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東讀西寫(1)(3 / 3)

愚樂英雄

現在演藝圈不乏演而優則導並且成功的例子。與之相類似的事情在中國曆來很多,比如學而優則仕、寫而優則編(編輯),做臣子的瞄準時機也常常搞一套龍袍加身。塞萬提斯筆下的唐·吉訶德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失敗的導演。但他所導演的英雄騎士的戲還是讓人大跌眼鏡,基本上沒有像樣的群眾演員,除了唐·吉訶德之外,就隻有那個馬馬虎虎的侍從桑喬還算個角色。唐·吉訶德所中的毒跟孔乙己大抵相仿,都是中了文字的毒,孔乙己是在“之乎者也”的氛圍裏浸淫太久,演書生的角色入了神,以至到了生活中,還不知釋放出來。唐·吉訶德是看騎士小說太多,從此發了癲的要去建不世的騎士功績。現在有些小孩看了不良的影視劇,偶爾還要客串一回演員,譬如學“小燕子”飛簷走壁,難怪讓人擔心!

唐·吉訶德的悲劇在於在他的戲裏,隻有他一個真正的演員,顢頇的桑喬開始隻是衝著那些渺茫的封賞而去的。如果在一個合適的時代,唐·吉訶德或許真的成了英雄。現實中的唐·吉訶德卻偏偏沉浸於幻覺裏,以至把三十四架風車當成是惡魔化身的巨人。在唐·吉訶德的世界裏,狡詐的人要比實在的人可愛一些。一個腳夫可不管唐·吉訶德是不是在“跳大神”,反正犯著了他就痛打一頓。

不能說唐·吉訶德隻是小說家筆下的一個人物形象,一邊看著那些有趣的文字而情不自禁地啞然失笑。其實中國曆史上並不乏那樣的人物。即使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大人物充當中國的唐·吉訶德,首先可不管你願不願意做群眾演員,聲勢那麼大,根本沒有獨立思維的立足之地。絕大多數的人都跟著變成了桑喬,中國人在那個年代不見得比唐·吉訶德周圍的那些人高明。如果說人生就是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永久的徘徊,最好的願望就是,做夢的人容許他去做夢,醒著的人還得靠五穀雜糧。

在我的眼中,唐·詰訶德是一個因愚而樂的英雄!

如此藉口

《為了促成丈夫減肥,妻子故意“紅杏出牆”》《妓女自稱新銳作家,下海為找靈感》怎麼樣?這樣的新聞讀罷一定令人耳目一新,女主角為自己的醜行找到的藉口還真讓人啼笑皆非。

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尚可拾人牙慧再嘮叨上一點,人的口舌,功用不簡單是食從口入,還可以極盡詭辯之用。其他動物不然,要殺要剮,隻是亂叫一氣,人可以憑口舌功夫,指鹿為馬、起死回生、奪人性命、合縱連橫。不過,藉口也有高級與粗劣之分,兵法雲功城奪國不戰為上,曹操要殺彌衡,找個藉口當然不是難事,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曹操畢竟是權謀家,與黃祖不同。大人物要的就是肚大撐船,草莽之輩行事則速求結局。阿瞞要得人望,於是巧妙的將害賢之名嫁禍於人。

世間的藉口真是洋洋大觀,瞧,這不又出籠兩條。能自圓其說的藉口,有時雖讓人咬牙切齒卻也莫可奈何。粗劣的藉口卻讓人覺得有弱智之嫌,像香港的某些影視片,連小孩都唬不過。想不到自由之國的麗莎也有不自由的時候,給喬治戴了“綠帽子”,還要賣弄為丈夫減肥的苦心。要是法官真的相信了她,等於是宣布世間再無其他的法子可以減肥了。否則為何不選擇其他辦法,而一定得以愛情婚姻為代價?就好比愚忠的臣子,烹子獻君王,豈不可悲可恥!

自雲新銳女作家的台灣陳MM則更是粗劣之尤,做著出賣色相的勾當,還要搭上寫作。如果每種角色都得親身體驗,曹雪芹寫《紅樓夢》不知要活多少輩子,輪回多少身世。好在文學巨擘與豬頭妓女還是有著天壤之別,人家在用別人喝咖啡的空閑進行著思想與靈感的碰撞,陳小姐則在應召的鐵皮屋裏為自己的下一本小說尋找素材,而之前的“傑作”據她老娘說還是子虛烏有的。希望她的臉皮不要太薄。

一個躬行的理想主義者

床頭新近撂著兩本有關切·格瓦拉的書,我對於格瓦拉是有代溝的,他逝世六年後我才趕到這個世界。但不知不覺中還是被他吸引。有時候,有點極致的人也能讓人愛之不釋。就拿格瓦拉來說,有人形容他是共產主義的唐·吉訶德,巧的是他的祖國也是西班牙。所謂奇跡也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格瓦拉照理說應當成為一個富人,以醫治過敏症的醫術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而殷實正是他的家世。許多對格瓦拉知之不詳的人竟以為他是一位搖滾先鋒,有人說有夢露的地方就有格瓦拉。三年前,一部名為《切·格瓦拉》的話劇先後征服了北京、廣州、上海等地,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格瓦拉於是又風靡一時,格瓦拉能吸引人的無非是他的精神魅力。外表的酷卻使他成了時尚的代名詞,這的確是個諷刺。在古巴社會主義革命成功之後,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格瓦拉,還有在甘蔗地裏連續工作達一個月的記錄,我們能看到很多他的照片都赤裸著上身,像一個地道的青壯年農民。而他的生活也恪守著儉樸,根據他的思想,道德才是人們自覺工作的動力,而不能以物質利益去驅動。

格瓦拉為什麼出走?一直是討論這個人的焦點。敵對的一方將矛頭直指古巴最高領導層存在的矛盾;有人說是格瓦拉在經濟工作中的失敗,導致他對現狀的失望;也有人說是他的進行國家建設的思想本身的謬誤;而格瓦拉在留給卡斯特羅的告別信裏說,他在古巴的使命完成了,他還要開始共產主義國際戰士的征程。那種動力的所在就是隻要世界存在不公平不正義的現象,薩特稱格瓦拉是個十全十美的人。不過扣問人世間,完美的人在哪裏?我還是記起了一句電影台詞——天使在天堂。玻利維亞的荒野成了格瓦拉肉體的終結地,但他高昂的理想是不會落地腐朽了。世人固然怕見革命的血腥,卻不能無視革命作為人類美好生活的酵母作用。

“傑”言無忌

公元兩千零九年季春的一個周末,是天朗氣清,香港遮打道卻一時菲人雲集,怨聲載道,一齊聲討專欄作家陶傑。原來這個頗具才氣的阿伯在博文上“傑”言無忌,將彼國戲稱為“仆人國家”,開了個國際玩笑,捅下不大不小的婁子。且看陶伯早年留學英倫,一支筆修煉了幾十年,張嘴亦能起死回生。遭眾人一頓吆喝,方才驚覺一番撫觸鍵盤之際,敲下了有失紳士風度的文字。連連起身道歉,說自己向來都向往自由民主的菲律賓,對菲律賓人民當然也充滿了好感。

環顧這個世界,寫了篇文章就能激起那麼大的怨懟,陶傑當之無愧是香江第一人。再饒有興趣地讀一下他過往的博文,覺得他的確不失赤子本色。嘴長在他身上想說就說,筆握在他手中想寫就寫,那種狀態還真讓人羨慕!想想身邊的袞袞諸公,那個不是藏頭縮尾要掖著三分。再想想那份赤子情懷,如同早年美洲大陸上的殖民者向當地土著人收購土地,印第安人驚訝地說:“清新的空氣和清澈的流水並不屬於我們,你們怎麼會向我們購買它們呢?我們屬於土地的一部分。它也屬於我們的一部分。”要是在市場經濟裏摸爬滾打了多年的人,他大概會搔著腦瓜,問一下價碼。陶伯不小心傷了那麼多菲人的心,以他的為文風格,一輩子注定了要傷不少人的心。勇者無敵,他的敵人越來越多,好一個斯文的勇者。讀他的博文,突然看見一個天真的孩童在人群中竊笑。原來身旁每日都好戲連台,人生真的隻能算一出又一出的遊戲。你看那個皇帝,本來沒穿衣嘛?偏偏就擺出一副穿上一身舉世無雙的靚衣的樣子。而周圍的人群也一個個百鳥朝陽,嘰嘰喳喳的奉承話說個不停。隻等一個小孩子輕飄飄地說出一句話來直指人心世道,讓那沸沸揚揚的阿諛之言頓時化作一地雞毛。唉!這世界究竟怎麼了?還是,那個小孩子怎麼了?

某日,一記者打電話給陶伯:某藝人出書啦,書中錯字連篇,你怎麼看?因為記者就等著陶伯對彼藝人的一番別開生麵的冷嘲熱諷了。孰料陶伯的反應大大出乎意料,他說他知道記者在等著他說什麼?文人相輕,但陶伯如今並不自詡為“文人”,自然也沒法去看輕別的文人。當年餘秋雨的文集一出,就有人咬文嚼字地挑出了不少軟傷硬傷,隻差攛掇讀者去起訴讀餘老師的書所帶來的損害。不自詡為文人,犯不著文人相輕,這也是陶伯的可愛之處。

光陰如白駒過隙,那些拘謹的人、自我壓抑的人、看似循規蹈矩的人,轉眼雙鬢染霜。驀然回首,在香江的一隅,有個叫陶傑的人,聳立在某一個高度,常常一語中的,甚至穿破意識形態的羈絆,讓人很容易受傷,讓人痛得有點過癮。又讓人覺得人間還是需要有幾個這樣的人才有趣!文字需要有幾個這樣的大玩家,才不至於沉悶!

又一次文化噱頭

我想蘇格拉底以死非議民主的原因:一是民主有礙辦事效率;再就是哲人自認為是高貴的,他把人比作是不同金屬構成的,哲學家是用黃金做的,因而恥於跟平庸者平起平坐。柏拉圖繼承其衣缽,認為王冠理所當然應戴在哲人的頭上。好在普羅大眾沒有那麼多顧忌,哲人是用思想活著,大概不會輕易地樹立偶像,凡人則迫不及待地要樹立偶像。

先是有美國人評出了他們心目中的“十大文化偶像”,中國人當然有理由不甘寂寞,國內多家主流媒體聯合舉辦的大型網上調查“中國十大文化偶像”活動也就新鮮出爐了。據說初衷是“了解當代中國人的文化心態,擴大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而人們隻要一看到他們的名字,就會聯想到中國。仔細看了一下六十位候選名單,還真是夠熱鬧的,舞文的、演武的、扮笑的,各式臉譜都有。

像中國這樣一個泱泱文化大國,上個世紀的文化界也是群星薈萃,正因為如此,像選“十大文化偶像”這樣的事,才會有兩難決策,掛一漏萬不好選;再就是推選者有相當自由的空間,各人從不同的文化視角,可以輕而易舉地選出自己心目中的文化偶像。組織這樣“吃螃蟹”的活動還真需要一定的勇氣,一不留神就成了一次文化噱頭。且看在六十位候選人當中,還真有爭議頗大的人物。我想把那樣的人圈在“十大文化偶像”候選人名單中,不管怎麼說,舉辦活動者的目的達到了,爭議越大影響也就越大,不知道少數忝在文化偶像候選之列的小字輩,是不是正輕飄飄地偷著樂呢?

敢於像叔本華那樣矜持地說,自己是活在未來世界裏的人畢竟隻是少數,多數人隻知道腳踏實地地活在現在。那些才華橫溢的文化人大概也不會想到要做什麼“文化偶像”。連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也如是說:“生命沒有目的,生命就是它自身。”

仁者的尷尬

很難理解孔子對中庸抱著一種什麼樣複雜的情感:愛之切,對儒家思想推崇備至,畢生都以推動這種思想的發展為經緯;亦不無憂慮,所以說“道其不行矣乎”!“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之矣”!“中庸不可能也”“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知事不可為而為之,知道不可行而行之,大概也是孔子之所以成聖人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他這個千古師表的身前,卻堪稱坎坷多舛,匱乏青雲直上的人生音符。其時魯國名義上的君主,實質是淪為傀儡,季氏三兄弟輪流坐莊,各諸侯國之間勾心鬥角,相互窺伺。禮樂崩壞,聖人德光蒙塵。隻有孔子及其門徒一幹人為之奔走呼號。儒家的命運一直到了漢代才出現了戲劇化的大轉機。君臣禮儀讓草莽英雄劉邦格外受用,參與製訂朝儀的儒家稍後開始發跡。縱觀儒家經典,總覺得也可以當成是生存智慧的“聖經”去讀,如“乘勢待時,事半功倍”,亦不乏為人之道的真知灼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當然再好的典籍再光輝的思想,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說,儒家思想是幾千年封建秩序的基礎,我們站在當今這個比封建製度無比優越的時代,大可以對儒家思想言論指指摘摘了。但如果新秩序的基礎尚未夯實,便來個釜底抽薪,對社會肌體的損害就可能是災難性的。由“文革”動亂就可見一斑。

《南方周末》上刊登了《億萬富翁孫大午的夢和痛》讓我想到,像孫大午那樣雅好儒家文化的民營企業家的艱難。不禁又想起了同樣行路難的孔子。“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法治德治———其實當代政治亦不乏孔子政治智慧的影子。但是一個剛直不阿的君子企業家在現實中卻屢屢遭遇了“滑鐵盧”,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