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廣仁寺(1 / 3)

陳景富

廣仁寺,是西安惟一的藏傳佛教喇嘛寺院,已有300年曆史。寺院是清聖祖康熙帝四十二年巡視西陲,在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多民族國家政權統一的思想指導下,禦批在西北重鎮——西安,創建廣仁寺,作為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少數民族信仰藏傳佛教的喇嘛、活佛、上層人士及僧侶進京之行宮和掛單處。現存寺中的(禦製廣仁寺碑)為康熙親書,康熙帝於癸未年(1703)到邊疆、關中一帶巡視時,為了長治久安、尊重民俗民風,經考察,在明朗幹燥之高地撥款建立寺院,於1705年建成,建成時寺院分為三院:前院、中院、東院。前院有前照壁、藏漢文盤龍鐵旗杆兩根、木雕牌坊三道、鍾樓、鼓樓,容納五百人的經堂;中院即廣仁寺現有建築;東院為班禪、達賴之行宮,行宮建有頗具藏傳黃教特點的靜修殿、臥宿殿、誦經佛堂。隨同經師、喇嘛的寮房、齋堂等殿宇及隨用之車、馱等輜重用房200餘間,整體建築300餘間。

建築布局獨特

廣仁寺在西北地區很有影響,是西藏班禪、達賴等活佛進京途中之行宮。故寺院建築講究,規模大,氣勢宏偉,有突出的清代及喇嘛教建築特色,風格獨具。中軸線上之殿宇建築均為“卷棚式”,兩側配殿為“硬山式”。梁、枋等木構件,按清式規範製作;油漆彩繪在枋心,飛椽等重要、明顯部位,以藏文、經文點綴,殿宇內外廊柱等均施以朱紅色,屋麵覆蓋琉璃瓦,突出了喇嘛教建築特點,整體建築顯得和諧、絢麗、壯觀。

建築布局非常獨特,其整體形似一條臥龍,為寺院建築所少見。一般寺院是自山門到後殿高度(指單體建築)逐個增高,形成前低後高之壯觀氣勢;而廣仁寺則是其單體建築自前向後逐個降低。具體布局依次(由南向北)為:照壁、禦製碑亭、山門、大殿、二殿、藏經殿、齋堂、寮房200餘間再未向北延伸修建,而是向東轉彎,逐漸降低建成的,似龍的尾部。整體建築群300餘間,占地百餘畝,由空中俯視,是一條非常形象的臥龍:禦碑亭為仰視的龍頭,兩側水井是龍眼,大殿、二殿、藏經殿、後殿是逐個降低的龍身,兩側配殿是龍爪(配殿未連續建,中有間隙故似龍爪),齋堂及寮房轉向東建,故似龍的尾部擺向一側。該寺院建築之設計者,確是費了一番苦心的。

建築群之木雕、磚雕十分精細。照壁下及須彌座磚雕為茂密的花飾,花飾中均勻雕刻著佛教之十羅漢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為磚雕中之上品。其中雕像絕大部分為康熙時之遺物,有曆史價值,也有藝術價值;大殿簷下懸掛著康熙禦題:“慈雲西蔭”匾額,四周木雕,是盤龍透雕,工藝之精巧、布局之得體,實屬少見,此種精品,在西安為廣仁寺所獨存。

廣仁寺之沿革變遷

廣仁寺乃清帝敕建之寺院,落成之後又屢有藏、蒙活佛、貴族、王爺前來參拜、說法、住止,光緒皇帝、慈禧太後臨幸,故而頗為朝野所重視、崇奉;寺宇之宏敞、增飾之莊嚴,實冠當時西安諸寺之首,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寺院才開始遭到人為的和偶然事故之破壞。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陝西革命黨人張雲山曾住寺中領導本地革命運動,喇嘛們被集中起來住於寮房內,主要殿堂、廂房則被理門公所占用,此後,一直未歸還。這無疑地影響和幹擾了寺中喇嘛的正常生活和法事活動,為此,喇嘛們於民國十一年與張雲山等打了一場官司。結果,寺院勝訴,寺院重新回到僧人手中,殿宇長時間被占用,因而有所損壞,但損壞並不是太嚴重。

辛亥革命以後,陝西先後由袁(世凱)派軍伐陸建章、段(祺瑞)派軍伐陳樹藩以及劉鎮華統治,壓迫尤甚、搜刮尤甚,於是民怨沸騰,戰事連綿,廣仁寺麵臨著被摧毀的威脅。1925年剛被趕走的劉鎮華不甘心失敗,於1926年初糾集鎮嵩軍企圖重占陝西,率軍直逼西安城。以楊虎城為代表的革命力量為策應孫中山領導的北伐戰爭,堅守西安以抗擊劉鎮華部和鎮嵩軍。楊部的一個連長叫載萬鎰,負責駐守西安西北角城牆,圍城敵軍企圖從守城軍內部進行瓦解,大造載萬鎰接受敵槍枝、準備獻城的輿論。事泄,載萬鎰認罪痛悔,重新得到楊虎城之信任;楊則利用此事,將計就計,親自住到廣仁寺,慎密地組織了一次誘敵進城、一舉全殲的戰鬥。在約定的時間裏,敵人於夜間乘雲梯從西北角城牆逾越入城,一個個成了甕中之鱉,僅僅經過一小時,便俘虜敵人四百餘。末尾,敵人始知中計,大呼上當,於是一時槍聲大作,佛門之寧靜被夜半之驟然槍聲打破,殿宇之受損自然在所難免。此後的一段時間裏,廣仁寺成了楊虎城領導守城部隊的指揮部。

由於西安戰事頻仍,不知何人於何時在廣仁寺山門西側城牆根埋藏大量火藥。1931年夏季,天氣空前炎熱,引起這些火藥自爆,爆炸聲如萬鈞雷霆,震天撼地,寺院樹木全部被摧折,殿宇屋頂亦被掀去,方丈室被震塌,所幸者乃經、像俱無損壞。事後,由主陝的楊虎城主席出麵,撥款進行修複。此後至西安解放,寺院多為軍隊占用,慈悲淨土竟然刀光劍影交照,實為道俗緇素所不忍,寺宇之遭破壞亦因此在所難免。

解放後,宇內名勝古跡重受重視,廣仁寺一為康熙皇帝為安邊而敕建的寺院,二為西安地區唯一的黃教寺院,三為達賴、班禪等宗教領袖人物過陝時駐錫的行宮,其所受關注倍加於其他寺院。故於1952年,由政府撥款,全麵整修一次,寺宇因而煥然一新。至1957、1958年,廣仁寺尚占地16畝8分5厘。殿宇房舍共109間。寺分東西二院,主院(即原來之中院)在西,是住僧弘法之重地,自南向北排列,其主要建築有:碑樓一座、山門三間(山門外東側為院門)、大殿三間,大殿前東西兩側陪殿(又稱菩薩殿)各三間、藏經殿三間帶東西耳房各一間,此殿前東西兩側廂房各三間、再北為經堂三間帶東西耳房各一間,此外還有僧寮、香積廚等28間,總60間。殿堂布局及建築風格與初建時一致。主院東側為偏院,即原來之“行宮”,後變為一農院,有房舍54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