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中醫學院張亞軍

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陝西國企大多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能源化工和裝備製造業企業,其改革狀況尤其引人注目。改革開放30年,通過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從體製和機製上強化了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也更加增強了國有企業市場化運作的適應力和自覺性。實踐證明,遵循企業發展規律,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是完全能夠搞好的。30年來,陝西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麵臨著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因此,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應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推動陝西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一、國有企業改革推動了陝西經濟的騰飛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陝西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據統計,“十五”期間,陝西生產總值增長了1.4倍,年均增長12.9%,高出“九五”2.3%;五年累計利用外資36億美元,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24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中有50家來陝發展;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152.9億美元。2007年陝西全年經濟總量達5369.85億元,經濟增速達14.4%,增長速度創近19年來最高水平;78%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完成公司製改造,組建了8個大型企業集團,128戶省屬企業實行屬地化管理,困難企業破產重組進展順利;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2萬家,非公有製經濟比重由31%提高到45%。“擴權強縣”改革試點初見成效,西部百強縣增加到7個;行政管理、財稅、投資、價格、科技、鹽業等項改革有序推進;地方金融機構整合力度加大,2007年實現2家企業上市,5家金融總分支機構在陝落戶;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2萬家,非公有製經濟占到全省經濟總量的45.6%;“十五”期間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9億美元,年均增長21.1%,完成進出口總額2.5億美元,年均增長25.4%;在海外和東部省份開展係列經貿文化交流活動,泰國、韓國相繼在西安設立領事機構,成功舉辦兩屆歐亞經濟論壇並確立永久會址和經常性機製,201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申辦成功。

在陝西經濟發展中,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成績最為顯著。近年來,陝西省屬國有企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生產經營快速增長。據統計,2007年,陝西省國資委監管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478.81億元,比上年增加344.58億元,增長30.4%,實現利潤總額173.71億元,同比增加30.61億元,增長21.4%;省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2631.8億元,與上年相比增長了50.39%;所有者權益1084.7億元,同比增長了39.93%;實現利潤總額186.6億元,同比增長了30.39%;省屬國有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599.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65.27億元,增長41.02%。截至2007年底,省屬國有企業利潤總額過億元的達到了10戶:延長石油集團為70億元;有色集團為45.17億元;省投資集團為22.億元;煤業化工集團為11.95億元;法士特集團為6.22億元;龍鋼集團為4.86億元;醫藥控股集團為3.82億元;陝汽集團為3.5億元;秦川機床工具集團為1.42億元;高速公路集團為1億元。

2007年,陝西省完成了陝汽集團、龍鋼集團、西部機場等13戶企業的改製工作。其中,金堆城鉬業集團實施經營性資產整體改製,引進資金5億元;龍鋼集團與大邱莊薄板有限責任公司戰略合作,引進資金3億元;西部機場集團與德國法蘭克福集團、中國航空公司戰略合作,引進資金9.8億元。同時還啟動了紡織、建材等5戶行政性公司的改製工作。借助資本市場,通過上市和發行企業債券,2007年省屬國有企業順利實現融資120億元的目標,共融資1.22億元。另外,與金融機構合作不斷深化,省國資委與開發銀行在支持省屬國有企業改革上達成了45億元的貸款意向,主要用於股權投資、收購不良債權和破產財產。延長集團和國家開發行簽訂了600億元授信協議,這是目前省屬企業和金融機構簽訂的最大一筆授信貸款。陝國投、西部信托發行信托產品22個,融資31.19億元,提升了省屬企業的經營能力。同時,全省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產和不良債權處置也取得了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