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積極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與睦鄰政策。這一時期,中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和改善同周邊國家的睦鄰關係,努力擴大同周邊各國的友好合作。對所有周邊國家,不論大小,不分貧富、強弱都一視同仁,平等相待。對於同中國還存在某種分歧的國家,堅持互相尊重、求同存異的原則,積極開展友好接觸和來往,增進了解,加強信任,逐步尋求解決分歧,共同促進友好關係,努力創造條件,消除障礙,逐步實現關係正常化。在處理同周邊國家的關係中,嚴格遵循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尊重各國的主權和獨立,尊重各國的民族感情,尊重各國人民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自己的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決不做有損於別國主權和獨立的事情。正如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所闡述的:“要堅持睦鄰友好。這是我國的一貫主張,決不會改變。對我國同鄰國之間存在的爭議問題,應該著眼於維護和平與穩定的大局,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可以暫時擱置,求同存異。”

第二,在整個國際社會主張實行和平政策,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這種國際新秩序是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反映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我國認為“國與國之間應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彼此的糾紛和爭端,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能以任何借口幹涉他國內政,更不能恃強淩弱,侵略、欺負和顛覆別的國家。”我國還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繼續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係,認為“國與國之間應超越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相互尊重,友好相處。要尋求共同利益的彙合點,擴大互利合作,共同對付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麵臨的挑戰。對彼此之間的分歧,要堅持對話,不搞對抗,從雙方長遠利益以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局出發,妥善加以解決,反對動輒進行製裁或以製裁相威脅。”

第三,我國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等方麵的認識和謀劃,也是這一時期推行“全方位”的睦鄰友好國際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軍事方麵,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加強質量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適應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化,加強教育訓練,提高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在20世紀80年代裁減軍隊員額100萬的基礎上,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宣布,我國將在今後三年內再裁減軍隊員額50萬。在經濟方麵,進一步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麵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我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素質提高;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全球多邊貿易體係,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意識形態方麵,堅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認為“國與國之間應超越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相互尊重,友好相處”(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於《人民日報》1997年9月22日第一版。)。

20世紀90年代,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僅經受住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巨大衝擊,頂住並粉碎了西方施加的壓力和經濟製裁,而且因勢利導地開創了大好的外交新局麵。中國和主要大國之間的關係得到改善並有了較大的發展,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不斷鞏固和發展,而且多邊外交成果喜人。由於采取了積極務實的外交政策,又建立起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外交構架,中國在較短時間裏就扭轉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不利局麵。

三、21世紀初期:“和諧世界”的和平發展戰略

21世紀初期,國際戰略格局變化為“一超多強,多邊共生”。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成為時代潮流,和平的力量超過戰爭的力量,世界各國均致力於國內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合作多於對抗,機遇大於挑戰,可以說是國家發展的一段絕佳時期。另一方麵,世界仍然很不安寧,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局部衝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全球經濟失衡加劇,南北差距拉大,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世界和平與發展麵臨諸多難題和挑戰。這一時期,中國根據變化的國際國內環境,為國際戰略的製定引進了一些新元素。

第一,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製。新安全觀強調結束冷戰思維,以合作的方式謀求共同利益和解決衝突。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於《人民日報》2002年11月18日第一版。),主張以平等合作而不是武力對抗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闡明了中國國際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的新元素。在此之前,中國的對外戰略所選擇的是結盟、非正式結盟、不結盟、對抗、和平共處、統一戰線等不同的模式和途徑。新安全觀所提出的“合作安全”模式,與“和平共處”相比,不但在觀念上有更明確的闡述,而且往往有製度化的形式;與結盟相比,它不針對某個具體敵人,也沒有嚴格的盟約限製。在“合作安全”的模式中,參與方可以有多種合作方式,可以是政府間的雙邊、多邊合作,也可以是民間的合作。

第二,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並蓄的和諧世界。黨的十六大報告“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係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認為“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應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於《人民日報》2002年11月18日第一版。)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和諧世界強調國與國的和平、人與人的和睦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合作共贏,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維護和平、共同發展的決心和信念。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就是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文化上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建設和諧世界的核心是和諧共處。和諧共處相對於和平共處,不僅要求維護和平而且要促進和睦、合作和共同繁榮。

第三,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麵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經濟成就,西方一些國家出於冷戰思維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想方設法遏止中國發展,嚴重惡化了中國的發展環境。結合這些新情況,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適時提出促進世界和平、穩定和共同繁榮的和平發展戰略,“中國將堅定不移地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載於《人民日報》2005年9月16日第一版。)強調中國的發展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隻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共同繁榮。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進一步明確指出:“中國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平發展”有助於打消外界的誤解和疑慮,“始終不渝”彰顯著中國執行這一戰略的立場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