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營經濟發展特征
(一)速度快,規模領域不斷擴展
從發展曆程看,民營經濟的發展速度較快(前文已述);民營企業的規模不斷地擴大,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一批有競爭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形成。隨著市場的開放程度的提高,市場準入程度的降低,民營企業的經營領域不斷地擴大,由原來的輕工業、商貿服務等領域逐漸向金融業、教育文化產業、公共事業等領域擴展,尤其是高科技領域,民營科技企業的數量不斷地增加,效益也在不斷地提高。
(二)政策方針對民營經濟的發展有直接影響
這裏的製度,特指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從這30年的發展曆程來看,當國家在製度和政策上給予民營經濟扶持時期,其發展又快又好。這30年,民營經濟由改革開放之前的“資本主義尾巴”的境地起步,到改革開放之初的“社會主義的附屬和補充”發展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獲得“與國有經濟平等競爭”的地位。民營經濟地位變遷反映了國家政策法規對民營經濟的扶持態度。如果沒有國家政策對民營經濟的扶持,民營經濟很難有今天的成就。國家政策的出台,幾乎每次都是在為民營經濟創造更大更廣的生存空間,消除其發展的障礙,提供其發展的動力。
(三)民營經濟發展呈現不平衡性
這種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地區分布不平衡。總體上看,民營經濟的發展東部快於中西部。在2001年底,東部12個省的民營經濟對GDP的貢獻已達到67%,其中,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五省民營經濟在GDP中的份額達75%,而同期西部十省市民營經濟對GDP的貢獻僅為26.8%。第二,行業發展不平衡。在市場開放程度高,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民營經濟一般發展較快,如農業(如花卉、養殖、觀光農業等)、服務業和絕大多數製造業,民營經濟呈現較強的競爭力。這些行業一般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民營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第三,產業分布不平衡。民營經濟在第一產業中所占比重較小,多集中在第二、第三產業。
(四)商會等中介組織悄然升起
商會等中介組織是市場體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說它們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市場經濟越發達,商會組織力量也就越強大。商會組織能把某一行業或某一地區的企業組織起來,實現資源共享,從而降低成本,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民營經濟與市場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商會等中介組織也在悄然出現。“商會可以承接一些政府做不到、做不好或不便去做的事,能辦成許多單個民營企業想辦而難以辦成的事,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起著代言、協調、自律、服務、監督、維權、整合、引導等方麵的特殊作用,商會可以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
(五)民營經濟向產業化方向發展,“板塊特色經濟”效益突顯
如在溫州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一鄉一產品”、“一鎮一產業”的模式,這樣有利於形成產業優勢,增強民營企業的抗風險的能力;克服民營企業各自為戰,分散經營的弊端,容易使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形成規模化經營,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從而能夠促進民營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在民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引導民營經濟關注產品的上下鏈,向下向上延伸,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地區產業特色經濟的發展。
當然,民營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管理方式老化(家族管理觀念過強)、企業文化建設不足等自身存在的問題;另外還有在市場平等競爭方麵,民營經濟仍然受到些許歧視,壁壘多,等等。隨著民營經濟的向前發展,國家政策方針的進一步完善,這些問題都將得到很好的解決。但,回顧改革開放這30年,我們更應看到,民營經濟的力量是逐步壯大的,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地位是逐步提升的。這些都向世人證明了民營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合理性。從民營經濟現有的發展實力、發展態勢以及發展環境來看,民營經濟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今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