?

孩子的思考力在不知不覺中增長,憑借的是引發他已有的興趣。以危險為理由,對於孩子過分地保護及幹涉,都會阻礙其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