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分析下麵幾組數字,1983年,個體工商戶與從業人員數為590.1萬戶和746.5萬人。到1988年底,個體工商戶的戶數和從業人數分別為1453萬戶和05萬人。但1989年,這兩項數字分別下降了14.15%和15.8%。而到1991年年底,個體工商戶的戶數和從業人數與1988年相比,仍減少35.9萬戶和47萬人。1990年6月底私營企業僅有8.8萬戶。到1991年年底,私營企業為10.8萬戶,投資者24.14萬人,雇傭工人159.8萬人(戶均雇工14.8人),注冊資本金總額11689萬元(戶均注冊資本114萬元)。另外,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表現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1983年鄉鎮企業數為134.64萬,就業工人達到34.64萬人;1985年此數為1222.45萬,就業工人為6979.03萬人;1987年鄉鎮企業數達到1750.1萬,就業工人為8805.17。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民營經濟在短暫的徘徊之後,繼續向前發展。

(三)民營經濟整體崛起(1992—2002.10)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解決了姓“資”姓“社”的問題,進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全國上下掀起經商的高潮,“下海”和“全民經商”成為這個階段廣為人知的詞彙。黨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寬鬆的環境。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決定》,明確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平等競爭、一視同仁的方針,激發了私營企業主的投資熱情。1997年十五大召開,把非公有製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製經濟從體製外變成體製內,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幅度提升。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同誌在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把私營企業主定位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提出包括私營企業主在內的六類人都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政治上應該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黨和國家的這些政策推動刺激著民營經濟的向前發展,民營經濟開始崛起。

民營經濟的崛起,具體體現在:第一,數量上。1992—1997年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的企業數量增長速度分別是85.8%、309.1%、180.6%。1998年到2002年,私營企業戶數由120萬戶發展到243.53萬戶,從業人員由1710萬人增加到3409萬人,注冊資金由7198億元發展24756億元。第二,經營領域的擴展。民營經濟的經營領域在不斷地擴展,從最初的商貿服務業和一般性的競爭領域,逐漸擴展到製造業、商貿流通、房地產開發等完全競爭性行業。到2002年私營企業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布分別為2%、36%、62%。第三,民營企業開始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大型民營企業不斷湧現。這一時期,出現一批大型的民營企業,如深圳華為集團,廣東美的集團,格蘭仕集團,聯想集團,浙江萬向集團,江蘇沙鋼集團等等。

(四)民營經濟全麵發展(2002年11月)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召開,提出了“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和完善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製度,再次肯定“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並且,中國共產黨向民營企業家敞開大門,江澤民同誌指出“把其他各個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吸收到黨內”。2005年,國務院頒布《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允許非公有製經濟進入任何中國的法律法規未禁止的行業”。2006年,國務院批準《關於清理限製非公有製資本市場準入及非公有製經濟發展規定的通知》。2007年中共十七大又提出,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製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這些解除了民營企業家的後顧之憂,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創業熱情,民營經濟進入全麵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民營經濟的力量不斷增強,經濟領域進一步擴大,不斷開拓新的市場。具體體現在:第一,數量上。目前,我國的民營企業總戶數已高達800多萬家,分別占全國企業總數99%、工業產值60%、工業增加值40%、實現利稅77%、出口額60%、城鎮就業機會75%。民營經濟在全國占了一大半,有的縣、市已經占到80%以上。第二,經營領域的進一步擴展。民營經濟經營領域進一步擴大,開始向重化工業、第三產業中的金融服務業、教育文化產業、新聞出版業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領域擴展,而不再僅僅局限於輕工紡織、建築運輸、普通機械和商貿服務等領域。在汽車、電力、冶金等行業已經出現投資規模在幾億、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的民營企業,不少民營企業成為大型項目如道路橋梁、城市環保以及公共交通領域的中標者。第三,開拓國際市場。民營經濟還逐步向海外市場擴展,轉向國際貿易。如浙江民營企業的出口超過國有及外商投資企業,成為出口第一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