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文化價值的衝突貫穿於整個中國的現代化曆史進程。傳統文化價值已融於民族生活之中,這以儒家文化為代表,它內涵於社會成員的內心之中,是一切文化創造活動的始基。而對傳統的每一次回眸在某種意義上都蘊涵著對當今現實的渴望,人的某種現實需求往往喚醒了傳統的某一部分或某個側麵價值的凸現,進而成為先進文化生成的有機部分。但傳統文化中有的內容不僅過時,而且腐朽有害,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所以,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價值融合轉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衝突。
從當代中國文化價值觀念的現實狀況來看,是多元文化價值觀念交織並存。即曆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外來的西方價值觀念以及在發展市場經濟和進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形成的新的價值觀念相互交織。不同文化價值觀並存交織、碰撞融合,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均衡。
(四)公眾參與缺位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中湧現的各個利益群體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和資源,確保利益分化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麵發展。然而,在社會交換中處於劣勢地位的弱勢群體的利益卻不斷受損。改革改變了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一些人的權利受到嚴重侵害。如農民問題的根本就是權利的缺失,從而致使農民在就業、教育過程中受到嚴重歧視。
西方有一項古老的公正原則:任何權力要對當事人作出產生不利影響的決定時,必須聽取他本人的意見。這被稱為自然公正原則。對中國社會來說,社會上部分重大的改革缺少一個公開公正的公眾參與程序。少數人對涉及眾多個體命運的重大改革作出決策,而這些決策者自己本身又往往是利害當事人,是既得利益者。在缺少完善的民主製度製約和公眾參與機製的情況下,如此出台的政策,自然無法避免種種社會矛盾和衝突的出現。公眾在此過程中,很少有發言權,不滿者隻有采取上訪、抗議等方式來表達意願和維護利益。
對於公眾特別是弱勢群體來說,由於群體內部缺少組織機製,使之無法接近決策層麵,增加參與機會。組織機製形成的重要途徑是作為不同利益代表的非政府組織(NGO)的形成和發展。NGO是公眾參與的有效橋梁,它能把社會民眾的聲音變成有組織的聲音,它能在政府與公民之間產生良好的互動。健康的社會,特別是改革政策製定應該重視和加強這種互動。目前我國NGO發展主要集中在環保、扶貧和一些弱勢群體方麵,如婦女類、艾滋病類以及農民工類型的NGO。從公眾參與的整體情況來看,絕大部分參與還是在非製度化層麵進行,而且公眾在體製內的參與程度也很低。亨廷頓有過一個著名的政治命題:即社會參與的程度和公眾參與的意願越高,參與的製度化程度越低,則政治越不穩定。從現狀來看,參與意識及參與行動已越來越強烈,相比之下,參與的製度化程度卻遠遠低於參與的製度化要求。這對於社會發展來說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容易引發社會衝突。
總之,我國目前的社會衝突的成因是多元的。既有曆史沉積下來的老問題,也有新的社會政策出台等原因引發的新問題;既有經濟利益因素,也有社會政治、文化因素;既有變革中社會結構的緊張問題,也有全球化對中國社會結構的衝擊問題。因而,衝突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根源是多元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在治理中的相應思路是:在抓住根本性原因的同時,采取靈活多樣的政策措施。第七章城鄉與社區:轉型中的結構變遷與製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