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聖壽寺(2 / 2)

聖壽寺昔為一座較完整的十方叢林,興於隋唐,盛於元明,曾住僧1300多人,寺院麵積達數百畝。高僧道安、善導、牛頭、道宜、虛雲、來果等都曾往返於此,印光大師也在這裏閉關隱修,足見古寺之靈聖。

千年滄桑,百年巨變,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今人已難覓昔日嵯峨、峻麗之麵貌;殿舍寮房年久失修,破舊不堪,蒼勁的古塔亦角損鈴失。念茲在茲,重修迫在眉睫,讓名寺重輝,大轉法輪,利樂有情,乃百年之大計,亦是印光大師之悲願、佛門信士之企盼。

寶刹重修,僅依愧僧之力是完全難能勝任的,誠需十方鼎力相助,同心合力,則古刹重光,將指日可待。故此深切祈望國內外各界大德信士,大發慈悲,廣種福田,則芳名與終南山共存,功德無量,果報不可思議!

碑文銘文

觀音大士伏龍賦並序

五台山者,長安山也。相傳隋仁壽中,有毒龍穴於此山之窟。鱗甲生火,所居之地草木童然。飛走絕跡,嗣乃幻為羽客,遊長安市,以丹術惑人。餌其藥者輒自升舉,龍遂攫而食之。後一人,飲藥升之不起,龍覺逃去;其人亦不複見。俄而雷電交作,雨血雜下,識者以為大士伏龍也。當事者聞於朝,奉敕建寺焉。至今古刹依然,士女焚香者相望於道,猗歟休哉,誠琳宮之盛事也!敬摭始末,而為之賦。其詞曰:

太乙之山,中峰之麓有物焉,稟氣火精,托身水族,能屈能伸,能飛能伏,養鱗爪於陰崖,奮騰拿於幽穀。惡風起兮,草樹皆枯;烈焰張兮,猿禽為戮,毒矣,攫入為食,族類鱷魚,幼哉,憑物化形,孽同魅木!托羽人而入市。妄說飛騰;中妖術而升空,頓忘血肉。愚夫迷而弗醒,冤魂為之夜哭。乃有大士者,禪參無上,果證辟支,金篦刮眼,珠火蹙眉,痛諸魔之未伏,憫大眾之無知。劍提智慧,誓發慈悲。遣將則甲丁效命,登壇則幢蓋肅儀,燃智炬菸康衢,震旦之乾坤照耀;響法雷於梵刹,深山之魍魎騖危。俄焉陰雲四起,白日西垂;山崩海立,霆擊電馳。腥風飄忽,血雨淋漓。錫杖飛來,頓消劫運;金繩縛去,竟銷支祁。既而收斂神功,掃清魔障;合掌雲端,跏趺座上。身投三昧,覺內蘊之清涼;智辟六通,訝毫光之大放。灑遍黃花翠竹,法雨多情,覆來荒草長鬆,慈雲無量,三空了悟,破除煩惱塵根;百寶光明,現出莊嚴法相。開諸天歡喜之場,符下界雲霓之望。是以靈彰前代,奉綸綽而崇祠;而尤跡著當時,潔香花而供養。僧人午峰掛衣蘭若,托缽梵宮。恒懼四禪易縛,敢雲八垢皆空。鹿苑皈依,愧禪燈之未續;魚山乍到,幸梵唄之粗通。明知梅子熟時,語言闃寂;且喜蒲團坐破,文字圓融。翻貝葉而成文,敘我佛化人之力;倚菩提而蘸筆,賦如來覺世之功。苟餘言之不謬,庶昭示於無窮。

按:釋迦譜,佛日暮求宿。迦葉答言:“石室潔淨,可得相容。內事火龍,其性暴惡,恐相害爾。”佛言但借,龍惡不妨。迦葉答言,宜自隨意。佛入室中,結跏趺。惡龍吐火,發焰衝天,石室洄溶。世尊即入,火光三昧,龍反遭火。藏身無地,輒投佛缽。迦葉師徒以為佛遭毒龍所害。翌朝往看,佛言:“我內清涼,彼為外火之焚,君所事龍,今降缽中。”迦葉歎服,未曾有也。按此則伏龍之說,乃釋氏寓言,以火龍喻人之欲火,以降龍喻佛能製欲火,降火龍之事,殊不足信,俗傳如是耳。

聖壽汐門午峰省,時年六十一歲,沫予敬書

道光二十九年歲次己酉四月十五日建

注:此碑文係南五台聖壽寺存碑,筆者抄於1993年10月6日。如碑後之言:“乃釋氏寓言……降火龍之事殊不足信”,然寓言卻向人們述說了一個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