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藝通過對教育、醫療衛生事業方麵的實例的分析,指出我國當前社會事業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還沒有調整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應有的格局上來。所以,應該下決心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大量增加對社會事業的投入,加快社會事業的發展,隻有這樣才能改變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困境。例如,從1978年到2005年,總人口增加了35.4%,城市人口增加了226%,財政收入大幅增加,但醫院衛生院的數量反而減少了,病床隻增加69.4%,醫護人員隻增加43.6%。
為此,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麵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製機製尚不完善,民主法製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範,一些領導幹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相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還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決定》指出,由於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引發了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而協調好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是緩解社會衝突的關鍵問題之一。
(三)文化價值觀的失範
在快速轉型期,社會結構要素及異質性增加,結構之間距離拉大,引發了傳統社會一元意識模式的斷裂,並導致社會意識由一元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而伴隨著資本大舉入侵的外來文化意識觀念,也直接衝擊著中國人的本土意識觀念。可以說在新與舊、中與外各種價值觀念的並存與衝突中,傳統價值觀念體係已經失落,新的價值觀念還不明晰的情況下,外在環境容易使部分社會成員思想上產生混亂,行動上無所適從。
在市場經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麵催生了許多與之相適應的新的進步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麵也誘發了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落後的價值觀念,形成了價值觀念的衝突和分裂。正是這種價值觀念體係的斷裂狀態和分裂狀態,導致了個體價值的上揚,集體價值的失落,誘使一些個體出現信仰危機、道德失範、文化貶值、精神滑坡。社會上有對傳統整體價值觀的反思,也有對過往弘揚的“集體主義”的質疑,個體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自由增強,主體的內在力量也得到利益驅動的激活。這既促使社會成員認清了集體無意識思維定式、情感方式和價值取向的宿命,但也同時促使個體價值與整體價值產生碰撞和衝突。
當今世界文明發展形成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動力,以資本流動和市場擴張為依托,以世界經濟的互相依賴性增加為特點的潮流。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涉及和反映到政治、社會和文化層麵。一些經濟上強勢的國家,在文化上加強對我國影響和滲透,而外來文化和價值觀中有積極的、進步的,也存在著和我國“不合時宜”的內容。社會成員在借鑒與吸收的過程中,也存在硬搬模仿、教條主義乃至全盤西化的問題。當社會上出現對外來文化和價值盲目追捧並奉之為時尚,對本土文化和價值加以貶低與遺棄時,外來文化價值與本土文化價值之間就會引發矛盾和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