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處在快速的社會轉型期,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過程。原有的社會領域、社會結構、社會功能都在不斷分化,社會秩序處於失範狀態中。社會階級、階層重新分化組合,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矛盾與衝突。權利與利益的分配,在今天是一個難題,而分配不平等導致的社會衝突存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正如任劍濤描述的:社會從熟知的農業生產模式轉變為陌生的工業社會模式,從習慣的農業生活習慣躍遷為嶄新的城市社會生活方式,而封閉文化的心靈被推到開放文化天地。社會領域的結構性的變化導致人們處在整體的社會生活轉變的矛盾狀態中。同時,在快速轉型的過程中,社會從一個財富分配相對均等的社會轉變為財富分享差異很大的社會,社會迅速分層,認知多樣化。
然而,傳統社會在流逝,現代社會還沒進入。因此,西方社會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論指向上提示我們,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快速轉變,使中國社會開始進入利益分化、利益博弈的時代。但是我們缺少製度化的利益分化、利益博弈的機製,利益格局失衡背後的東西就是權利的失衡。中國社會中大量新的利益群體的出現,利益要求多樣,而由利益分化帶來的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也正在成為我們社會生活中一個正常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快速轉型期出現的一個新的社會現實。
(一)利益群體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利益是指各種資源的占有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好處。這裏所說的資源是所有對人們有價值的東西或機會,包括權力、社會聲望、知識和技能、財產、資本、收入、市場機會等等。誰擁有的資源越多,誰就獲得更多的利益,享受更多的好處。可以說“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對利益的追求,已經成為人們社會行為的一種強大的驅動力。利益與資源緊密相連,西方社會學家將社會成員對稀缺資源的占有作為分析社會衝突根源的落腳點。而社會成員在利益擁有上的不同和差別,或者說社會成員原先在利益擁有上沒有什麼差別,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原來不大的差別變大了,原來不顯著的差別變顯著了,就形成所謂的利益分化。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中國社會屬於總體性社會。總體性社會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國家壟斷了幾乎所有重要的稀缺資源,舉凡土地、有形財富、收入等物質性資源,權力、聲望等關係性資源,教育、信息等文化性資源,全部都由政府壟斷。行政權力統製所有社會領域,社會各個組成部分(機構或個人)的利益一律與其在這一行政係統中的組織地位掛鉤,體現為不同的級別待遇。一旦地位和級別確定,個人或機構的利益也隨之明朗。這樣的行政統製不承認下級組織和個人在利益上的相對獨立性,也不允許下級組織和個人擁有追求本位利益的自由。由此,在整個社會中,利益結構單一化,對社會結構的把握囿於“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劃分。而在現實社會中,陸學藝認為當時人們實行的是身份分層、政治分層。在城鄉分割的戶籍製度下,出生在農民家庭的人,就隻能從事農業,身份隻能是農民;凡出生在工人、幹部家庭的人,一般就是工人和幹部。因為存在著製度性的障礙,農民想轉變為工人,轉變為城市居民,工人想轉變為幹部,則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說非常難。但因為國家對資源的壟斷,社會機構之間、個人之間較少有利益的對立和競爭,更少有直接的利益爭執和衝突,社會的結構相對簡單。
隨著從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我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整個社會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會利益關係處於重新調整與組合之中。“市場的出現,為利益的組織化,從而為集體抗爭提供了新的基礎”。社會結構已經開始向“階級+階層+利益群體”轉化,在這樣的分化過程中,社會湧現了各種利益群體或階層。各個利益群體和一些強勢階層會進一步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和資源,確保利益分化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麵發展。我國社會學者李強根據利益獲得和利益受損的狀況,將中國人分為四個利益群體或利益集團:(1)特殊獲益者群體。這個群體在改革30年中獲益最大,比如民營企業家,各種老板、經理、工程承包人,市場上的各種經紀人、證券大戶,歌星、影星、球星等明星,以及與外資、外企結合的外企管理、技術人員等。(2)普通獲益群體。這個群體人數非常巨大,包括各個階層的人,其中既有知識分子、幹部,也有一般的經營管理者、辦事員、店員、工人、農民等。(3)利益相對受損群體。這個群體的人數比例不很高。在市場轉型的第一個階段,一部分腦力勞動者曾出現經濟利益受損的現象。到了市場轉型的第二個階段,經濟利益相對受損的現象則主要發生在體力勞動者中間。目前,最為突出的利益相對受損集團就是失業、下崗職工群體。(4)社會底層群體。底層群體是指經濟收入低於貧困線以下的社會群體,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群體:一是西南、西北集中聯片貧困地區,那裏的貧困人口還有約3400萬;二是下崗工人中的生活極端貧困者;三是貧困農民和一大批流入城市、居無定所、無固定職業的農民工。而鄭杭生認為“階層表達的是一種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占有關係,這種分配與占有關係決定著人們的社會互動方式、互動過程及其他關係的形成,也是社會結構中占主導性的社會關係”。從資源分配量和利益的獲取能力來劃分,在這個基礎上社會分化為精英階層、中間階層、弱勢群體。中國社會由總體性社會向分化性社會轉變,整個社會利益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利益群體多元化格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