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聖壽寺(1 / 2)

長歌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這首詩為唐代詩人王維所作,描繪了當時終南山的自然風光。聖壽古寺雄踞於此山中,距離古都長安65華裏,交通非常便利。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到隋唐,得到空前發展;此時的長安,塔寺林立,香客雲集。聖壽寺在隋時建立,有其悠久的曆史。

寺碑記載:“隋仁壽年,有毒龍穴居此山中之窟,遊長安市,以丹術惑人,餌其藥者,輒自升天,龍攫而食之。後一人食藥,升之不起,龍覺逃去。其人亦不複見。俄而雷電交作,雨血雜下,識者認為大士伏龍也。當事聞於朝,奉敕建塔。”名為觀音大士應身塔。

後人認為,大士伏龍隱藏著一個公案。按《釋迦譜》記載,佛求宿,迦葉答言:石室潔淨,可得相容。內有毒龍,其性暴惡,恐相害。爾時,佛言無妨,入室中,結跏趺,惡龍吐火發焰衝天,石室洄溶。世尊即入火光三昧。龍反遭火,藏無地,輒投佛缽。迦葉師徒以為佛遭毒龍所害,翌朝往看。佛言:我內清淨,彼為外火之焚,君所事龍,今降缽中。迦葉歎服。以此可見,伏龍之說乃釋氏寓言,火龍喻人之欲火,降龍喻佛能製欲耳。

大士應身塔相傳為隋文帝奉母命所建,公元601至604年間完成,屬於磚石仿木密簷式結構。磨磚對縫,高26米,底邊各長7.5米,四麵七級,頂置鐵製相輪,四角懸風鈴。據有關專家分析認為,此塔的結構風格極為罕見,為我國早期密簷式磚塔中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大雁塔即仿其所造,目前觀音菩薩的應身塔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根據陝政發35號文件,定此寺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現有古槐四株,為唐時所植,雖曆千年,依舊巍然矗立,這與古樸典雅的應身塔組成了聖壽寺一大特殊景觀——隋塔唐槐。

《陝西通誌》載:唐大曆六年(771),號為南五台山聖壽寺。宋太平興國三年夏,前後六次現五色圓相祥雲等瑞,宋太宗敕額為五台山圓光之寺。

聖壽寺興於隋,盛於明,因其為觀音化跡之地,又有隋文帝敕建、宋太宗敕額之譽,故受到各個時期的大德信土的重視。道安、善導、道宣、牛頭、虛雲、來果等高僧都曾往返於此,印光大師亦曾在此閉關精進。

印光大師出生在陝西,稱為蓮宗十三祖,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後人讚道:“關中龍象,崛起終南,專弘淨土,契緣亦隨緣。”大師辭親離家後,一段時期都在終南山隱修,與聖壽寺結下了殊勝因緣;大師圓寂後,十方信士於民國三十四年,將印公舍利移到聖壽寺內建塔供養。塔高八米,太虛大師撰碑文,著名書法家於右任先生題額。如此以來,寺內就有觀世音應身塔、大勢至化身塔,實為觀音勢至坐蓮台,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願離塵埃。如此聖跡,為世所稀有。

1972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向我國贈送了一批珍貴的落葉鬆,經周總理批準,植於古塔周圍。幾十年過去了,鬆林已根深葉茂,而古寺在漫長歲月中卻蝕損了許多,相信在眾人的幫助下,古寺一定會重新振興。

重修南五台聖壽寺緣起

終南山曆來即為僧寶修道之聖境,這裏名藍處處、信士雲集,高僧輩出、道風嚴正。南五台集終南神秀之精華,翠屏千嶂,古樹參天,實為終南之冠。聖壽寺居終南一隅,吞遠山,背深壑,綠陰環抱,曲徑通幽,為終南山諸寺之祖。

聖壽寺始建於隋仁壽年間,據寺碑記載,時有毒龍惑眾,致生靈塗炭,觀音大士乘願而來,伏龍於此,時人告於朝廷,遂奉詔建塔,名為觀音大士應身塔。此塔磚土仿木結構,高26米,底邊長7.5米,四角懸風鈴,古樸典雅,旁立觀音台寺。唐大曆六年(771)更名聖壽寺,寺旁有印光大師舍利塔,塔高8米,太虛大師撰碑,於右任先生題額,內奉大師德相石碑一塊,環植日本落葉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