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飄蕩在依奇克裏克的炊煙(2 / 2)

1965年,發現依奇克裏克西高點油田,後又發現601含油區,使該油田的含油麵積增加了一倍多,這是油田最輝煌的時期。1966年文革開始,廣場照壁的標語改成了“階級鬥爭,一抓就靈”。但這個邈遠油田的生產依舊,社會如何動蕩,車輪轉動也需要石油。楊秀玲的哥哥即將出生,他是那麼的迫不及待,等不及他的爸爸從山上下來便呱呱墜地。在山上工作的父親聽說妻子臨產,當晚,急忙下山。那個夜晚啊,漆黑漆黑的,伸手不見五指。楊秀玲的爸爸說,他從未見過那麼黑的夜。為了早點趕回家,他選擇了翻山,而不是多走20公裏的大路。那一夜,他和一位維吾爾族小夥子摸著尖利的石頭,一步一步探索下行。山風在石隙中竄進竄出,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叫。此刻的他什麼也聽不見,什麼也看不見,他歸心似箭,心裏唯一想著是快點、再快點。

爸急得生了夜盲症吧?女兒楊秀玲有些懷疑地問,有那麼黑嗎?

就是那麼黑,像眼前擋了一堵牆。父親肯定地回答。

天亮了,翻了一夜山的父親終於拖著疲憊的雙腿來到醫院。幸福的妻子把兒子遞給丈夫,丈夫伸出雙手接兒子的刹那,妻子聽到他啊地喊了一聲。聲音不大,妻子卻從中覺察到異樣,此刻,她才注意到丈夫的雙手鮮血淋淋。

丈夫在兒子臉蛋上親呀親,眼睛彎成了月牙。

六七十年代整個國家人民的生活都很困難,生活在依奇克裏克大溝裏的人們,生活物資也極為匱乏。蔬菜、肉類、大米、麵粉、清油、調料等都是從幾百公裏外的庫車縣城運來的。夏天,運來的蔬菜蔫蔫的;冬天,隻能吃土豆大白菜。由於嚴重缺乏副食品,定量普遍不夠吃。一年到頭吃發了黴的玉米麵發糕,偶爾吃頓白麵跟過節一樣。有一件事給楊秀玲留下了刻骨的記憶。八九歲的哥哥站在板凳上和麵準備擀麵條,哥哥個兒矮,和麵時過於用力,板凳傾斜,哥哥摔倒在地,麵盆裏的麵扣了在板凳旁玩耍的妹妹楊秀玲滿頭滿臉滿身。哥哥嚇得大哭,他怕媽媽回家後打他,顧不得破皮流血的腿,用手在妹妹身上收集散落的麵粉。那天,媽媽回家很晚,進門看見一對在地上抽泣的白乎乎的兒女,非但沒生氣,反而撲哧樂了,笑得前仰後合,眼淚都笑了出來。

依奇克裏克油田開發建設的30多年間,生活在這個山溝裏的職工、家屬和孩子也不過萬把人。萬把人的山溝,關起門是一家一戶,開了門其實是一家人。小小的油田早已把他們的命運聯接在了一起。文革期間,外麵的世界風起雲湧、混亂不堪,反而依奇克裏克是安定平和的,生產生活依然如故。在這裏沒有階級鬥爭,沒有敵我矛盾,偶然,組織批鬥也多是拉上幾個不聽話的小青年、亂搞男女關係的“破鞋”什麼的,脖子上掛個死麻雀、破鞋襪遊街,被批鬥的不當回事兒,觀看的人也不當回事兒,全當看場熱鬧,樂上一樂。這裏的工作一天都沒有停過。

依奇克裏克油田的油越產越少,離開油田的人家多了起來。學校的學生也越來越少了,楊秀玲的好朋友走了一個又一個,那段時間她以為她們的分別是永遠的,再不能相見了。可沒有想到,沒出兩年,她們在塔西南的學校重逢,在那裏又找回了童年的美好和友誼。從此,她明白了,父輩們找油的腳步不停止,她們就有生活的希望。

楊秀玲和我提了多次,她說非常想回去看看,對她而言,依奇克裏克像空氣、陽光和水一樣,一時無法去談它,遠非一句兩句話能表達。那種對故園的情感和依戀,隨著她的成長,已在不知不覺中深藏心隅。她以為已淡忘了,可是,有一次,當她坐在車上遠遠望見那個山溝,一切的一切即在瞬間回歸。她百感交集,悲欣交集,淚水模糊了兩眼,怎麼也控製不住,這是她沒有想到的。

30多年後的2011年5月,塔裏木油田公司又折回頭來,在這片早已被前人踏過無數次的土地上展開新一輪的勘探。12月17日,迪西1井出油氣了。消息像漠風一樣迅速傳開,風催出了老石油人眼角的熱淚,那是激動的淚,那是懷念的淚,也是欣慰的淚。龍年春節剛過,沉睡了30多年的依奇克裏克又迎來了新一撥石油勘探者,人們期待著,又一個大油氣田在依奇克裏克誕生。

到那時,就不止文友楊秀玲想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