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說:“士看見危難敢於獻身,看見有所得就想到是否合乎道義,祭祀的時候要嚴肅,居喪的時候要悲哀,那也就可以了。”
19.2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子張說:“執守道德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義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怎麼能算是有道德?又怎麼能算是沒有道德?”
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子夏的弟子詢問子張應該怎樣與人交往?子張說:“子夏是怎樣說的?”
回答說:“子夏說:‘人品可以的就跟他交往,人品不可以的就加以拒絕。’”
子張說:“不同於我所聽到的:君子尊重賢人,也包容廣大的普通人;讚美好人,也憐憫無能的人。我自己如果很賢明的話,對於別人有什麼容不下的?我自己如果不夠賢明的話,人家將拒絕跟我相交,我又怎麼可能去拒絕別人呢?”
19.4 子夏曰:“雖小道〔一〕,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一〕小道:指各種具體的方法、知識和技能。子夏擅長小道,因此孔子告誡他“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也並非輕視具體的方法、知識和技能,相反,他本人也是多才多能的;他隻是反對拘泥於此。
【譯文】子夏說:“即使是小技藝,也一定有可觀摩的地方;隻是對於實現遠大理想,恐怕會有妨礙,因此君子才不從事它。”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子夏說:“每天都能學到自己不會的知識,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已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說是好學了啊。”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廣泛地學習,而且能堅定自己的意誌;誠懇地提問,而且深刻地思考,仁就在這裏麵了。”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一〕,君子學以致其道。”
〔一〕肆:作坊。
【譯文】子夏說:“各種工匠在作坊裏勞作來完成他們的具體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掌握大道。”
19.8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子夏說:“小人犯了錯誤,一定加以掩飾。”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子夏說:“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變:遠看他,莊重矜持;貼近他,溫和可親;聽他講話,又很嚴肅。”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子夏說:“君子要建立信用,然後才能役使百姓;如果沒有建立信用,百姓就會以為自己在受虐待。君子要建立信用,然後才能勸諫別人;如果沒有建立信用,聽者就會以為是在誹謗自己。”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子夏說:“大節上不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19.12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